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松动术联合筋膜刀技术在上肢周围神经损伤康复中的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1
/ 2

神经松动术联合筋膜刀技术在上肢周围神经损伤康复中的疗效观察

黄如意 ,黄艳

北大荒集团总医院康复科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摘要:目的:观察神经松动术联合筋膜刀技术对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的疗效。方法:将60例上肢周围神经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神经松动术与筋膜刀技术治疗,对照组给仅仅给予神经松动术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并进行对比分析,对神经松动术联合筋膜刀技术对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效果做出客观评价。结果:在缓解上肢周围神经损伤部位疼痛、改善患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松动术联合筋膜刀技术能有效缓解上肢周围神经损伤部位疼痛、改善患肢运动功能,改善其所致的功能障碍。

关键词:神经松动术 筋膜刀 上肢周围神经损伤 功能障碍

周围神经损伤(PNI)分为创伤性或非创伤性。创伤性周围神经损伤是指周围神经受到外力作用发生的损伤,如挤轧伤、牵拉伤、撕裂伤、锐器伤等,非创伤性周围神经损伤可由压迫性神经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引起,对人民卫生保健系统是一个重大负担[1],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神经松动术是当前临床上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常用方法,研究证实神经松动术能有效促进损伤神经的修复,筋膜刀是利用结缔组织的延展性与可塑性,促进损伤部位的神经组织与细胞再生、修复重塑,缓解疼痛,恢复功能。研究报告显示,筋膜刀可以显著改善损伤后的软组织功能和运动范围,同时减轻疼痛[2]。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上肢周围神经损伤患者60例,来自北大荒集团总医院康复科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所收治,男性28例,女性32例,根据入院的先后顺序,按照随机的原则,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30例为一组,两组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病程长短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诊断标准

①按照《手外科学》中PNI的诊断标准即1、存在开放伤或闭合伤病史;2、受损周围神经所支配的皮肤区域感觉减退或消失;3、受损周围神经所支配的肌肉瘫痪肌张力降低或消失畸形;4、伴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5、临床检查结合神经电生理检查可确诊。

1.3纳入标准:①符合文献[3]《手外科学》中关于PNI的诊断标准,损伤范围限于上肢;②患者PNI程度为Ⅱ~Ⅲ级,出现相应的上肢功能障碍;③生命体征稳定,意识清醒,能够配合治疗。(2)排除标准:①伴有骨筋膜室综合征、缺血性肌挛缩、肢体静脉血栓等严重合并症;②伴有严重心脏、肝、肾等脏器功能障碍;③处于哺乳期、妊娠期和肿瘤放化疗期。

2 治疗方法

2.1治疗组

治疗组采用神经松动术与筋膜刀技术相结合的方法。

神经松动术:根据患者上肢PNI的具体类型选择对应的施术方案。

(1)桡神经损伤:术中患者取仰卧位,头偏向健侧,患侧肩关节外展。医师立于患者患侧,用大腿下压患侧肩胛骨,然后一手托住患侧肘部、另一手握住腕部,完成患侧肘部被动屈伸动作,继而完成肩关节内旋、外展等操作,最终将腕关节掌屈、尺偏同时维持拇指内收位;(2)尺神经损伤:医师一手固定住患侧肩胛骨,另一手维持患侧腕关节及掌指关节背伸位,进一步完成前臂旋前、旋后等操作,最终将患者肘关节弯曲、患侧手掌贴于患侧耳朵,操作过程中确保患者头部偏向健侧;(3)正中神经损伤:医师一手固定患侧手部,另一手将患侧肘关节极度屈曲贴于上臂,而后将腕关节背伸、前臂旋前,肩关节外旋至局部组织张力增加位置,再将肘关节逐渐伸直,直至相关症状出现,操作过程中患者头部始终偏向健侧并维持肩关节外展位置。上述每个动作持续10秒后放松约30 秒,每次治疗时间20分钟,5次/周,疗程共4周。

筋膜刀技术:在治疗区域涂抹润滑剂,使用不锈钢筋膜刀沿着患者的损伤神经走行两侧软组织区域,以45°角持续治疗20分钟,力度循序渐进,以不引起疼痛为宜,5次/周,共治疗4周。

2.2对照组

仅仅使用神经松动术,治疗方式同治疗组所述。

3 疗效观察

3.1疗效评定标准

对患者的疗效判断采取总有效率进行评价,并分为治愈、显效、好转、无效四个方面,治愈:经过治疗后患者患肢活动恢复正常,受伤部位疼痛完全消失。显效:经过治疗后患者患肢活动基本正常,受伤部位疼痛感已轻微。好转:经过治疗后患者患肢活动有明显的改善,受伤部位疼痛感明显减弱。无效:经过治疗后患者患肢活动无变化,受伤部位疼痛感没有缓解,甚至加重。治愈率+显效率+好转率=总有效率

