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整组教学:读写有着落,要素有回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7
/ 2

单元整组教学:读写有着落,要素有回声

俞爱琼

福建省福清石竹中心小学  350301

摘要:基于大单元开展大概念、语文要素教学,其本质特征对小学语文教学有着重要意义,其中阅读与写作发挥着渠道作用。教师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在单元整体教学思路指导下制定目标、设计活动、结合运用,落实、提进、提升语文要素,是实现深度教学和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单元教学;读写结合;要素落地

“语文要素”就是“语文知识或能力的训练点”,它是语文素养的基本组成因素。部编版小学《语文》从三年级开始,采用“双线组元”的方式来编排,即按照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这两条线来组织单元内容,在每个单元的导语页上都明确指出了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将单元看成一个整体,在单元教学目标的统领下,对单元内的教学内容进行统一规划,有机重组,使语文要素得到有效落实。本文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教学为例,从落实要素、推进要素、提升要素这三个环节展开论述。

、制定目标,落实要素

通过上述语文要素的纵横线分析,教师就可以据此制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在目标的统领下设计教学流程,能更顺利地达到“以读促写,读写共生”的教学境界。

(一)锚定要素,制定目标

在解读教材的基础上明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

1)认识本单元生字(28个)、多音字(1个),能写生字表中的生字和词语表中的词语。

2)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课后习题中有要求背诵的段落要进行背诵、积累,日积月累中的古诗《滁州西涧》要会背诵。

3)默读课文,学习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借助关键语句来概括,要注意在不同文本中,关键语句的位置也是有所不同的,读懂课文内容,感受观察和发现带来的乐趣。

4)能按要求进行句子仿写;用教材中的图形、表格等来尝试记录实验的相关步骤,从记忆库中提取之前参与过的小实验,按步骤把实验顺序记录清楚、完整;然后与同学开展习作互评,并学会用对调移动这两种修改符号,尝试修改自己或者同伴的习作。

(二)由读到写,划分课时

为了更好地落实上述教学目标,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特对本单元的课时安排做如下划分。第一板块(第一到四课时):明确单元学习目标,开启单元导读;依次教学《花钟》《小虾》 “交流平台”,落实阅读要素“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意思”。第二板块(第五到九课时):依次学习《蜜蜂》、“词句段运用”、习作、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落实习作要素“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第三板块(第十课时):学习“日积月累”,复习巩固,拓展提升。

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从单元整体出发,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语文学习经验,立足本单元的两大语文要素,在板块教学中充分体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教学思路,稳扎稳打,落实好每个板块的教学,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二、设计活动,推进要素

要素的落实、推进要依赖学习活动的进行。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要重点考虑学生的学习活动,要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以学定教,让教为学服务,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一)阅读有法,要素落地

在第一板块的教学中,要重点进行“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这一语文要素的学习与运用。具体操作如下:

1)唤醒记忆:去年,我们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海滨小城》《美丽的小兴安岭》等课文时是用什么方法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的?(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2)轻声读《花钟》的第一自然段,想一想哪个句子提示了这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为什么?(引导学生找出本段第二句话:要是我们留心观察……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

3)你能用自己的话把意思说得更简洁、明白一些吗?

4)小结:像这样的句子,我们称之为关键句,因为它提示了一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所以,我们就能借助它来概括这个自然段的大意。

5)学习方法第一次迁移:课文第二自然段也有这样的关键句吗?这个自然段的大意该怎么来概括呢?(学生根据第二句话概括这个自然段的大意: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等密切相关)

6)学习方法的第二次迁移:读《小虾》一文的第三自然段,借助关键语句概括这一段的大意。(小虾十分有趣)

7)学习交流平台,小结学习方法:借助关键语句及提示来概括段落大意,把握在不同的段落中关键语句所在的位置也不相同。

应用“七步”学习法,本单元的阅读要素就完成了从认知理解方法到实践运用方法,再到方法总结的学习过程,有效推进了语文要素的落实。在第一板块中,还要进行一个“积累表达”练习。这块内容主要借助《花钟》一课的三道习题来完成。教师先引导学生独立完成习题三:

◎学课文,用生动形象的词语或短语、句子来表达鲜花盛开。先填写,再体会。

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蔷薇( ) 睡莲( )万寿菊(  )紫茉莉(  ) 月光花(  )昙花(  )

教师可以采用对比法教学,首先出示教师写的句子:“凌晨四点,牵牛花开了;五点左右,蔷薇开了;七点,睡莲开了……”然后让学生对比着读一读,说说喜欢哪一种表达。由此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的语言丰富生动、充满了情趣。学生试着将这么优美的语段背下来,可按时间提示来背诵(这是完成课后第一道习题)。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完成小练笔(这是课后第四道习题):你能仿照课文中写鲜花开放的句子,来写一写自己喜欢的花吗?

通过对比阅读,学生不仅发现了文章语言的生动形象,积累了这个优美的段落,而且学习了作者的写作手法,实现了写法迁移,达成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综合运用,提升要素

有了以上阅读教学中的表达铺设、积蓄,再进行习作教学,然后尝试落实“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这样的教学目标,对提升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一)“说”步骤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回忆曾经做过的小实验,说清楚实验的名称、实验的准备及实验的结果。然后要借助关键词语,如动词、连接词,表示时间、数量的词语,交代清楚实验的基本过程。教师要提醒学生用上连接词,把实验过程中的关键步骤说清楚。针对班级内部分学生没有做实验的情况,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现场实验,这样能激活学生已有的语文学习经验,帮助他们顺利实现学法迁移。这对于学生说清楚实验过程非常有意义。

(二)“写”过程

对三年级学生而言,从“说步骤”到“写过程”之间还有一定的距离,需要教师充分运用从阅读教学中的“分解式写作”里积累的支架,助力学生“把实验过程写清楚”。首先,完成图表信息的填写。例如,“烧纸船”这个小实验的图表信息。其次,用上《蜜蜂》一文中学习的连接词来写清楚实验的整个过程。在这一步教学中,教师要提醒学生,不仅要写清楚实验的操作过程,还要对同学的语言、动作、神态及自己的心理活动等加以描写,这样习作才能生动形象,可读性才强。在学生完成习作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从词句段运用第二部分中习得的方法修改习作,强调用上对调”“移动等修改符号,把用得不恰当的词语改正。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单元整组教学出发,理清语文要素的纵线和横线,深入解读要素;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单元教学目标,落实要素;然后,设计教学,推进语文要素落地生根;最后,在习作教学中进行综合运用,提升语文要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读写有着落,要素有回声,使学生从学语文走向用语文,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黄雅芳.立足语用 落实要素 读写相融[J].新教师,202206):36-38.

  [2]张小霞.深度读写:促进语文要素转化为关键能力[J].名师在线,20221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