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吼不叫温柔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7
/ 2

不吼不叫温柔教学

张婷

新疆喀什市军分区幼儿园   844000     

    摘要:美国语言学家艾伯特·梅瑞宾通过研究发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高达93%的沟通是通过非语言沟通进行的,只有7%是通过语言沟通的。而在非语言沟通中,有55%是通过面部表情、形体姿态和手势等肢体语言进行的,只有38%是通过音调的高低进行的。

关键词:不吼不叫  温柔  温暖

     根据艾伯特·梅瑞宾研究结果,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的沟通公式:沟通的总效果=7%的语言+38%的音调+55%的肢体语言。可见,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中,肢体语言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掌握孩子的心理,学会运用肢体语言的沟通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肢体语言:

     经常给孩子灿烂的微笑 

   法国文学家雨果曾经说:“笑,就是阳光,它能消除人们脸上的冬色。”的确是这样,当我们给孩子一个灿烂的微笑,他既能从中体会到一份浓浓的爱意,又能感受到一种来自妈妈的认可与鼓励。

  平日里,我们要经常给孩子灿烂的微笑。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以微笑待之,他会更愿意把心中的想法表达出来;当孩子正在做某件事情时,我们以微笑待之,他会更加努力做好;当孩子伤心难过时,我们以微笑待之,他会慢慢恢复平静;当孩子犯错误时,我们以微笑待之,他会因惭愧而努力改正错误。

   给孩子温暖的拥抱 

  一份调查报告指出:70%的孩子喜欢父母的拥抱,大约30%的孩子认为人的一生需要父母的拥抱。同时,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有一定程度的“皮肤饥饿感”,在父母与孩子的接触中,拥抱最能使孩子产生强烈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用眼神与孩子交流 

  著名作家周国平曾经写过一篇文章——《父母们的眼神》,里面有这样一段话:“我不忍心看中国父母的眼神,那里面饱含着关切和担忧,但缺少信任和智慧,是一种既复杂又空洞的眼神。这样的眼神仿佛恨不能长出两把铁钳,把孩子牢牢套住。我不禁想,中国的孩子要成长为独立的人格,必须克服多大的阻力啊。”

  这段话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我们不应该给孩子的成长带来阻力,而是应该给他带来动力。所以,我们要传递给孩子既饱含着关切又充满着智慧的眼神。当孩子受委屈时,我们要用关切的眼神温暖他;当孩子胆怯时,我们要用充满力量的眼神激励他;当孩子无理取闹时,我们要用严肃的眼神约束他;等等。孩子能够读懂我们通过眼神传递的这一切,进而会按照我们的教诲去做。

   拍拍孩子的肩膀 

  有时候,一个简单的拍肩动作比其他的沟通方式更加有效。当孩子遇到挫折、失败时,我们可以拍拍他的肩膀,他会从我们的激励中振作起来;当孩子取得好成绩时,我们可以拍拍他的肩膀,他会因为得到认同而更加努力学习。对于孩子而言,如果我们能经常拍拍他的肩膀,可以带给他一种无限的力量。

   用双手拉近与孩子的距离 

  通过拉手这个动作,我们可以把尊重、鼓励、期望传达给孩子,而孩子也会在无声无息中感受到我们的认可、支持和肯定。

  当孩子哭闹时,我们可以拉起他的手,传递给他关爱和温暖;当孩子执拗时,我们可以拉起他的手,感化他的内心;当孩子尝试做某件事时,我们可以拉起他的手,给他力量和信心。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要主动拉起孩子的手,缩小与他心灵上的距离。

当孩子做错某件事情的时候,说教、挖苦、警告是很多妈妈最常用的批评方式。我们的出发点是好的:希望孩子可以快速改正错误,进而获得进步。但是,这种批评方式真的能收到好的效果吗?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批评不仅仅是一种手段,更应是一种艺术,一种智慧。”孩子有了过失,我们应该给予教育和引导,也可以给予适当的批评,但是批评并不是对他说教、挖苦、警告,而应该掌握一点艺术,应该让他更容易从心底里接受。
  近年来,在家庭教育领域中,我们越来越多地听到一个词——零吼叫,就是用不吼不叫的方法把孩子教养好。这个“零吼叫”教养强调的是教育者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安抚自己的焦虑情绪上,而不是用近似吼叫的方式达到控制孩子的目的。
  那么,我们做妈妈的肯定就会质疑,不吼不叫的教养效果一定胜过吼叫吗?只要能起到教育孩子、警示孩子的目的,何必一定要控制自己不吼叫呢?在某个特定的时段,一声吼叫往往会比轻声慢语地讲道理管用啊!“零吼叫”或“不吼不叫”的教养方式到底好在哪里?我们为什么要把这种教育方式当作使命呢?“使命”意味着无条件的承担,我们有必要把“零吼叫”教养模式当成使命吗?  所以,引发吼叫的根源往往是孩子的所作所为不符合我们的心意,激发了我们的愤怒情绪,我们又急切地希望他能够服从我们的指令,于是我们的音量增大了,语速加快了,面目变得狰狞了。
  由此可以看出:愤怒情绪和想控制孩子的想法,使我们不得不吼叫。那么,我们一吼叫,孩子一般会有什么反应呢?
  我们对孩子吼叫的时候,孩子只会做出或服从或反抗的反应。如果他服从了,我们会立刻尝到吼叫教育的“甜头”,于是,不知不觉地就会增加对孩子吼叫的频率和力度。然而孩子行为上的服从,并不代表心里服从,如果他口服心不服,等到他“忍无可忍”的一天,他会用更强烈的方式表示对我们的不满。那时,我们除了伤心难过之外,很难把孩子爆发的原因归结为我们的吼叫,而且从此,我们也永远失去了能制服他的招数,他也就“名正言顺”地进入了逆反期。可怕的是,他会带着这种逆反情绪与家人、同学、老师等所有人相处,成为大家眼里的“钉子”。如果孩子心服口服地接受了,他就会为了避免听到妈妈的再次吼叫,而战战兢兢地生活,他不会主动去尝试新鲜事物,他会因害怕犯错而拒绝成长,从而逐渐变得胆怯和懦弱,最后成长为一个懦弱、不敢承担责任的人。


  所以,用吼叫的方式教育出的孩子不是叛逆者就是懦夫,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把“零吼叫”教养当作使命的根本原因。
  既然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要做的就是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可以做到“不吼不叫”。我们不要奢望孩子有多听话,而是要学会控制情绪,学会用柔和的方式与孩子交流。当然,这个学习和练习的过程也许不短暂,也许我们有时真的无法控制住情绪做到不吼叫。但是,只要我们有这个意识,不断鼓励自己,那么吼叫的频率会逐渐减少,吼叫的力度也会逐渐减弱。
  随着我们的转变,孩子也会逐渐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总有一天,我们会用不吼不叫的方式教养出德才兼备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