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程融入《经济法基础》的教学设计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4
/ 3

思政课程融入《经济法基础》的教学设计研究

王璟璟

盐城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江苏盐城 224500

摘要:“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新时代的教育目标是“立德树人”。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创新教学内容及方式成为中等职业院校的主要任务,并不断取得成效。原本思政课与专业课是相互独立的,教师分工不同且缺乏协作,随着融合教学模式被提倡和开展,这一状况有所改观。本文以《经济法基础》教学为基本,研究如何将思政课程融合专业课教学。专业课教师要转变思维方式,明确融合教学的重要意义,在教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向学生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达到思政教育和专业课教育双重效果。因此,中等职业院校及教师要结合现状与问题,做好思政课程融入《经济法基础》的教学设计工作尤为重要。

关键词:思政课程;《经济法基础》;融合教学;中等职业院校

1.引言

在互联网信息时代,信息给人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便利,同时网络上也有些信息传播着“负能量”,特别是对青少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存在负面影响。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而思政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新时代中等职业院校加强思政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而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教育目标。近些年,探索和设计将思政课程与专业课融合教学,成为中等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融合教学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时更加端正态度,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以达到培养合格专业人才的教学目标。在中等职业院校中,有的学生对学习不太积极、对现实充满迷茫、对未来缺少规划,为了改变这一客观现状,采用融合教学模式十分迫切,校方及任课教师需要思考有效方案并且不断评价和提升实践效果。

2.思政课程融入《经济法基础》教学的重要性

2.1 思政教育对专业课学习有指导作用

党的20大报告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这些是新时代思政教育的最新指导纲领。思政课程具有聚民心、育新人等作用,是落实国家“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修课。中等职业院校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因此,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专业课程教学与学习必须要以思政教育为指导。

2.2 融合教学模式有利于实现教育目标

教育、科技和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有特定的目标,教育实践必然要围绕着实现目标而开展,校方和教师要把握教育改革的方向,对教学进行研究,不断提升教学效果。《经济法基础》是中等职业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的平台课,不仅有普法教育的目的,也在宣扬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运用法律服务社会的能力,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目标。融合教育是从人的发展的视角去审视教育的基本问题,思政课和专业课的教育对象完全一致,可在大的框架范围内实施具有相辅相成效果的教学活动,这也符合国家当前提倡的教育理念转变和教学模式改革大方向,落实融合教学则更有利于实现教育目标。

2.3融合教学模式具有更显著教学效果

融合教学发展方向应当要实际出发,由于各学校资源条件的差异性,因此落实工作对有些学校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是融合教学已被有些院校成功实践,其具有两大显著效果。一是,营造优良的教育环境,将思政课与专业课结合形成教育合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形成气氛融洽、积极向上的课堂环境;二是,提高教育质量,思政与《经济法基础》具有关联性,且共性都是覆盖范围广,包含社会、经济、人文等范畴的知识,采取融合教学能够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形成法律观念和提高思想品德。特别是结合政治理论、时政、核心价值观等对《经济法基础》实施教学,有利于强化课程的思政效果。

3.思政课程融入《经济法基础》教学的现状

3.1 校方的重视程度仍然有待提高

融合教学模式的实践,需要校方组织与投入。首先,要转变教育理念,目前许多中等职业院校还存在着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落后的现象,在面对融合教学模式改革时,有的学校采取“观望”或“保守”态度,有的学校虽然将融合教学提上日程,但还未探索出好办法,导致教学效果并未大幅度提升。其次,融合教学需要专业化教师队伍的组建和培训,校方要在人力资源、设施设备、资金等方面大量投入,由于自身条件和成本问题局限,有的学校投资力度不足,导致融合教学流于形式。上述两方面,反映出当前校方对融合教学的重视程度仍然有待提高。

3.2 教师的教学内容及方式较落后

教师是“立德树人”教育的实施者,必须要以德施教、以德立身和以德立学。新时代提出的“四有”老师,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反映当前国家教育系统对教师队伍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事实上,中等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参差不齐,除了个人素质之外,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及方式落后。就思政课程与《经济法基础》融合教学来说,两门课程原来是相互独立的,有些学生对两门课都有抵触心理,学习态度不端正。教师按照教学计划实施循规蹈矩的教学活动,但对教学效果缺少评价和教学改进,这就更容易导致师生之间缺少沟通交流。在融合教学模式下,除了要加强“师生”沟通交流,也要加强“师师”协作教学,然而由于教师这两方面的不足,造成教学内容及方式比较落后的现状,短时间内难以改变。

