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佳联城建规划设计研究院 830000
摘要:本文以新疆吐鲁番鄯善县吐峪沟村为例,对其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进行分析,并从建筑、景观、旅游资源等方面对吐峪沟村的发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建筑 鄯善县是位于天山南麓中段,吐鲁番盆地东北边缘。它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独具特色的民族民俗风情而著称于世。其中历史文化名村吐峪沟村更是具有极其重要而又独特的作用与地位。在“十一五”期间,吐峪沟村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一宝贵资源,本文选择吐峪沟村为例进行分析与研究,希望可以为类似地区的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概况
吐峪沟村位于新疆鄯善县库木塔格沙漠腹地,是新疆地区最具特色的村落之一。在《吐鲁番地区历史文化名城(村镇)保护规划》中,将吐峪沟村定义为“保存完整的古村落”。它是吐鲁番市第一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也是吐鲁番地区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吐峪沟村最早为古代高昌国故都,西汉时期就已存在。元、明、清时期,其发展成为鄯善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逐渐演变为以屯兵驻守为特色的军事聚落。现村内仍有大量烽火台、建筑遗址、清代遗存及古墓等古迹遗存。
吐峪沟村具有独特的人文环境和自然资源优势。全村以维吾尔族为主,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丰富的历史遗存、完整的传统建筑群落等。是中国唯一一个保存有完整古村落格局和多民族建筑体系的村落,也是中国古代屯兵戍边防御体系最典型和最具代表性的村庄之一。
二、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的必要性
吐峪沟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一个典型的古村落,其建筑类型丰富多样,包括了传统民居、寺庙、道观、清真寺等。吐峪沟古村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是吐鲁番地区最早出现的村落之一,在当地被称为“麻扎村”。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对历史文化名村进行保护规划和整治。
随着吐鲁番地区旅游事业快速发展及鄯善县旅游业的兴起等因素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加之吐峪沟村具有重要文化旅游地位,因此对其进行保护与开发具有重大意义。吐峪沟村保护规划应结合吐峪沟自身特点进行整体保护和发展。
三、保护原则:保护传统村落的整体格局,改善传统村落的居住环境,传承传统村落的文化
传统村落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基于农耕经济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自然、社会文化环境而形成的村落组织形式,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传统村落在许多方面正面临着严峻挑战。我国目前有千余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这些城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还拥有数量众多、类型多样、特色鲜明且具有重大历史、文学和艺术价值的传统村落。这些城市及众多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因此,如何通过有效而科学的方法保护和利用这些传统村落就显得非常重要。 根据我国目前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开展情况,结合吐峪沟古村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整体性保护原则
保护风貌、格局和空间形态的完整性。吐峪沟村以“山—沟—村”为构架,实施整体保护,保护方法由古村—街巷—历史建(构)筑物三个层面组成。严格保护传统的 空间布局、群体组合、结构形式、色彩材料与细部构件等。
2、物质空间与非物质文化相结合的原则
创造丰富的物质空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载体,保持原住居民特有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并使之成为村庄对外交流和宣传的窗口,提升知名度。
3、原真性保护原则
保护历史建筑和相关环境的原真性。对文物保护单位实施重点保护,保护历史遗存的原真性,保护历史环境的整体性,保护历史信息的过程性。针对文物、街巷、古 村及自然环境的现状特征,以整治环境为主要方法,对严重损坏的历史遗存进行适度修复,避免过度、过量修复而丧失其中的历史信息。
4、特色性保护原则
