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合作优化急诊流程在急诊胸痛患者诊疗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2
/ 2

多学科合作优化急诊流程在急诊胸痛患者诊疗中的应用

王栩 ,(通讯记者)唐玉娟

重庆市涪陵区儿童医院(重庆市涪陵区人民医院) 重庆市 400000

摘要:目的探讨多学科合作优化急诊流程应用于老年急诊胸痛患者的价值。方法抽取老年胸痛患者40例和急诊收治的老年胸痛患者40例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为常规急诊分诊流程,观察组为多学科合作优化急诊流程。对比两组首份心电图、肌钙蛋白和D-to-B时间,对比两组抢救、治疗及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死亡率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首份心电图、肌钙蛋白和D-to-B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抢救、治疗及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学科合作优化急诊流程应用于急诊胸痛患者诊疗中,可提高胸痛分诊准确率和分诊效率,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关键词:多学科合作优化急诊流程;急诊胸痛;诊疗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的改变,许多疾病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尤其是以血脂异常为主的心血管疾病,呈逐年上升趋势,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胸痛是临床患者常见的就诊症状,多种因素均可导致胸痛,包括外伤、炎症、理化因素等,其中急性非创伤性胸痛主要由心血管疾病导致,包括心肌梗死、肺源性疾病、神经性疾病,尤其是心肌梗死起病急、进展快,患者预后差、病死率较高。急诊科是接诊急诊患者的第一科室,对急诊胸痛患者进行规范分诊有助于提升患者的预后。本研究探讨多学科合作优化急诊流程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2年1月至6月我院急诊收治的老年胸痛患者40例和2022年7月至12月我院急诊收治的老年胸痛患者40例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60~80(67.58±3.24)岁,胸痛发作至到院时间0.5~4(2.22±0.16)h;观察组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龄60~80(67.63±3.16)岁,胸痛发作至到院时间0.5~4(2.24±0.13)h,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到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急诊分诊流程,观察组实施多学科合作优化急诊流程,具体如下:

(1)优化分诊流程急诊科与信息科收费处、心内科、检验科、影像科等科室进行多学科的密切配合。信息科设置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绿色通道信息,在患者未挂号的情况下可以直接进行检查,方便医生开医嘱用药、抽血等,所有项目均标注绿色通道标志,使患者享受先治疗后收费、先检查后挂号、先住院后办理手续等流程,心内科和介入科设置24h带班团队,随时准备急诊手术。(2)优化规范的护理流程分诊护士在尽可能快的情况下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对于独自来院就诊的患者,尽早进行危险度的评估。评估思路应该从高危到低危,生命体征不稳定的高危患者需先稳定生命体征,告知患者如有压榨性胸痛、胸背不适等应提前就诊并立即通知急诊科医生进行救治,第一时间挽救患者的生命。(3)优化抢救流程由2名具有丰富抢救经验的护理人员负责进行抢救。一名护士快速评估患者的病情程度,包括患者的意识、气道、呼吸、循环等,对患者及其家属做好心理安慰,嘱患者卧床休息,对呼吸困难的患者指导其取半坐卧位、吸氧,防止病情恶化。医护人员迅速与医生沟通,开通静脉通道与心电监护,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十二导联心电图检查,并将血样本送化验室进行化验。(4)急诊科医生接诊流程第一时间与心内科医生取得联系,由2名医生共同对患者病情作出判断,一旦明确急性心肌梗死,并符合介入手术指证,尽快完善术前准备,在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的同时通知介入科做好准备,减少患者急诊停留时间,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治疗,提高抢救成功率。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首份心电图、肌钙蛋白和D-to-B时间,心电图时间以对接护理人员至最后一导联连接完成为准,肌钙蛋白以抽血至结果检出为准,D-to-B以患者入院至灌注时间为准。对比两组抢救、治疗及住院时间。对比两组死亡率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对研究对象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使用χ2对数据进行校检;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首份心电图、肌钙蛋白和D-to-B时间比较:观察组首份心电图、肌钙蛋白和D-to-B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首份心电图、肌钙蛋白和D-to-B时间(x±s)

2.2两组抢救、治疗及住院时间比较:观察组抢救、治疗及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两组抢救、治疗及住院时间(x±s)

2.3两组死亡率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死亡率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两组死亡率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n(%)]

3讨论

多学科合作是通过将临床经验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围绕胸痛的发生、发展以及患者的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护理方式。通过将急救系统、手术室以及辅助科室等多系统和多部门互相联合,对急诊非创伤性胸痛患者进行有效及时的分诊和救治,从而有效提升分诊效率,改善患者疾病预后,避免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浪费和人力资源浪费。多学科合作优化护理分诊流程可有效缩短胸痛患者就诊时间。急诊胸痛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与治疗时间密切相关,尤其是胸痛干预的治疗时间窗是关键,延迟处理、延迟就诊和延迟接受治疗是导致患者病死率高和预后差的重要原因。急诊是胸痛患者的第一接诊科室,急诊科的分诊效率和处理对患者的预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常规分诊模式中,护理人员往往是根据医嘱对患者进行被动干预,导致患者在多个检查科室之间来回往返,消耗了大量时间。一项研究发现,患者在急诊停留时间长主要是对流程不了解以及分诊人员急救意识不够。而本次研究通过建立多学科优化团队,开通了急诊胸痛绿色通道,使患者先检查后挂号、先住院后缴费,有效避免了患者在检查流程中浪费时间。另外组建多学科团队后,团队成员可以第一时间将检查结果发送至急诊科和心内科,及时确诊并进行干预。多学科合作优化团队可以有效提升分诊效率。胸痛绿色通道是一种集中管理的医疗模式,借鉴了以往心肌梗死患者胸痛的管理模式,在急诊科护理人员和医生主导下,由急诊分诊护士进行分诊,协调各科室,通过信息科的信息平台,省略了挂号收费、检查预约等待住院等多个环节。通过信息平台可以直接上传检查结果以及影像学报告,患者进入检查室后,可优先出报告,充分体现了绿色通道的优点。通过院内专属电话和微信平台可使多学科成员之间提前沟通,缩短了沟通时间。另外通过对团队成员进行培训,定期开展学术活动,强化了分诊护士的理论知识和危机意识,提升了高危胸痛分诊效率和准确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多学科合作优化急诊流程有助于提升急诊胸痛患者分诊准确率,改善患者预后,缩短分诊时间、检查时间及救治时间,提升治疗效果和效率。

参考文献

[1]李霞.优化护理流程在急诊胸痛患者抢救中的效果分析及对患者焦虑心理情绪的改善[J].心理月刊,2020,15(24):120-121.

[2]卢玲.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诊胸痛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与病理杂志,2020,40(12):3270-3274.

[3]吴莎.优化急诊护理对急诊胸痛患者抢救效果[J].心理月刊,2020,15(21):163-164.

[4]连玉妹.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诊胸痛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9,17(06):71-73.

[5]范从华.胸痛临床评估和诊断流程在急诊胸痛患者临床当中的诊断价值[J].大医生,2019,4(01):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