3.2评价方法

使用VAS疼痛评分以及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 指数评价患肢功能。

3.3结果

采用 SPSS19.0版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比较应用t检验,等级临床采用Ridit分析。经过4周的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70.0%。经Ridit分析,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 P <0. 05) ,见表1。

表 1  两组患者经过各自的干预方法4周后疗效的比较

组别

例数

治愈

显效

好转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30

6

12

10

2

93.3%

对照组

30

2

11

8

9

70.0%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 Barthel 指数评价经 t 检验比较,治疗前 P > 0. 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周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 0. 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 Barthel 指数评价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组

33.50±17.53

75.40±10.58

对照组

34.20±18.79

53.30±11.44

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评分经 t 检验比较,治疗前 P > 0. 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周治疗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 0. 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评分比较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组

6.34±2.32

3.32±1.14

对照组

6.12±2.53

4.13±2.87

4讨论

周围神经损伤病理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主要与受损周围神经的远端轴突在创伤部位到运动或感觉受体之间的区域发生瓦勒变性有关[4],除了神经结构的可修饰性,及早建立再生神经与靶器官的突触联系,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也是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功能修复的重要因素[5]。目前除了手术治疗外保守治疗是周围神经损伤后恢复神经功能的重要方法。

神经松动术是一种基于人体周围神经解剖结构和生物力学原理的徒手治疗方案,通过对神经周围软组织的加压、延展等运动性治疗,使神经组织接受针对性刺激,从而有效提升神经活动性并最终改善神经挤压症状。研究证实神经松动术能有效促进周围神经血液循环、清除炎性物质,减少神经局部粘连、增强纵向轴浆运输,降低神经内外压力及张力,降低神经对机械刺激的敏感性,以此达到缓解神经卡压症状的疗效[6-7],改善损伤神经的患肢的运动和感觉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筋膜刀技术基于筋膜理论[8],筋膜理论是由美国的ThomasMyers教授提出新颖大胆的思路,清晰描述了人体的12条肌筋膜经线[9],把人体骨骼、肌肉、神经、血管、淋巴连结为整体,通过这些有迹可循的肌筋膜经线,使人体形成一个张拉整体结构,身体的稳定张力拉力固定回弹及姿势代偿都是通过这些经线来分配的,筋膜理论学说提出了人体生物力学模型,界定了内脏筋膜和肌肉系统之间的具体关系,展示了自主神经系统以及它和内脏筋膜之间的关联性,而通过手法的操纵能改变筋膜的形态恢复其弹性使受损的筋膜恢复或重建。筋膜刀由5件医用不锈钢制作成的方便携带的工具,目前已在康复治疗中推广且疗效显著,它可以精准定位和检查受损部位的组织功能并进行治疗,它符合人体构造学的设计,可以用于浅筋膜和深筋膜,适合左右手可以让治疗者用合理的压力和推力进行治疗,它可以有效控制受损的组织刺激局部炎症,激活成纤维细胞促进愈合过程,可以增强手法作用,延长治疗效果。

本实验探索将神经松动术与筋膜刀技术联合使用,得到的结果是对上肢周围神经损伤治疗的有效率显著提升,明显改善了患者的患肢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缓解了疼痛,优于神经松动术的单独使用,为寻求提高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疗效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有效方法。

[1] Osborne NR,Anastakis DJ,Davis KD.Peripheral nerve injuries,pain,and neuroplasticity[J].J Hand Ther,2018,31(2):184-194

[2]罗军,肖立娟,刘四文.FM筋膜手法联合筋膜刀疗法对老年下背疼痛的生物力学机制探讨[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21,40 ( 5 ) :530-535

[3]王澎寰. 手外科学[M]. 第3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324-326

[4]何新泽 王维 呼铁民等.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理论研究与技术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6 20 71044-1050.

[5]李文军 陈山林.周围神经损伤领域相关进展J.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20194 2 65-68

[6] 肖府庭,马艳,裴子文,等 . 神经松动术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轻中度腕管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21,43(9):829-831.

[7] 徐志鹏,孔士琛,丁育忠,等.中药熏蒸联合神经松动术治疗创伤后肘关节僵硬临床体会 [J].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20,42(2):175-178.

[8] 筋膜手法治疗内部功能失调原著Luigi Stecco Carla Stecco主译 关玲 宋淳 周科华            

[9] ThomasW Myers.AnatomyTrains[M].US:ChurchillLiving-stoneElsevier,2009: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