吐峪沟村的生土建筑和各种文化艺术活动是历史延续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体现,是麻扎村内最有特色的文化遗产之一,在规划中采取特色保护的原则。此外,古村街巷内的各式院落、街巷是吐峪沟村历史的象征,针对这一特色,规划进行系统的整合,并进行传承。
5、利用性保护原则
确保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合理、永续利用文化资源,在保护的前提下,进一步发挥历史遗产的持续价值。
四、保护内容:对传统村落形态以及街巷空间的整体布局进行保护和整治。
保护传统村落的形态以及街巷空间的整体布局,重点保护古村落整体形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造。在整治过程中,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土地利用规划
根据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的原则,通过吐峪沟村现状的分析,对现状用地不进行大面积规划调整,整体以保持现状用地的基础上,增加公共活动空间,强化沿河和街坊绿地,同时注重庭院绿化,全方位改善自然生态环境。
2、分区保护规划
根据其本身价值和环境的特点,一般设置核心保护区及环境协调区两个等级,本规划针对吐峪沟村特征及保护需要,加划建设控制区为第三个等级。建设控制地带不仅仅局限于在原有古村本体范围,应适当扩大,纳入周边一些特色鲜明、风貌保存较好的传统街巷。环境协调区以保护周边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环境为主,对区内建设行为提出指引性控制要求。
3、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吐峪沟村有14处文物保护历史民居和6处历史建筑,这些民居都有着300 年的历史,是村落传统风貌的精神体现,其特有的黄黏土民居使得吐峪沟村被称为“中国第一土庄”。同时还拥有吐鲁番地区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石窟群之一——吐峪沟麻扎村千佛洞石窟,属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它是高昌佛教艺术的杰出代表,东西方文化最早的交汇点之一;它是丝绸之路新疆段的一处极其重要的实物遗存;是吐鲁番高昌片区重要的文化旅游地。
根据《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划定标准》,石窟寺的1级保护范围不小于500米,历史建筑为不小于110米,由此划定文物建设控制地带。
4、传统街巷空间的保护与整治
对传统街巷空间进行整治,保护其原有的空间格局,使之在整个村落中具有特色。同时结合一些现代元素对传统街巷进行整治与更新。
根据街巷的等级分类,分类提出不同保护整治原则:(1)对外交通道路 根据主要道路满足交通性干道的特征,一方面又对于其交通通畅性的要求较高,主要满足大量人流、客流的通过,创造供人员驻足活动的空间。另一方面对于整体景观风貌要求较高,街道建筑立面、建筑风格、建筑色彩等进行统一考虑,避免过于现代化的元素破坏村落主街风貌。(2)主要街巷 即村内以东西两巷为主的生活性干道,需要满足村民日常出行,现状道路少量属于沥青路,大部分属于砖石路或土路,未来继续维持砖石路的传统格局,在环境整治上需要保护街道行道树增加行道树,增加街道节点设计,整改水沟明排为暗排。(3)次要巷道 巷道主要属于入户型道路,与村民日常生活结合较为紧密,保护好村民日常生产生活所需的空间要素,如巷道内靠民居一侧用于烤制烤馕的馕炕(吐努尔)、栓马墙、利用其洗衣的水渠等,同时增加部分开敞空间为活动空间使用,增加巷道绿化装饰及村庄家具设计等。
街巷空间保护除保证村落原有街巷、河流的格局线型不被破坏以外,还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保护整治:(1)街巷空间尺度 街巷空间尺度主要是指街巷宽度与沿街建筑高度之间的宽高比。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从街道到巷是空间尺度逐渐减小的过程,传统街巷一般高 3-5 米,在保护修复及建设过程中,要注意街巷空间尺度的变化,以更好地保护传统村落的特有氛围。(2)街巷立面 吐峪沟村街巷立面是随街巷的生活功能和交通属性而不断变化的。根据不同街巷立面的形式、建筑材料、建筑色彩进行街巷立面的保护和整治,提取部分传统元素运用到新的立面改造中去,使传统风貌得以延续。(3)街巷铺地 铺地类型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街巷的层次等级变化,一般主要街道采用沥青路或砖铺地面,而巷道则采用小块砖石铺地。应保持和采用当地传统的建筑材料和铺装形式,尽量避免实施路面工程改造,以免造成道路景观的破坏。
吐峪沟村街巷街景轮廓线丰富,外观具有封闭的特点,对村落空间形态构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墙体等大都有上百年的历史,规划提出沿街建筑的保护应以维护和加固为主,在 形态和空间上予以保留和延续的同时,整体格局趋于完善。
整治规划具体措施落实到沿街的每一个建筑立面,将立面分解成屋顶、墙体、门窗和细部装饰等要素,进行相应的现状评价和整治措施的细分。
5、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公共空间规划
