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鸣凰中心小学
【摘要】《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发展性的综合课程。《道德与法治》课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紧密联系。“教育即生活”,德育课应该回归生活,在生活化的场景中,塑造学生美好品德。
关键词:生活化 德育课堂 美好品德
一、创设学生生活情景,引领儿童丰富情感认知
道德的高度是生活的高度,通过沉浸式体验的德育活动,聚焦学生的日常生活,指引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向,从层层递进的活动体验中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以二年级上册《我们小点声》为例,这节课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在公共场所应低声说话,不影响别人,培养判断是非的能力,能够养成在公共场所低声说话、做到尊重他人。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聚焦学生的学情,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它们转化为教学情景。在引导学生明白在公共场所要小点声时,可以播放了一段优美的音乐,让学生谈谈感受,借助想象和音乐,刺激儿童的听觉,体会只有小点声才会听到美妙的音乐。还可以用学生上课讨论时的视频和课间休息时的音频,把学生在校日常的表现转为教学情景,通过探讨和辨别,明白小点声说话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文明的体现。我们常常会教育学生说话要小点声,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采用的是说教的方式,学生其实没有明白到底为何要小点声。而在创设的一个个真实性、生活化的情景活动中让去体验,去自主发现和感知时,学生就明白说话小点声是对他人的尊重和文明体现,实现了通达德育的意义。
怎样才能做到小点声,我们让学生示范轻轻开门、轻轻放书、拿书等动作,这既是生活再现,也是直接的情景创设,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模仿、学习,有了直观的理解和感悟。
又如《装扮我们的教室》这一课,教室是每个学生每天学习生活的地方,是学生的家。学生对教室有着深厚的感情。这节课旨在让学生参与班级环境创设,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增强班级凝聚力。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可以跨学科设计,利用绘画的方式,集思广益设计装饰图,小组分工,一起装扮。学生参与设计、实际动手操作,交流设计理念。沉浸式的教学活动扎根学生生活,丰富了课堂,生活情景再现中丰富了学生的道德情感认知,指导了学生的道德行为。
二、捕捉生活素材,引领儿童道德判断和思想深度的提升
生活处处有教育,德育渗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我们小点声》中出示学生情况调查表、播放小组讨论时的视频、课间休息时的场景,通过观察、体验引发学生思辨:你有什么感受?大吵大闹会影响到谁?如果我们班大吵大闹,经过我们班的老师会有什么感觉?这个问题把学生的个人感受和他人的需求结合在一起,通过思辨认知,讨论、交流,明白说话小点声是对他人的尊重和文明的体现。
《不做小马虎》中选取学生掉在地上的文具、活动时忘掉的衣服、上课时忘带的课本、作业本,放学时忘带的水杯等生活中的素材,引导学生回想生活中是否也有这样的马虎事,会给哪些人带来怎样的影响?通过思辨和探究了解到马虎的危害,从内而外地改掉马虎的问题。
《清新空气是个宝》中从环保的角度出发,从课内到课外,通过课前小调查,学生寻找生活中造成污染空气的污染源,通过图片、视频等成果展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空气、清新空气。通过是否可以“燃放爆竹”,以辩论的形式激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育源于生活,扎根生活化的德育课堂,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素材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有真实性,贴近儿童,学生更亲切,更能立足自身,有所感悟,学生想说、敢说、能说。
三、借助生活经验,促进学生德育成长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德育应该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根据真实生活情景,从生活中提炼新的德育内容。如《家人的爱》中,表达爱的方式有很多,有时候是爱的物件,如一顿饭菜、一件衣服、一本书,有时候是温暖的关心和问候,这一点一滴都充满了家人的爱。从父母为孩子准备的爱的物件里,学生感受到了家人的爱,又该如何表达爱呢?交流分享学生日常生活中表达爱的方式,学会了用合适的方式表达爱。增强学生的情感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我是班级值日生》中利用积累的值日经验,探讨在值日过程中遇到困难和矛盾如何解决,提高学生生活技能。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关注生活化的课堂学习评价,展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现场操作、情景剧表演、小调查、辩论会、成果报告等等,课内外结合,促进课堂与生活相联系,真正让课堂回归生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生活即课堂,课堂回归生活。扎根生活化的德育课堂,启迪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品格,实现通达学生生活的德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