3.3 学生的学习兴趣未被充分调动

我国中等职业院校长期实行的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即教师按照教育要求和原定的教学计划实施课堂教学,教师主导课堂教学全过程,依据教材、教案实施“授课式”的教学,其中最典型的“划重点”和“讲课”。融合教学更加提倡“互动式”教学与“任务驱动”教学相结合,课堂上学生也是主体,以《经济法基础》课堂教学来说,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课程学习目标,然后细化到“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学习态度参与课堂教学和自学。其次,思政课和专业课都是模块化的知识内容,有部分学生并不能自我领悟,需要教师发挥“答疑解惑”的作用,但由于当前中等职业院校的老师还有很大比例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学生的参与度不高,甚至有些老师在课堂上未留给学生思考和提问时间,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未被充分调动。

4.思政课程融入《经济法基础》的教学设计思路

4.1 平台建设——校方加强对教学的系统化和信息化建设

融合教学是新时代互联网及网络平台高度发达下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其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最大不同是需要教学平台的充分支持。思政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不再只依靠个人力量和能力,而要转变为教学系统的“执法者”和“引导者”。因此,中等职业院校要加强对教学的系统化和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构建出符合融合教学模式的教学平台。首先,在硬件方面,以多媒体教室为融合教学的主场,采购先进的教学设施设备,满足多方参与的教学要求。要在网课基础上,加强课堂的“参与度”、“互动”和“活跃度”,让专业课老师、思政老师和学生们,在一个高效、融洽的教学环境下完成课程。其次,校方重视引入系统化、信息化、智能化教学软件为契机,要求教师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与学生建立“平等关系”,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维持课堂秩序,引导学生思考和思辨,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添砖加瓦”。第三,中等职业院校对教学平台的建设支持,还应该包括教学评价体系建设,教育目标是实现不仅是教师的教学实施,更要看学生的学习效果,由于我国传统教育模式不太看重教学效果评价,造成有很大部分教师“只管教”,不关心学生有没有学到知识与技能,为了改变这一弊端,校方要建设一个师生参与的网络化评价体系,师生之间通过一个双向互动的渠道反馈交流,其核心理念是完成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

4.2 完善备课——教师要备教材、备时政、备要点及难点

融合教学模式的落实,教师依然是重要“实施者”,为了达成既定的教育目标,教师必须要完善备课环节,以现代化教育思维,筛选教学活动中的主要内容和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一是,备教材,教师应当以《经济法基础》人才培养目标作为课程引导,精选和精讲教学内容,这门课程是中等职业院校经济管理类相关专业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专业知识。如经济法基本理论、市场主体法、运行法、监督法、调控法等,以及相关具体的法律、法规,对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有实用价值,教师要以教材为根本,采用相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对“知识点”进行精讲和精练,保证学生全面掌握。二是,备时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时政中有所体现,基于思政课程与《经济法基础》关联性较多,教师要提炼时政元素,以学习任务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和会议报告等,引导学生加强对社会的认知。三是,备要点及难点,思政与《经济法基础》融合教学的要点和难点是顶层设计、整体框架、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等,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容易“事倍功半”,反之就是“事倍功半”。为了通过教学设计让学生主动、全面学习,要做好三个重点工作,明确学习目标、优化教学重点和完善教学效果评价。具体来说,《经济法基础》每个章节都有学习目标和重要知识点,教师的任务是将这些知识点与思政结合,减少学生学习的难度。

4.3 创新教学——增加案例讨论、情境创设和实践教学

融合教学模式,是新时代教育改革背景下的一种创新教学方向。基于教育对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的未来发展有促进意义,核心价值观和专业知识及技能,都要满足社会化的需要,学生完成的观念、知识、智力、能力的社会化,对以后的职业规划及发展有益。因此,思政课程与《经济法基础》融合教学的创新基点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通过三方面的教学实践来实现。一是,案例讨论。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一些相关经典案例加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如合同纠纷、财产纠纷、债务纠纷等案例,在互联网上有大量的视频资料,通过引入这些案例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融入思政的社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促进学生形成符合社会化的道德行为标准。二是,情境创设。近些年,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其中有些信息对青少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如不良视频、网游、交友、电商等,让很多学生崇拜“金钱”、贪图“享乐”、幻想“不劳而获”,教师在《经济法基础》教学中加入实景实训的创设,可以提升思政教育效果,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和“守法意识”。三是,实践教学。如在课堂上实施小组讨论、辩论,课外的参观、实践和实习等,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交流协作能力和友好互助的团队精神;另一方面,也能宣传政治思想和法律准则,获得思政和专业课教学的双重效果。

5.结束语

总之,中等职业院校是融合教学的重要前沿,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在新时代融合教育背景下,深化职业教育的条件已经成熟。校方、教师和学生通过密切协作,促进专业课中加入“思政元素”,对“德才兼备”人才培养十分有益,而这一领域仍然需要不断探索研究和优化发展,因此做好融合教学设计工作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杨晶晶."课程思政"理念背景下《经济法基础》课程"思政"融入点初探[J].中国民商,2019(12):141.

[2]田屹.《经济法基础》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研究[J].社会科学,2022(4):263-266.

[3]和珍.高职院校《经济法基础》课程思政的融入设计[J].营销界,2020(41):19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