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基础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 200002
摘要:黄浦区中山南路原污水管与新建通道主体工程冲突,需改排至外马路,路由为三曲线顶管,为典型的“S”形曲线顶管,最小曲率半径仅为R=380m。本文以外马路顶管工程为研究背景,以“S”型顶管线型控制为研究对象,从顶进、管节、中继环、泥浆、纠偏等系统制定了技术措施,最终顺利完成了本工程的顶管施工,较好地实现了工程目标,为类似顶管工程提供了经验参考。
关键词:“S”形顶管,小曲率,线型控制,纠偏
1 工程概况
为了满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地下空间建设的不断更新,出现了很多问题。黄浦区中山南路DN2000合流二期污水管道与后期新建地下通道位置重叠冲突,需要改迁至外马路位置。改排DN2000污水截流走向为:中山南路东侧(白渡路)外翠丰弄外马路董家渡路口文庙泵站,改排(外马路段)主要采用顶管施工。
由于外马路地理位置特殊,周边较多历史遗留建筑,周边及地下环境复杂,环境保护要求极高,本工程顶管在①31层黏质粉土顶进,俗称“江滩土”,分布不均,含云母、有机质等,偶夹腐芦苇根茎及螺壳片,夹较多粘性土、砂土,局部以淤泥质粉质粘土、砂质粉土为主。该层土特点松散,厚度较大,该层土质不均,局部为粘性土,该层渗透性较好,开挖过程中,在地下水的渗流作用下,易产生流砂现象,为可液化土层,液化等级轻微~中等[1]。
外马路(外萃丰弄~董家渡路段)顶管内径DN2000砼污水管,全线长773.1m。现状外马路地面标高+3.92m~+4.37m。外马路新建顶管中心标高-1.67m~-2.44m渐变,纵向整体轴线1‰坡度向下,水平线型为三曲线,相互交替,类“S”形曲线,最小曲率半径R=380m,且处于线型末端,如表1 所示:
表1顶管线路情况
顶管 | 直线段1(m) | 曲线段1(m)顺 | 直线段2(m) | 曲线段2(m) 逆 | 直线段3(m) | 曲线段3(m) 顺 | |||
弧长 | 半径 | 弧长 | 半径 | 弧长 | 半径 | ||||
外马路 | 108.4 | 186.3 | 1200 | 125.1 | 39.5 | 1200 | 160.86 | 152.9 | 380 |
2 施工难特点
1)受地形地质条件及老码头周边环境限制,整个顶管轴线呈"S"形,首尾角度达31.0°,顶管线型由3段直线和3段曲线相互交替组成,顶管顶进在直线段和曲线段交接的区域易发生位移、扭转、张缝变大等情况,很容易出现管节失稳,施工难度增加。尤其R=380m的曲线顶进时管节之间拉开的张角和张缝较大,管节受力不均,极易发生偏移、扭转等情况[2]。因此顶管顶进参数的控制、顶管管节之间力的传递、减阻措施及纠偏[3]措施等都变得极为苛刻。
2)本顶管线型为典型的曲线顶管,最小曲率半径380m,且最小曲率为顶管末段路由位置,会面临“曲线进洞”,顶管进出洞本身作为重要的风险点,施工控制难度大,加之需要曲线进洞,施工线型控制更加困难。
3 施工措施
3.1 工具头选择
考虑顶管所处渗透性较好的①31层黏质粉土土层,局部杂填土较厚,土层负复杂,存在局部清障的风险,选用复合式泥水平衡工具管,全长3.74m,重量约32t。为了满足较小曲率半径的纠偏,顶管机身分两节,前后壳体通过纠偏油缸联结,顶管纠偏油缸的参数调节,使得顶管机本身具备一定的折角,更加有利于纠偏。工具头带有4组总推力480t的纠偏用千斤顶,纠偏幅度角全断面±2°。前后壳体之间有橡胶止水圈防止外侧泥水渗入顶管机体内。
刀盘是由3台电动机通过行星减速器减速,由小齿轮带动机头刀架减速箱中的大齿轮,再由大齿轮中心的主轴驱动机头刀架转动。刀头由刀架带动。刀盘扭矩达30.7kN·m,开口率30%,能够适应复杂工况。
3.2 管节设置
“S”型曲线对于顶管来说施工难度较大,考虑顶管线型复杂,最小曲率半径仅为380m,为了更好的适应小曲率曲线顶管,同时防止管节之间的张角过大,综合考虑选用“F”型钢承口钢筋混凝土管材,管节尺寸为:长度2.21m(含0.21m钢套),外径2.42m,内径2.0m,管节壁厚0.21m。
为了适应偏转角度和行程,钢套加长到370mm,厚度10mm,管节之间考虑软连接用20mm木衬垫厚。考虑管节同步注浆,管节呈90°均布设置4道DN25压浆孔。为了更好的止水,密封形式为双道楔形橡胶圈止水,楔形密封圈卡在钢环后,如图1:
图1 管节侧壁连接图
