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 :深圳市宝安区石岩罗租第一幼儿园
摘要:本论文以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化性为切入点,探讨幼儿园课程评价。课程评价是对课程系统各个部分以及整体系统的价值进行判断的过程,它在整个幼儿园课程系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幼儿园课程评价文化性的特征主要表现为评价的多元化和评价的文化适宜性。幼儿园课程评价文化适宜性具体内容主要包含课程目标的评价、课程内容的评价及课程实施的评价。
关键词:多元文化;幼儿园课程评价;文化性;
现代化的幼儿园课程文化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可以让幼儿园课程文化具有民族特色和生命活力,使其能与主流文化对话,同时也为民族文化中那些独具特色的文化因子走向世界创造了条件,从而为其进一步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后盾,是幼儿园课程文化“我之所以为我”的资本。
(一)幼儿园课程评价的多元化
文化适宜性的幼儿园课程评价应走向多元化与差异化。课程评价的多元与差异主要基于以下事实和思想基础,一是人的个性是丰富而多样的,我们应该按照其多元与差异的本来面目而不是以一元的标准去规范和评价他们;二是为恢复人的自由与尊严,保证个性的健康发展,必须确认人的价值观是不同的,以一元的价值观评价和衡量是对个体存在价值的扼杀;三是人与他人、与环境是有机联系的,课程的发展也不例外。任何特定的环境都是多元和差异的,而不是具体的,以一元的环境设定抽象的标准是对教育事实的违背;四是知识从其实质上说,是境域化、个人化的,是个体通过与周围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主动建构的结果,因此是多元的、具体的[1]。对儿童以唯一的标准进行评价,是对其积极性与创造性的扼杀。幼儿园课程文化适宜性强调多元共生,差异并存,追求民主平等,反对还原主义,承认事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这种特性意味着课程评价多元化的特点非常突出。(二)幼儿园课程评价的文化适宜性
幼儿园文化适宜性课程的评价过程中,不论评价标准的制定,评价主体的确立,都是不同文化、意识形态以及价值观念的比较过程,而不是简单的价值中立的过程。以对课程标准、课程材料和教材的评价为例,在评价过程中就不能仅仅是以是否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学习特点或是学科的逻辑性来展开,而是要考虑他们的文化适宜性,也就是他们是不是反映了幼儿园课程文化适宜性的理念和价值,课程文化适宜性的目标是否达成。
1.蕴含幼儿园课程文化适宜性的基本理念。从文化适宜性的理念出发进行幼儿园课程评价需要理性的检视和思考,是一个缜密和多维的过程。传统的课程评价体系与制度往往建立在主流文化的背景之下,并以统一的课程与方法作为对象的,它往往容易忽视价值的多元性和文化的差异性。文化适宜性幼儿园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将民族文化的内容加入教育之中,而是以多元文化共存的理念进行教育,这就对幼儿教师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要求:一是具备观察和了解儿童个体差异是否是由文化背景所导致的能力。如果是由文化因素而导致的儿童发展问题,就需要不同的教育方法;二是教师要具有
文化的敏感性与响应性,对于处于文化适应中的儿童,要给予关注,并做到友好地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儿童及他们的家长相处,对寻找获得包容或者跨文化身份的经历改变的儿童,要充分的理解和支持他们的需要和兴趣;三是善于对本土文化和来自异域文化的儿童进行教育,同时根据文化差异,教育优势文化中的儿童学会尊重,教育弱势文化中的儿童学会自强。
