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及发展措施研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22
/ 2

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及发展措施研析

周波

山东省烟台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其次就我国环境监测发展的历程进行了论述,最后提出了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发展措施,其中包括支撑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提高生态环境监测服务效能、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理论和战略研究等,以供参考。

关键词:环境监测;生态环境保护;作用;发展

引言: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我国40多年的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从70年代的艰苦起步,到1980年代的成长和发展,再到十八大以来的改革和创新,其取得了辉煌成就,也使环境监测工作成了环境保护工作的“法宝”与“利器”。而立足于“两个一百年”的历史转折点,回顾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的发展和所获成就,这对推进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创新发展,实现由“并跑”向“领跑”的历史性飞跃,意义重大。

1、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1.1为环境保护提供正确的方向

在环境监测中,其主要的监测内容包括大气、水资源、土壤、噪声、辐射等,而这些监测内容均可作为污染源的监测对象。环境监测可以通过监测环境中的污染物数量来判断其对环境的影响,从而使有关部门对其进行全面的了解,并制定出有关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以此按照先进的防治处理原则有效解决环境污染等问题,并阻止其蔓延,确保环境污染问题始终处于可控制的状态之内,并且可针对环境污染的特点,对环保工作进行科学的指导和优化。在此过程中,需依据环境监测结果,准确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并将其作为评估环保工作的唯一标准,且环境保护的成效则要靠环境监测来实现,所以要加大对生态系统评估的研究力度,使其落实有关的责任与管理措施。

1.2为环境保护工作的规划提供有效的依据

从目前的环保体系建设状况来看,我国环保体系建设还处于逐步完善之中。当下我国已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并明确提出了有关的环境治理措施,如各地区应基于项目规划内容,并在建设前交由环保部门进行项目审批,以此注重在建设过程中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同时,城市建设工程在进行前期的环境影响评估工作时,应首先对其进行环境影响分析,从而确定施工场地的环境承载能力和施工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进而在城市规划中,通过对环境的监测,使其达到对环境污染监控、判断的作用,在此可为城市发展提供所需的数据支撑,并为其规划情况做出正确的决策与引导。

1.3为污染统计以及排污费征收提供依据

首先,环境监测可以真实地反映某一区域或某一单位的污染物排放量,为此环境保护机构可以依据环境监测的结果,对区域、企业的排污进行核实,同时,还可以判断和分析该企业废气排放是否达到要求等。

其次,可以依据监测的结果,对排放量、排放浓度、污染种类等收费标准进行调整与优化,并完成有关的费用征收。最后,还可采用物质平衡方法和对废气、废水等进行定量、定时的监控分析。在此过程中,通过对有关污染物数据的反映,可使其为污染统计、排污收费等方面的工作提供所需参考。

2、我国环境监测发展的历程

2.1镜像反映环境变化阶段(20世纪70年代—2012年)

在西方发达国家步入工业化社会后,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了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所产生的危害问题。我国也逐步认识到了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价值与生态环境所产生的严重性问题。一九七四年,中央环保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其属于我国环保工作的开端,也是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萌芽[1]

2.2支撑考核评估阶段(2012—2020年)

自十八大以来,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给予了空前的关注,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也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15发布《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国家和省级环境保护单位的监督执法工作需实行纵向管理体制改革;2017年发布了《关于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意见》。

2.3智慧监测阶段(2020年至今)

在智慧监测阶段,我国对环境监测工作提出了精准、科学、依法的处理原则,并要求其具备更高的监测处理能力。其中,生态环境监测不仅要提供监测数据,还要做到感知的高效化、数据的集成化、分析的关联化、测管的一体化以及应用、服务的智能化。为此,在智能监测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如人工智能、网络通信等,并由此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智能感知,进而满足政府、企业、公众对生态环境监测的需求,持续提高数据挖掘与应用的能力,并以此实现生态环境管理与监测工作的一体化,使其可为生态环境的管理与决策提供了更加精准、智能的支持。

3、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及发展措施

3.1支撑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

以生态环境监测为基础进行生态环境质量目标考核,是我国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改革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其成功逆转了我国生态环境质量的恶化态势,促进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性发展。为此,应基于环境监测机制,不断深化和健全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并加强考核指标设置,突出评价的公平性、导向性和辨识性,使其可通过考核,将工作重点真正聚焦于改善生态环境,激发当地的污染治理能力上去,进而发挥“指标棒”的作用,鼓励先进,鞭策落后,使其达到支撑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发展效果

[2]

3.2提高生态环境监测服务效能

要实现生态环境监测与管理相互结合,并以此实现闭环,从而使监测工作更加有效。首先,要有效地运用监测手段,有效地感知生态环境,通过与生态环境质量相关的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准确地找出环境监测、保护所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而支持精细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协调发展。其次,在源头控制上,要充分利用监测手段,对区域的环境容量进行估算,确定影响因素,并支持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做好行业的规划与布局;从环境质量的角度,对生态系统进行“体检”;通过对微站、传感器、遥感、走航等多种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对环境风险进行全面、准确的分析、判断,进而准确落实环境治理工作,持续改善生态环境的稳定性。最后,在污染防治上,要充分发挥监测的追溯功能,迅速锁定污染源,识别出主要污染因素,以此提高治理效果。

例如,在加强硬件技术建设和保障机制方面,要加大对 VOCs的执法力度,可采取购买便携式石油检测仪、便携式 VOCs检测仪、红外成像仪等措施,并建设自动气象站,增强监测仪器的整体能力。同时,地方环保部门要与公安、交警等部门联合,在执法过程中,工作人员广泛宣传高排量柴油车的危害,并积极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3.3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理论和战略研究

首先,应深刻认识到实际问题、矛盾与不足,并从理论上推进生态环境监测向“质效”转化。在点位设置上,应按照不同的管理要求,“分类施测”,并确定各点所应遵循的原则,在评价点时,要注意布局的科学性和连续性。要把重点放在重点问题和提高效果上。其次,要将敏感区和一般区域区别开来,在资源配置上要适当地偏向敏感区,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再次,在选择指标时,要突出重点问题、重点区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重点放在群众身边的生态问题上,以此让人民群众真正体会到环境的变化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最后,所制定的约束力的指标应侧重于可及性、普惠性、经济性、关键性和可拆分性,且在评价指标上要突出可比性、导向性、赶超性和区分性。

结束语:从上述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环保监测在生态环境环保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也为开展诸多环境保护工作奠定了前提与基础。为此,在开展环境保护工作时,需持续加强对环境监测的认识,有关部门也要积极地为这一领域做出表率,健全环境监测系统,对可能会发生的问题,做到及时解决、及时改善,以此降低我国环境问题,并通过环境监测工作的高效落实,加速推进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制度,使其达到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实现生态文明强国的发展与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黄媛媛. 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及对策研究[J]. 环境与发展,2021,33(2):174-177.

[2]邓绮雯. 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及发展策略的研究[J].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1,2(1):34-36.

[3]何明燕,廖伟伶,汪雨博. 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多重意义及发展趋势探讨[J]. 重庆建筑,2021,20(8):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