按照形式来分,吐峪沟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仪式活动、节庆活动、歌舞、民间工艺等,具体项目种类繁多,包括婚礼、摇床礼、割礼、纳孜尔库姆、桑皮造纸 、花毡制作、陶器制作、葫芦烙画以及大型的民间文俗麦西来甫等。这种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纯朴盛大的民俗活动,是村庄历史文脉的延续和传承。
本次规划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公共空间规划相结合,力图为吐峪沟村创造更多的实体空间来表现和传承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较大型公共空间的开辟应尽量避免拆除过多居住建筑,应多利用非建设用地进行改造,做到对居民生活影响最小,且能够迅速投入建设和使用,尽早的发挥其公共活动功能和对名村整体保护开发的带动作用。公共空间的塑造,不仅仅是创造大广场、公共绿地,还应结合周边环境,创造一定数量的私密空间,如按照传统风貌建设的建筑、院落、凉棚等,以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同时,应注重对古树等这类生活交流空间的保护,把它们作为公共空间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综合考虑。
6、建筑风貌的控制与协调:从建筑自身角度出发,通过对建筑外观、内部装饰等方面进行整治,使得传统村落的风貌得到改善。对于建筑中存在有严重破坏的部分进行改造,并且尽量保持原有院落格局、结构和材料等;对于不合理的建筑样式进行改造和更新。规划对建筑保护与更新提出六种模式,并将其落实到村内部分典型院落。六种模式包括保护类、修缮类、改善类、保留类、整治改造类和更新类。
7、建筑高度控制与视廊规划
(1)麻扎村应保持黄黏土墙平屋顶的历史原貌。(2)新建或改建的建筑屋顶必须维持原有传统住宅的建筑形式和屋脊高度(≤5m)。(3)部分对整体风貌影响较小的新建区高度控制在9m,建议建筑风格统一。(4)保证六个方向的视线通畅性,以桥头为中心视点,各方向视线可互达,无阻碍。
8、环境绿化:控制绿地率、提高绿化率并加强对古树名木的保护。绿化不仅是改善人居环境、提升景观质量和改善生态环境,而且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
五、具体措施:以点带面,积极推动历史文化名村的可持续发展。
(1)加强与周边城市的联系,加强同乌鲁木齐市等周边城市的交流与合作,通过经济互动实现共同发展;
(2)以吐峪沟为中心,辐射周围历史文化名村,通过对吐峪沟村的保护带动其他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和发展。要加强对周边历史文化名村以及鄯善县其他行政村的规划指导和政策扶持;
(3)将历史文化名村作为特色旅游景点进行重点宣传和开发;
(4)加大对村民的培训力度,提高村民保护意识及自身素质,积极参与保护工作;
(5)协调好周边村镇之间的关系,统一规划,形成整体合力。
通过以上措施对吐峪沟村进行整体保护与发展:以点带面、点面结合、重点突破、逐步推进、协调发展,将吐峪沟村建成鄯善县最有特色的历史文化名村之一,以点带面推动整个鄯善县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工作在全县范围内展开。
六、借鉴意义: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注重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发挥地方特色。
从城市发展角度来讲,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是延续地方特色的有效途径。历史文化名村要想持续发展,就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要做到“人在景中,景在村中”。否则就会使历史文化名村失去原有的价值和特色。目前,不少地方在城市建设中盲目追求经济利益,一味模仿城市模式,而不注重发挥当地特色。中国改革开放后出现的“大拆大建”现象严重破坏了乡村风貌及地方特色。
针对历史文化名村保护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以保护为前提实现协调发展;其次在进行功能布局时应延续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和肌理特征;第三是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并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及相应的保障制度。最后需要重视公众参与,采取多种有效形式进行宣传教育工作,使历史文化名村保护意识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风貌环境恶化和经济利益驱动下盲目开发建设行为。
七、结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历史文化名村的发展陷入了困境,而对于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要根据其自身特点,以整体发展为指导思想进行保护。通过对历史文化名村的发展历程及现状进行研究分析,我们认为吐峪沟村应以保护为主,在发展中逐步完善。
一方面应坚持整体保护原则不动摇;另一方面要从长远发展角度考虑吐峪沟村的开发与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