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融入《英语语法》课程路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7
/ 3

 课程思政视域下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融入《英语语法》课程路径研究

滕春艳

渤海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锦州 12100

摘 要:在“大思政”背景下,各高校致力于近平治国理政课程的建设与研究。课程思政视角,结合产向导入法和混合教学理念基于《习近平治国理政》双语本著作,尝试从课程思政的理念、内涵课程设置方面,探究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融入《英语语法》课程的路径,寻求这一思想有效的融入路径,促进两者之间深度融合,使思政元素自然的融入学生的思想意识中,用实际行动诠释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

关键词:课程思政习近平治国理政英语语法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收稿日期2023-03-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校级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非全日制研究生公共英语混合式

教学模式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当下,社思想文化呈现更加多极化的趋势,对价值观和理想信念产生着冲击。面对这一形势,外语课程思政教育持续纵深发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进高校、进教材、进课堂“三进”工作全面展开。围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英语、日语、朝鲜语、阿拉伯语等多种语在词汇、文学、翻译教学和教材编写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这一思想与英语语法课的探索甚少。英语语法课可否进行顶层设计,突出语言战略意识,在与西方世界对话的同时努力提高中国话语体系[[1]]形成一个既具有个性化和创新性、又涵盖丰富人文精神和中国文化元素的课程框架。为此,以产出导向法为依托基于《习近平治国理政》英汉双语版本,聚焦英语语法课融入习近平治国理证思想的路径研究,用鲜活理论和具体实例丰富课程内容和实践活动,对其设计路径进行深入探析。这不仅对传统语法教学的方法和理念进行革新,也提升了语言学习价值引领的融合更体现了落实细节、生根开花的效果从而加深学生对中国历史和国情的认识,明确向世界解释中国的时代使命。

一、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融入《英语语法》课程的逻辑依据

文明互鉴、沟通世界始终是外语专业人才肩负的重要使命,也是当代外语教学的重要任务。外语教学应充分利用融通中西文化优势,把文化传播厚植于外语教学中,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导入课程体系中,向世界展示中国悠久历史、优秀文化和发展建设成就,向世界呈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

外语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教育教学的一种新理念,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创新之举。这一教育理念充分体现语言学习和思政教育的密切结合,育人功能和课程学习的渗透融合,主张建设一批蕴含丰富德育元素、充分发挥德育功能的外语专业思政课程,提倡每门专业课程都应包含思政元素。“挖掘课程教学中如何行塑爱国情怀、诚实守信、历史担当等精神元素,将其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的全过程”[[2]]。但《英语语法》课作为外语专业基础课,以语法规则讲解为主,教材中的例句、语篇选段都以英美文化和社会生活为主,缺乏使用外语讲述中国文化的意识和训练,在语法课中挖掘思政元素存在难度。为此,秉承立德树人精神,强化政治担当责任以把语法课堂打造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为中心,通过对教学方案、教材内容、教学材料的全面梳理和分析,经过不断研讨发现,英语语法课程不仅仅是掌握语法规则,而是以语法内容体系为主线,在教学过程中,把语法规则使用、语篇文本选取等环节与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论述等思政元素有机融合一体,将其思想以多种方式糅入设计到课程中,增加思政内容的感染力和亲和力使当代大学生确立坚定政治立场、筑牢思想根基。

二、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融入《英语语法》课程的路径探究

基于《习近平治国理政》英汉双语版材料(共卷),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导向法为理念,从课程框架、教学实践、文化体验等课程模块,将思政教育融入到教学大纲、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要素使其贯穿于教学组织与实施的各环节中,形成一个全方位、多路径、立体化的课程体系(如图1)

润物细无声地增添鲜明的政治底色

将思政元素隐蔽于资源、技术和情感等学习环境中,以融合、渗透的方式调节课程学习,通过使用、调动、移动思政课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把学科课堂建构成培育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地方。

第一,源自生活实际考察学生思维关注点和生活实际,将文本内容与社会现实有机结合。围绕精准扶贫、脱贫、生态文明等话题以专业语法知识学习为载体,通过语法规则使用、文本分析、翻译写作等方式,浇铸时代精神,让学生产生情感体验,体会到中共党员把服务人民作为最大责任,是为中国广大民众谋幸福的党,深刻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情怀

第二,移植于实践活动利用课程内或学校以外生活的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3]]增加语法课程思政的实践教学内容。以运用语法知识为中心,以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为指导,设计师范生教学设计、PPT制作、微课录制

写作大赛等活动。如以“My Reflection on Bring a Sense of Gain, Happiness and Security to the People”(From The Governance of China III)为题目,对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进行阐述、抒发情怀。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语法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活学活用专业技能,也在“用”中提升思辨能力,领悟这一思想中蕴涵的真理力量,激发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