考虑顶管注浆、纠偏和线型控制,确保曲线段线型的整体性,顶管管节分五类,A型管节,带压浆孔、预纠偏千斤顶盒和不连续板圈,机头后的A管节需拉杆相连(为提供足够的侧向分力,将机头后5节管节采用螺栓拉结);B型管节为普通管节;C型管节带压浆孔的普通管节,每隔2节B设置一环;D型管节带纠偏盒子和不连续板圈(必要时利用拉杆进行前后管节的拉结,保证管节在顶进过程的线型);E型管为钢套管,为后续设置骑马井时对应管节;最后是中继间。
3.3 中继环控制措施
1)中继环设置
由于顶管线型的复杂性,采用增加中继间数量(11道),由降低单环顶进的距离,从而达到降低侧向分力和顶力的目的,减少在曲线段对周边土体的影响。
根据顶管后152m需穿越曲率半径为380m的曲线段,曲线段范围内中继间特别加密,第一道中继间(1#)~第五道(5#)中继间间隔45m;第六道(6#)~第十一道(11#)中继间间隔80m。增加中继间有利于曲线顶进过程中的姿态控制,增强对整个管节在不同轨迹中的运动控制。
2)中继环开启[4]原则:
(1)尽量避免在曲线段(特别在R=380)启用中继间,减少在第一二曲线段启用中继环的频率;
(2)避免管节张角超过设定值的附近(离开2个中继环以上)启用中继环;
(3)中继环顶力限值设置500吨,若油压升高,则切换并缩短中继环启用间距;
(4)防止管节扭转,第三、第二曲线位置预布置配重;
3)中继环施工措施
(1)在中继间的后6管节设置预纠偏装置,当中继间张角逐渐扩大,超过了原顶进轴线的曲率,且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则需要启用纠偏装置来减小其张口;
(2)外部压浆联动,即适当增加外部压浆量,增加泥皮的厚度和支撑作用,弥补曲线位置带土效应产生的曲率增大现象,减小侧向分力;
(3)同一管节张缝大小不同时,需加强张缝测量频率,适当开启中继环
3.4 曲线管节管理措施
1)后座中心合力便移动
直线段中继间的油缸都是同步伸缩,但曲线段由于管节之间的顶力与管节轴线不在同一轴线上,且存在夹角,启动中继环前对环前后3节管节张缝填板,使中继间的合力尽量与管节间合力一致,减少扭转力。
2)曲线管节张缝管理措施,配合顶管纠偏
(1)对每节管节编号,及时掌握张缝的变化情况及变化趋势;
(2)对直线段与曲线段交接区域的管节张缝及时观察、记录,所有的管节张缝应不大于理论计算的张缝;
(3)如发现张缝异常,及时暂停顶进,采取启动中继间、管节拉杆相连、主动拉张缝等措施解决;
(4)通过自动压浆系统强化触变泥浆系统的作用,做到同步注浆到位,跟踪注浆及时;
(5)在纠偏作业中,尽可能的降低调整幅度,做到勤纠、小纠。
3.5 顶进参数控制
1)控制顶进速度
进出洞加固区顶进速度控制在10mm/min以内,考虑“S”曲线顶管的复杂性,正常顶进速度控制在15~25mm/min内,出土量控制在理论量的95%~98%,根据在试验段的顶进参数,在曲率半径较小位置降低顶进速度,根据泥水仓压力动态调整出土量。
2)控制泥水仓内泥水压力
计算泥水仓压力为0.7kg,考虑到顶管穿越①31层江滩土砂性较大,泥水仓压力控制在0.9kg左右。
3)控制刀盘电流,预防土体有障碍物
外马路地下情况复杂,存在地下障碍物,特别在曲线位置严格监控电流变化,一旦出现异常,立即进行清障[1],减少停留时间,减小障碍物对曲线段顶管的影响。
出泥量的控制与顶力、泥浆舱内泥水压力和顶进速度密切相关。顶力大,大刀盘正面土压力随之增加,出泥量也会增加,反之则减少。顶进速度快,单位时间内大刀盘切削的土体也相应增加,泥浆舱内的泥水压力随之增大,出泥量必须增大才能以此降低舱内的泥水压力。该掘进机的出泥速度和推进速度由正面土压力来控制。通过调节后座油缸或中继环的顶推力保持刀盘切削面土压力的平衡,根据机头处地下水压力和出泥量控制泥浆舱压力,同时需根据监测情况,调整好施工参数,防止因超挖或欠挖而导致地面的沉降或隆起[5]。
3.6 泥浆系统控制
小曲率顶管压浆对控制顶管的线型极为重要,压浆的主要作用[6]有三个:①悬浮承托管节,②支撑土体,③减阻润滑。由于工具头略大于管节段外径,穿越土体后产生的空隙需要泥浆来填充,使管节悬浮在泥浆液中,起到支撑土体及润滑减阻作用。为有效的控制注浆量及注浆压力,减少人为操作的影响,减小因注浆对土体的扰动,本工程采用自动注浆系统。压降系统浆液钠基膨润土采用重量比1:10,比重1.05,粘度放置30分钟后为25s,泥浆压力初始控制在0.1~0.2MPa,后续控制在0.2~0.4MPa,同步每节管节注浆量控制在0.7m3。
机头后5节管均设置泥浆环,其后管段部分在顶进时同时补浆。其后每3管节设一道注浆环,补浆孔环形布置,每环4个压浆孔,每个压浆孔之间呈90度,每道补浆环有独立的阀门控制,需要时进行压浆控制。