2.采取幼儿园课程文化适宜性的整体取向。在幼儿园教育这样一个完整的系统中实施幼儿园文化适宜性课程,需要改变整个幼儿园系统和环境,采取幼儿园课程文化适宜性的整体取向。比如幼儿园的行政、教学、师资等等,都要形成幼儿园课程文化适宜性的情景,使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幼儿园文化适宜性课程设计的立足点是民族的传统文化,包括我国的主流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同时要将民族的文化与全球化背景相联系。幼儿园文化适宜性课程内容以实际生活中产生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课程实施以教师与儿童之间的对话为前提;课程评价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导,这些元素是幼儿园课程文化适宜性得以贯彻实施的条件。例如,关于幼儿园课程文化内容的价值取向方面,需要打破主流文化、弱势文化、亚文化之间的界限,让多元文化的内容融入相关的课程中。其中,应该反映现代文化的本质特质,体现全人类的普遍关怀,使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儿童相互理解和沟通,吸收彼此的有益经验。多元文化的课程内容不仅仅局限在少数民族的幼儿园中,应该适当在所有的幼儿园中推广,让主流文化中的幼儿也能通过这些课程了解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在幼儿园课程的结构方面,不再局限于具体化、组织化的科目,作为幼儿园内外生活经验的总和,课程要把握适度保持开放与灵活,不断与社会保持有效的交流、沟通,形成一个多元、开放的、动态的系统。
二、幼儿园课程评价文化适宜性的内容
(一)文化适宜性课程目标的评价
幼儿园文化适宜性的课程目标,不仅仅在于文化知识的传承,而且注重儿童民族认同感的养成、培养儿童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尊重,从而形成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价值取向。幼儿园课程文化适宜性的评价不应只局限于对文化知识技能的考察,而应把在多元文化环境下儿童所形成的态度、价值观、情感等纳入评价的范围,尤其是儿童批判意识的形成应是其评价体系的重要因素。评价体系还包括关于幼儿园课程文化适宜性目标的表述是否恰当,评价幼儿园课程文化适宜性目标是否是以行为目标表述对多元文化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要求,是否以表现性目标表述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
(二)文化适宜性课程内容的评价
幼儿园课程文化适宜性评价不仅仅关注课程目标的达成,而且评价对象还要包含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关于文化适宜性幼儿园课程内容的评价,第一是评价幼儿园课程文化适宜性内容是否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对文化适宜性幼儿园课程内容的评价不是考察是否有广泛的范围,首要的也是最关键的是看其是否服务于幼儿园课程文化适宜性目标,取消不利于文化适宜性目标实现的课程内容。英国的课程学者林奇主张,无论是基于地理还是文化的角度,研究和评价地区性知识,只能根据普遍性这样一个更广的中效性来进行判断。只有在普遍性的标准下,才能进行文化的研究与评价。也就是说,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分享普遍性,那么将会面临分崩离析。在普遍的标准下才可引导儿童理性地判断文化从而以此为基础建立一个合乎伦理的程序,就是既合乎多样性,同时也满足统一性的要求[2]。其次,检视幼儿园课程文化适宜性的内容是否体现了社会公平正义、文化平等的理想,站在多元文化的价值立场,追问幼儿园课程文化的内容知识由谁来选择、决定以及反映了谁的知识等问题。再次,评价幼儿园课程文化适宜性内容的组织。关于幼儿园课程文化适宜性内容组织的评价,应着重考虑课程内容的组织是否体现了统整性、连续性、衔接性。检视是否把多元文化课程资源纳入幼儿园课程之中,并反思这种纳入是否是一种有机的结合,通过这一反思,可防止幼儿园课程内容组织中存在的简单化和零碎化,以增强学习经验的累积效应。不仅如此,还要评价课程内容是否有助于幼儿全面地理解本民族的文化和民族特征,是否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
总之,课程实践的对象是历史文化之中的个体,儿童是生活于特定的文化世界中的人,因此课程评价过程必须考虑儿童的文化处境,学前教育课程评价应适合其地域文化背景而具有文化适宜性。课程评价伴随着幼儿园文化适宜性课程运作的全过程,通过评价使幼儿园文化适宜性课程设计与实施得到不断的完善。
参考文献:
[1]靳玉乐,于泽元.后现代主义课程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15.
[2]詹姆斯·林奇.多元文化课程[M].黄政杰,主译.台北:师大书苑,199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