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联合氟比洛芬酯治疗腰麻后头痛的临床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7
/ 2

电针联合氟比洛芬酯治疗腰麻后头痛的临床效果分析

王雨广 ,杜宁.通讯作者

唐山市第二医院麻醉科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联合氟比洛芬酯治疗腰麻后头痛的临床疗效。该方法随机将87例腰麻后头痛患者分为44例对照组和43例观察组。对照组给予氟比洛芬酯治疗,观察组给予电针联合氟比洛芬酯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颈动脉血流参数(血管内径、峰流速度和阻力指数)以及脑血流图的变化。因此,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阻力指数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观察组正常波的比例(83.7%)高于对照组(6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电针联合氟比洛芬酯可明显降低腰麻后头痛的程度且效果显著,改善患者的脑血流。

关键词:电针氟比洛芬酯腰麻后头痛

引言

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腰麻)为临床上腹部以下手术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而腰麻后头痛为蛛网膜下腔阻滞后最常见并发症,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及住院费用。腰麻后头痛治疗有多种方法,如口服镇痛药物、补液疗法、硬膜外充填疗法等。本研究通过临床对比实验,观察评价电针联合氟比洛芬酯治疗腰麻后头痛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腰麻后头痛患者,将将入选87例患者进行编号1~87号,将奇数患者44例纳入对照组,将偶数患者43例纳入观察组。对照组中男26例,女18例;年龄53~68岁,平均年龄(39±10)岁;病程1~5d,平均病程(3.42±0.64)d。观察组中男24例,女19例;年龄22~69岁,平均年龄(39±10)岁;病程1~5d,平均病程(3.41±0.68)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均衡性较好(P>0.05)。本研究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方法

针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经穴部位》(GB12346-90)选择太阳、率谷和风池穴。采用0.35毫米和25-40毫米针脚间距进行补偿,G6805-2型电针仪连续连接气动长度2Hz,每次处理硬度30分钟,每天连续处理3次。Flulboro发酵:FCKWs由北京泰德制药公司生产(5ml/支票含氟氯化碳50mg)。组后患者缓慢疏水注射,每天1次,以减轻疼痛为基础。

1.3观察指标

(1)采用北京麦森特科技公司生产的PhilipsSonos5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治疗前后颈动脉相关血流参数,即血管内径、峰流速度及阻力指数。(2)脑血流图采用RG-2B型直流分析仪扫描患者治疗前后脑血流图,使用额-乳导联,额部选用3cm×4cm方形电极,乳突部采用直径为2cm圆形电极,描绘脑血流图谱,观察正常波、转折波、三峰波及地平波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对研究对象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使用χ2对数据进行校检;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血流参数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管内径、峰流速度、阻力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峰流速度高于治疗前,阻力指数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血流参数比较

2.3两组治疗前后脑血流图变化比较

治疗前,两组正常波、三峰波、转折波、地平波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正常波占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两组治疗前后脑血流图变化比较

3讨论

一直以来,腰麻后疼痛一直是困扰患者的一大难题,头痛是腰麻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据统计腰麻后头痛的发生率为19%~25%。当前,腰麻后头痛的常用方法是:补液、平卧、止痛药、硬膜外腔注液、注血等方法,这些方法临床效果不满意。其多发生在麻醉后6~24小时,一般2~7天自行缓解。其给病人造成了巨大的痛苦,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严重影响了病人的预后。头痛原因可能为:可选的25g斜面穿刺针,腰穿后硬膜留下穿刺孔较27G笔式针仍为偏大,但背部壁仍会导致背部功能轻微溢出,导致背部流丧失,脑脊液压力降低等因素引起低压性头痛。90%以上的患者会因疼痛引起焦虑、不安、恐慌等心理。骨科术后,及时的活动锻炼有利于其功能康复,而很多患者由于术后头疼痛而不敢活动,因此错过了最佳康复期。针刺具有镇痛作用已得到了广泛证实,并且针刺无明显不良反应。针刺太阳穴可以清头明目、通络止痛;针刺率谷穴、风池穴可直接影响颈上神经节,调整颅内外血管舒缩功能,改善供血情况,使颅内血流循环趋于正常,缓解头痛症状,并可改善头痛时异常的脑血流图,使之恢复正常,且针刺具有全身的调节作用,有利于腰麻术后患者的整体恢复。太阳穴是治疗头痛的首选穴位,此处颅骨骨板最薄弱,而血供最丰富,起于颌内动脉的脑膜中动脉在此处分支,故刺激太阳穴可以清头明目、通络止痛;率谷穴下部深层组织结构相当于颈神经节上行所经过部位,风池穴下部为椎动脉经过部位,针刺这些穴位可直接影响颈上神经节,调整颅内外血管舒缩功能,改善供血情况,使颅内血流循环趋于正常。凯纷是一种非甾体类抗炎药,其主要成分为脂微球(LM)和凯纷等,其中LM具有以下效用:①有效包裹炎症集聚部位,药效直达患处;②延缓药物释放速度,增强药效持续时间;③可跨越细胞膜,加快药剂吸收过程,减短药剂起效时间。氟比洛芬酯的应用使颅脑生理反应得到有效控制,阻断疼痛感觉的输入,提高手术后疼痛的阈值,并通过减少疼痛感觉的激活发挥作用。此外,氟比洛芬酯的抗生素有助于降低手术伤口的易感性,减少对颅脑血管的损伤,促进血管扩张,部分促进大脑血液循环的改善。电针治疗,在脑局部关键部位引发的针剂治疗促进血管生成,降低心脏内阻力,提高血流速度,增加脑部血流灌注,补充脑脊液外部力量引起的脑下部压力,从而提高血压低引起的头痛的效果。因此,协同作用可以相辅相成,提高疼痛阈值,减少由颅内低压引起的头痛,并使治疗成为可能。此外,仍然存在一些限制,例如在研究中纳入较少样本和主动调查,在研究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不规则因素的影响,可能导致结果错误。且本研究治疗周期仅为3d,不会进行长时间的后续工作,在城市中是否长期疼痛尚不清楚。今后还需要进一步增加样品进行检查。

结束语

本研究中,电针联合氟比洛芬酯治疗腰麻后头痛疗效显著,疼痛程度明显缓解,减轻患者的痛苦,能够更早的进行功能康复锻炼。为腰麻后头痛的患者提供一种确切的治疗方法。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进行大样本的观察,从而扩大该方法的临床应用,为这两种疗法的临床联合应用提供更确凿的证据,为患者提供最佳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程兴敏,刘瑞萍,宋辉,吴晓娜,韩书阁,姚慧芸.针刺对产妇腰麻后头痛临床疗效的影响[J].河北中医药学报,2020,35(05):48-51.

[2]陈丽贞,覃神,孔凤婷,李子.直接细针腰麻穿刺联合镇痛优化方案在二次剖宫产手术中应用[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30(08):189-191.

[3]陆原,李广明.25G笔尖式腰麻针预防腰麻术后头痛的效果研究[J].西南国防医药,2019,29(09):911-914.

[4]付志权,杨银燕,况小军.25G腰穿针直接穿刺腰麻在中下腹部以下短小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23):28+30.

[5]曹锡清,于春华,王芸.硬膜外穿透后头痛的诊疗进展[J].麻醉安全与质控,2019,3(01):4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