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剑桥学院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69
摘要: 地方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时会遇到很多的困境,这和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够健全有着极大的关系。地方高校毕业生存在着专业结构不合理,知识结构单一和综合素质不高的问题,这些都影响了学生就业意愿的选择。地方高校要完善校园文化体系,合理开设实践课程,实现了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的动态衔接,加大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力度,不断改进和形成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增强大学生就业意愿。
关键词: 就业;人才培养;就业意愿
引言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一再遇到“就业难”,求职困难是常有之事,许多大学生都面临着毕业就是“失业”这一社会现实。在国家政策扶持下,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很多知名一本院校本科生,乃至硕博士生都面临着求职难问题。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帮助解决这一问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地方高校应该从自身出发,积极寻找对策,主动适应新形式下人才需求结构变化。增强学生的综合就业能力,让学生获得市场竞争的一席之地,地方高校改变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塑造的前提是要满足学生的就业意愿,创建应用型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才培养机制,对于提升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中学生就业的缺点
(一)校园文化体系不够完善
校园文化体系在高校中堪称“隐性课程”,将对于学生学习习惯,日常行为而言、价值观念等等方面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直接决定了当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地方高校与一流院校或者一线城市高校相比,在校园文化塑造上有一定距离。一是体现在没有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的意义,一味地与硬件相比,拼经济实力,与兄弟院校构成了“同质化”的轨迹。其次是缺乏自身鲜明的办学定位和品牌建设意识。文化交流活动差,几乎没有进行过规模比较大的人文讲座和论坛活动,很难增强学校的文化底蕴,社会影响力受到限制。第三是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创新和突破,不能满足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需要,这必然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就业意愿。
(二)人才培养脱离实际
地方高校和当地政府之间缺乏交谈,掌握本地经济发展近况不全面,对于地方政府所颁布的各种政策,在理解和参与上都显示了滞后性。校企合作模式下,学校和企业双方都是平等主体,彼此相互支持。人才培养策略通常无法随着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动态应变,学生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得不到及时的锻炼和巩固,一踏上工作岗位,就会发现,自己学到的东西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是不相称,就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最终导致学生的素质和当地的需求有了一定的差距,导致学生进入职场工作难度大、适应周期长。
(三)缺乏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
很多学生对创业知识了解不够深入,没有掌握相应的技能和方法。这体现了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缺陷,学生在学校读书时,创业教育较少,对创业需要的各方面因素了解不够,创业理论和导向支持的缺失,部分大学生对创业认识模糊。学校几乎没有设置创业教育专项课程,同学们空有创业理想,缺乏创业眼光和素养。同时,地方院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单一,无法满足企业需求。尽管每一所地方高校均有一个“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但是作用的发挥是有限度的,常常坐等用人单位找上门来,且较少主动联系当地的各用人单位,难以起到实际效果。部分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盲目地相信“我可以当老板,可以赚大钱,可以去打工挣钱,甚至可以进企业工作”。这种情况普遍存在于各个地区和院校的本科层次人才之中。这样就使学生就业凭的是感觉凭的是幸运,很难对自己的能力和特长跟专业做一个理性而又适当的剖析,导致了就业困难、创业更困难的局面。
二、地方高校基于大学生就业意愿的特色人才培养策略
(一)以就业意愿进行分层次的培训
地方高校学生的就业意愿通常可以划分为如下几种类型,一种是参加公务员、教师、村官等国家或者地方政府举办的招聘考试、志愿者计划人才振兴计划等;二是到乡镇企业、农村社区和小城镇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如外出打工、创业、自主择业人员及返乡知青等。从整体上看,地方高校学生的就业地点主要集中在区域内,极少数学生将跨省跨地区就业。针对学生就业意向差异,地方高校要掌握有关信息,按照学生的意愿分类引导,注重对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可能会涉及的知识,技能和个人素质的培养。
比如,多数同学把参加“国考”当作就业的第一选择,然后,学校可以在大三和大四期间,为“国考”提供各种辅导、讲座,有助于同学们的提前准备。另外,对于那些希望能够长期留在本地工作或创业的同学,学校可以开展一些针对性较强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训活动,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为今后更好地融入社会奠定基础。再比如有的同学可能会愿意回到原籍到基层单位去打工,然后学校可以设置紧密结合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动态,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并且为学生提供一些心理支持,有助于学生成功就业。
(二)职业技能和实际操作有机结合
学生就业能力通常简单地理解成职业技能水平。其实,学生就业能力不仅包括职业知识、技能等内容,还包含情感能力、情绪能力等因素。职业技能是在学校实践训练过程中形成的,和实践课程密切相关,地方高校一般都较为关注,而学生就业意愿又与情绪智力密切相关。情绪智力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态度体验的一种认知倾向。情绪能力强的同学,善于感知并表现情绪,能了解别人的心情并加以分析,善于对个人情绪进行调节与管理。他们善于用情感来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并且具有很强的自我控制能力。
(三)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地方高校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还应从学校本身开始,强化校园文化建设,扩大学校的知名度,这样就在无形之中增强了学生就业竞争力。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无形资源对毕业生就业率有重要影响。一所大学文化底蕴、学术氛围、校园风气就是一种“无形资产”,是社会环境下学校成长的内驱力。它不仅能给学校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为学校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教育品牌资源,对促进大学生成才发挥着积极作用。学校对某一地区有较好的社会影响力,它所培养的人才,也将是用人单位重点考虑的对象。如果学校没有很好地发挥这种作用,那么它对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也不会持久。所以,提升学主的就业竞争力,不应该仅仅从学生开始,还要加强学校的文化建设,把好校园文化映射到学生,造成社会效应。
结语
总之,尽管在就业意愿上地方高校学生表现出了一些优势,但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学校要把全面提高学生就业意愿作为落脚点,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应用型,高素质的人才为培养目标,不断改进课程设置,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强化就业教育和心理辅导等,使得毕业生没有再拥有过硬的职业技能,同时具备更高个人素养,进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徐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农村就业意愿研究[J].农业经济,2022(4):125-126.
[2]张伟明.大学生返乡就业助力新农村建设研究[J].中国农业资 源与区划,2022,43(6):23,42.
[3] 程华初,李珊珊,胡良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0(8):177-179.
基金项目:2020年度黑龙江省教育规划重点课题(项目编号:GJB1320096);【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2021年度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研究课题项目(项目编号:GJXY2021K007);2020年度黑龙江省教育规划重点课题(项目编号:SJGY20200276);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项目编号:20220106227);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项目编号:20220103705);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项目编号:202102620023);2022年度黑龙江省教育规划重点课题(项目编号:GJB1422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