工作井外用压浆箱储存润滑泥浆。管内压浆管路配置2路2寸管,1路分别与各压浆环连接,1路单独向头部泥浆箱输送浆液。机头后300m处设置一个泥浆中继站,泥浆站系统由两只泥浆箱和一台BW160压浆泵组成。
全自动注浆系统,有效的控制注浆量及注浆压力,减小因注浆对土体的扰动,实现控制周边环境沉降的目的,根据工程实际施工情况:最终每节管节注浆量、注浆次数、注浆压力在设定参数范围内,沉降控制效果明显。
3.7 纠偏措施
1)控制纠偏油缸的行程
机头姿态纠偏油缸拉伸长度不超过2.5cm,纠偏油缸拉伸超过2.5cm须讨论后实施,控制轴线偏差,机头姿态轴线偏差≤±5cm。
2)防止张口过大的措施
(1)对每节管节编号,通过顶管计算找出曲线段最不利的区域,该区域主要在所启用中继间的附近,即对该区域的管节进行持续测量张缝(固定位置),及时掌握张缝的变化情况及变化趋势;
(2)通过自动压浆系统强化触变泥浆系统的作用,做到同步注浆到位,跟踪注浆及时;
(3)在纠偏作业中,尽可能的降低调整幅度,做到勤纠、小纠;
(4)曲线段纠偏为减小管节并拢引起张缝减小,机头后3节管节张缝填板。
3)纠偏角度偏大处理
(1)因轴线顶进中纠偏引起的油缸角度过大,检查机头后管节张缝是否闭合,如有闭合现象,利用支撑油缸把管节撑开到设计开口值,并填板处理。
(2)如机头后管节张缝一切正常,需要进行强制纠偏时,注意机头后管节周边张缝、顶进速度、测量数据和左右油缸变化。
3.8 曲线进洞
考虑到顶管最小曲率半径380m,顶管末段路由位置面临“曲线进洞”的问题,在进入最后小曲率段之前调整好顶管及其后续管节姿态,做好顶管中继间开环准备,对全线轴线进行复测,结合前两段曲线顶管纠偏路由的经验参数,模拟曲线段管节参数和进洞前的措施,预留一定路径偏差幅度,降低顶进速度,减到10mm/min以内,前20m顶管进入曲线段时再次进行线性复测,必要时进行中继间开环,当前40m顶管进入曲线段时,逐步拉紧管线之间限位拉结,此时顶管曲线线型基本形成,同时做好外侧同步注浆,做好管节之间的张缝监测。在进洞前30m的距离位置再次对轴线进行全线复测,顶进速度再次降低至10mm/min以内,调整姿态准备进洞。
4 实施效果
通过上述措施的有效实施,保证了本工程顶管的顺利实施,有效地控制了复杂小曲率顶管的线型,对周边环境及管线影响减小到最低,轴线偏差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如表2和表3:
表2 周边环境及管线沉降
监测 | 地表 | 电力 | 上水 | 合流污水 | 信息 | 房屋沉降 | 燃气 |
最大值 | 28.66mm | 16.04mm | 20.1mm | 14.21mm | 7.67mm | 4.02mm | 3.19mm |
表3 顶管轴线偏差
顶程 | 水平允许偏差 | 水平轴线偏差最大值 | 高程允许偏差 | 管道内底高程偏差最大值 |
773.1m | 150mm | 43mm | ±200mm | 48mm |
5 结束语
本文对“S”形曲线顶管施工进行了阐述,通过实际合理的施工技术措施,顺利完成了该“S”形曲线顶管工程,依照第三方监测测情况,特别是老码头1号-5号库等周边老旧建筑和管线沉降值在设计允许范围内,充分说明了以上针对小曲率顶管的控制措施可行。为今后类似工程施工提供了参考经验。
同时施工过程中对障碍物的清障处理存在不足,后续还需加强顶管清障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豆向伟.全程全断面在障碍物下进行顶管的施工技术[J].建筑施工.2016(09):1304-1305.
[2]伊易.长距离顶管管道失稳分析[J].建筑施工.1998(02):18-19.
[3]吴艳辉.长距离顶管施工轴线控制与纠偏技术应用[J].江苏建筑.2020(04):75-76.
[4]毛海明,张海锋,徐玉夏.中继环联动系统在超长距离曲线顶管中的施工应用[J].江苏建筑.2014,36(01):80-81.
[5]周民强.顶管施工技术[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05(1):86.
[6]陈思明.曲线顶管施工在市政给排水工程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四川水泥.2021.(09):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