第三,沉浸于文化体验。以中西文化工作坊的方式,开展“感知中国”、“看中国”摄影比赛、读书会等主题活动。外国来华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一起就著作中的精彩内容、哲学思想和中国文化特色表达展开讨论,琢磨外译中包括词类、短语、句子的变化规则,并邀请留学生分享、讲述他们的中国故事。这种体验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提升了对自我文化的自信感和认同感,更增强了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

发挥课程设计在育人中的作用

1.体现与突出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课程指南和指导文件,起到优化语言学习者动机和成就的作用。通过研究社会背景中的人类生活,发现当代人类社会所需要的特定的‘能力’、‘态度’、‘习惯’、‘鉴赏力和知识的形式’[[4]]设计符合时代需求的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为此,新撰写的大纲阐述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融入《英语语法》课程思政教学对于培养英语师范专业人才的重要意义,兼顾教学目标和育人目标,把语法知识点的理解和规则的运用作为重点教学目标,将理解和领悟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内容和理论价值作为核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体现思想的融入点、融入方式和实施路径。大纲明确采纳小组讨论法、任务驱动法、自主学习法等教学方法,改进考核评价方式。

2.丰富与优化: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推动教学目标的实现,也承载思想教育功能首先,《习近平治国理政》作为文本分析材料,分析并列结构、关系从句、状语从句、强调句句式的使用如选自《习近平治国理政》英文版第二卷)“From CPC Leadership Is Essential to Chinese Socialism章节中“Only with authority can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的倒装句。其次,针对典型句式进行英汉句子翻译训练指出英汉句子结构的异同之处和翻译技巧,掌握一些重要概念如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小康社会)、Belt and Road Initiative(一带一路建设)、development plan for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体会中国文化特色用语如“于安思危,于治忧乱”、“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等外译方法策略。

3.改进与创新: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在思政元素融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决定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融入成败的的关键因素。混合式教学因其自身优势成为教学范式。混合的方式也是多样的,主要使用两种。一是面对面与在线教学相结合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数字技术辅助实体课堂教学。如将线下课堂制作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学习手册、宣传海报及拍摄的小视频等学习成果上传到社交软件或博客上,创造独特而难忘的学习体验。二是启发式、讨论式、体验式、项目式等多种方法混合使用。不但提高了课堂参与度,还能使学生接触到大量的资源,更有效地满足个体学习者需求和学习风格,更能激励师生合作共同努力实现思政目标。

4. 健全与完善:考核评价方式

课程思政是一种潜在课程,学习表现往往“无法直接衡量,但我们可以通过真实生活情景中个体的实作表现行动作间接推断,”[[5]]综合运用量化与主观评价、过程与结果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比如,从习近平治国理政重要论述中选取合适素材,将其设计到英汉句子互译文本分析、句子仿写等考核方式中,通过学生、教师、同伴共同参与完成量化评价表,进行表现性评价,评价学生思想意识的发展水平,并以小测验、学生访谈、读后反思、思维导图等形式,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思想动态及参与整个课堂的状况,对其进行有效性评价。要求学生在卡片上课程最重要的内容、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最深刻的论述。通过收集和回顾这些回答,可以深入学生的保留的主题以及下一个教学步骤。

图1:

三、结语

外语课堂是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前沿阵地,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人”的重任。英语语法课程中融入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不仅仅是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新增的一个研究视域,而是为外语类专业课程思政内涵式发展进行前瞻性的探索。以产出导向法为理念,改变师生互动方式,采用混合式教学方法,通过对《习近平治国理政》英文版本研读、文本分析和翻译,对思政元素融入的可行性、教学内容的选取及路径进行了探讨。力图

将语法教学与阅读、翻译、写作和微课教学有机结合,把这一思想寓知识理解、实践运用、创新创业等活动中促进语言知识习得的同时,实现政治与文化价值功能铸造精神力量的堡垒使学生真实感受中国发展与变革的历程,深刻理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所思所想,并积极继承和发扬这一光辉思想。

参考文献


[[1]]许均. 关于新时代外语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J]. 外语界,2022(3):6-11.        

[[2]]杨金才. 外语教育“课程思政”之我见[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20(4):48-51.

[[3]][美]Grant Wiggins. Jay McTighe. 重理解的课程设计[M]. 赖丽珍译. 台北:心理出版社,2011:71.

[[4]]Bobbitt, F. The Curriculum[M]. 张师竹译. 《课程》(现代教育名著)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918: 43.

[[5]]Salganik, L.H.&Stephens, M. Competence priorities in policy and practice[C]. Cambridge and Gottingen: Hogrefe&Huber, 2003: 13-40.

作者简介:滕春艳(1980-),女,硕士,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从事英美文学比较,

外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