常州市武进区机关幼儿园
【摘要】新《纲要》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我们老师要及时捕捉幼儿的对环境的兴趣点,让幼儿与环境产生有效地互动,让幼儿从中获得自己的认知,让幼儿成为环境真正的主人。
【案例】
一、故事的缘起
在一次自由交流环节中,孩子们提出:教室里的桌子都是方方的,一张或者两张拼在一起,真没劲呀。如果桌子可以变成各种各样的形状那就太棒了!
于是,孩子们就和桌子“较上劲”了。
二、故事的过程
孩子的表现:
均均:我想把桌子变成五角星形。
笙笙:我想拼一个小花形的桌子,有五片花瓣。
郎朗:我想把三张桌子拼在一起,变成一长条,因为我去吃自助餐的时候,饭店里就是这样放的。
孩子们很快就成立了五角星小组、小花组、长条组等,并且积极地行动了起来,但是......大家都把桌子搬到了教室中间的位置,放的歪歪扭扭,还有一群孩子钻到了桌子底下,玩起了钻爬的游戏,场面非常混乱。
教师的策略:
这个时候,老师搬了一张椅子坐在了最前面,孩子们看到后也准备坐下来了,但是他们发现中间放满了桌子,根本没有地方坐。
笙笙:老师,我们坐哪儿啊?没地方坐了。
教师:我也不知道,你们想想办法吧。
孩子们发现老师并不会来帮忙,只能自己想办法了,于是他们聚在一起再次商量桌子摆放的位置。
孩子的探索和发现:
这一次,他们把桌子搬到了教室的四周,空出了中间的场地:“中间我们要留着上课坐。”
桌子拼出了他们想要的大概形状,但是仍然问题连连。
问题 | 解决办法 | |
① | 1个人搬不动桌子 | 小组成员要两两合作搬桌子 |
② | 刚搬来的桌子又被别人搬走了 | 约定好,不能搬走别人的桌子 |
③ | 4个人都在搬同一张桌子 | 分工 |
④ | 桌子离教室墙面柜子太近,坐不进去 | 离柜子远一点 |
思考:
老师需要为孩子提供不断尝试的机会,退后一点,静观其变。对孩子的问题不直接指出,对孩子的困惑不急于表态。留出时间,让他们去思考。只有当孩子们自己直面问题,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后,才会产生真正地思考和判断。而且,老师还要为孩子提供“试错”的机会,因为只有在不断讨论、思辨、质疑的过程中,他们才会生成新的经验,才能得到自我认知、自我效能感的建构。
孩子的表现:
这一次,同组的孩子目标明确统一,组员团结合作,并且涌现出了组长的角色,组长会给组员们分配不同的任务,指挥每张桌子的摆放位置。
小朋友们又将桌子往空的地方移了一点,试着坐一坐,确认可以所有人都坐得下。
但是,小花组的旁边有两个移动的玩具柜,小花组中萌萌的座位离移动柜最近,她每次搬椅子出入都很麻烦,而且很容易会撞到柜子,不安全。但是当时,萌萌并没有提出这个问题,其他小朋友也没有关注到。
教师的策略:
老师将这个现象拍成了视频,请小朋友们来观察一下有没有什么问题?视频刚放完,小花组的组长就叫着两个小朋友一起去将移动玩具柜合力推到了旁边,并且找来另一个柜子,摆出了一个造型:“这就当我们组的栅栏吧。”
思考:
当有的安全性问题被忽略的时候,老师要适时适当地介入。以视频的方式,可以直观地引导小朋友去发现并解决这个问题。小朋友们在直观地看到视频后,做出的反应也很迅速,马上就调整了。
孩子的表现:
小鸣:我和爸爸妈妈去饭店吃饭的时候,看到桌子都会有鲜花和漂亮的装饰物,我也想在桌上放一些漂亮的装饰物。
于是,小鸣在教室里四处寻找,他从生活区拿来了一个玻璃花瓶,从自然角拿来了一瓶花生,又从音乐区拿来了一把小提琴。其他小朋友看到后也开始在教室里找自己喜欢的东西,不一会儿,桌上就放了许多的装饰物。
教师的策略:
皮皮:好多东西啊,桌子上都快放不下了。
老师:那你们觉得需要这么多的装饰物吗?
豆豆:我觉得不需要,太多了反而不好看了。
孩子的变化和成果:
孩子们指着中间的装饰物,一一比较。
小鸣:我觉得这个花瓶粉粉的很漂亮,我想留下来。那个塑料果盘我就还回去吧。
辰辰:我喜欢这个小闹钟,和花瓶放在一起也很般配。
孩子们最终留下了3件最喜欢的物品,并且一直摆弄着装饰物的位置,想让最喜欢的一面朝着自己放。
思考:
《指南》中提出:教师应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孩子思考并对事物进行比较、观察。老师以问为引,将孩子的活动引向了更加深入的层面,使他们对自己找的材料进行了选择、匹配,让桌子上的物品搭配地更美观。
后续:
笙笙:教室里的装饰物都快被拿光了,我明天要从家里带一些来。
皮皮:我家的百合开花了,很香。明天我也要带来,摆在我的桌子上。
乐乐:我太喜欢现在的桌子了,既漂亮又独特,就像真的餐厅一样,我每天吃饭的心情都变好了!
孩子们特别喜欢自己设计后的桌子,回家还和爸爸妈妈介绍他们的新位置,满脸的骄傲。但是,孩子的想法总是日新月异,他们并不满足于现状,关于“桌子”的故事还将继续。相信在之后的活动中,他们会带来更多的惊喜,我们老师将继续追随孩子的脚步,续写这个动人的故事。
三、活动反思
孩子是课程永恒的起点和归宿,只有真正关注到每一个真实的孩子。课程才会散发出持久的生命力。
在这个课程活动中,我深刻体会到兴趣和环境的重要性、教育性。活动从始至终,我们班的孩子都非常投入,即使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他们也都是在积极地想办法解决,因为他们太希望建构出自己喜欢的桌子形状了。而且,孩子是非常有能力去解决问题的,他们有自己的解决方式和思维模式。虽然初步尝试中思考的行迹较慢,但是他们是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往深入去研究的。在一次次的“试错”中,孩子也逐步建构起了自己的经验框架,用行动向我们展示了不一样的“儿童形象”。所以,老师应该大胆地放手、退后,留出舞台让他们去发挥自己的光热,让他们在问题中成长,让他们成为环境的主人。
四、活动评价
在这个活动中,处处都是孩子的痕迹,处处都是孩子的思考,让我看到了真孩子、真活动。在每个课程活动中,我们教师必须要“张弛有度”,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作用,帮助孩子挖掘活动的价值,引发他们深度的学习。主要需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时间保障。教师为孩子开展探究活动提供充分的时间,并创设适宜的探索环境。
第二,资源提供。教师为孩子提供各种探究所需的材料和空间,并在孩子需要时提供相关的经验与知识支持。
第三,情感支持。教师要相信孩子是有能力的学习者,相信他们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倾听与挖掘孩子的真实需求,为孩子表达意见和想法提供机会,并且要积极采纳孩子的意见,尊重孩子的探索过程,不直接提供答案。
第四,专业引领。当孩子在探索过程中遭遇问题时,教师要为孩子搭建脚手架,提供必要的引导或介入,帮助孩子梳理问题的核心和脉络,建立问题和方法中间的联系,推动孩子的探索不断深入。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一定要改变自己的观念。从“方方的桌子”到“小花桌”、“五角星桌”,这都是孩子与环境的对话、交流与互动,我们要将这个突破延伸到更多的领域中去,让孩子获得更加自主的活动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