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升级与生态文明的现有研究综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7
/ 4

产业升级与生态文明的现有研究综述

何帅,李君

(徐州工程学院 商学院,江苏 徐州221008)

摘要:基于集聚“规模-能力-效益”与环境“压力-状态-响应”的研究框架,对于有关经济发展、外商直接投资、科技创新、工业要素禀赋结构、产业结构对本地产业集的文献作了综述,而政府干预的直接推动作用有限;外商直接投资、工业要素禀赋结构、政府干预具有明显的正向溢出效应,产业结构则存在较强的空间负外部性。

关键词:产业集聚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 空间驱动机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一)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

如何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的关系是许多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回顾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总的来说,他们采取的环保措施不仅有效地改善了环境质量,而且优化了自身的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对我国来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自21世纪初以来,国外学者对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一直持续探索。庇古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即通过征收排污税来改善环境问题。Pearce(1990)则提出,经济增长会导致污染,从而降低社会的福祉[1]GrossmanKrUeger(1991)发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关系存在某种倒"U"型关系[2]Panayotou(1993)进一步研究发现,经济增长与森林破坏关系也存在着某种倒"“u”"型关系[3]。尽管这些结论可能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指出,环境与经济相互之间具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政府的制度规制则是影响这些关系及其过程的因素。这项研究的重要性在于提醒人们,在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上,过度悲观或乐观都是不可取的,正确的做法是,通过制定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实现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善。

(二)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随着全球性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人们开始研究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探索有效的解决方案。随着环境概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日益普及,世界环境市场正在迅速增长。在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都采取了鼓励投资和加强对环境市场支持的政策。2019年,全球环保市场规模达1264970亿美元,同比增长3.20%。未来全球环保市场仍将持续稳定发展,预计2022年将达到1.38858万亿美元。现在,美国、欧洲、日本是世界上环保产品的代表。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环境市场,占世界环境市场的三分之一以上,欧洲是世界上第二大国家。

研究表明,不同产业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以确保产业选择的合理性,从而有效地控制环境污染。

(三)产业结构与环境质量

以美国为例,计算机、汽车、金属制造、机械制造、其他车辆、电气设备部件、矿物原料、非金属矿物、木制品、家具、耐用品制造业是美国的主要产业。2000年美国的粮食产量增长远低于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占GDP的生产率呈下降趋势。自1997年以来,高新技术产品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有所下降。2017年,计算机产品仅占美国GDP的1.5%。作为一个大的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美国的GDP份额已经从3%降至不到1%。大约1976年以来,金属和机械制造业在美国GDP中的比重持续下降,不到2017年平均GDP的1%。随着金属和机械制造部门生产增长放缓,矿物原材料增速大幅放缓,其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在2017年降至不到0.5%。汽车工业有一些发展趋势,但是自1967年以来,汽车工业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 ,美国另一个高科技产业的设备和电子产品的生产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相比,并没有停止下降。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就像木材和家庭用品一样,很低,并且在继续下降。

综合来看,国外学者对于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仍然相当有限。他们主要关注的是某一产业及其结构变化如何影响环境,以及这种影响如何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周围的环境。研究表明,定性分析是大多数研究的方法,而定量分析则相对较少,这一点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印证。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一)产业发展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研究

低碳、零碳能源系统是我国实现碳峰和碳中和的必要条件之一。 因此,未来太阳能产业作为新型环保能源,其发展潜力非常大。 据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和其他组织预计,到2060年,中国光伏装机容量将占该地区新能源总量的40%,与现有装机规模相比,空间将增加26倍,其总土地面积也将达到45000平方公里。

研究表明,企业集聚不仅能有效促进区域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而且能促进技术进步,明显改善当地生态。陈建军等人(2015)发现,产业集聚对社会环境质量有显著损害[4]。研究表明,技术创新决定了我国倒u型关系,这是原毅军等人提出的[5]。杜运苏等人(2012)指出,海外高能源产业向我国转移将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6]。肖雁飞等人(2017)提出了引入环境法规优化科技创新对环境影响的新方法[7]。张彩云等(2015)提出,加强环境管制可以有效降低产业发展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8]。研究表明,优化产业结构是改善环境质量的有效途径。马小明等人(2003)深入探讨了湘渝两地产业结构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9]。汤进华等人(2010)通过对武汉市生态环境效益的分析,发现产业结构变化与生态环境效益变化之间的一致性的产业变革[10]。蔡濛萌等人(2017)对我国14个典型省份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优化的总体和谐程度进行了估计,发现总体和谐关系为正,但各省和谐程度不同[11]

研究者们从发展的聚集、迁移和产品优化三个方面来研究发展对环保产品质量的作用,但他们仅仅停留在单一的视角,而没有深入探究环境因素如何推动发展。伴随时光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环境影响对开发的作用。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仍然相当有限。

(二)环境规制对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但发达国家的发展节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尤其是这几年,以雾霾天气频发为代表的一系列污染群体事件爆发,让我们越来越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环保呼声高涨。 因此,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环境控制”措施,如污染标准、能源税、碳交易等,以弥补环境破坏,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污染行业的生产规模。 但是环境决定了目标(主要是企业)是否支持成本和一系列的生产和协调决策。环境保护对国家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影响已经成为大学和政府部门关注的问题。

在世界范围内,几乎所有的政府都采取了环境规制措施,但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进入了衰退期。 这引起了关于环境规制的影响和是否应该加强的另一项学术研究。“什么是环境管制?”“它与什么方法有关?”“对产业升级有什么影响?”“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关注什么样的法规?” 总的来说,这些简短描述的问题的质量包括在国外进行的研究和环境管理的方式,关于工业革命理论对经济和政治的影响的研究,以及影响环境产业革命旅游业未来发展问题的方向的确定。改进和接受对理论和实践领域的理解。这对于实现环境保护和工业创新这两个目标至关重要。

研究结果表明,环境保护控制的程度和种类会影响生产方式的改变,而且与区域有关[12]。李强(2013)利用Baumol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严格的环境保护控制能够有效地促进生产方式的改变[13]。根据肖兴志等(2013)的研究结果,指出东部地区的环境规制对产业转移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14],而钟茂初等(2015)则指出,我国当前的环境规制可以有效地推动产业转移[15]。研究结果表明,傅京燕等(2010)发现,在倒"U"型拐点出现后,加强环境规制可以促进地区间的产业转型和升级[16]

(三)产业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

协调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关键是建立以工业生态和生态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体系。

生态产业。工业的发展并不局限于经济的发展,而是利用环境作为工业发展的外部障碍。建立在创新技术基础上的绿色技术体系,解决环境问题并允许范式的转变,因此是至关重要的。生态产业寻求发展能源产业、自有能源产业、自有能源产业和自有能源产业,选择考虑环境需求的产业。与此同时,推动能源革命和消费革命,建立自主的能源系统,减少碳排放,确保碳排放,提高碳排放效率,是生态工业的必然选择,也是应对气候变化和减少全球碳排放的重要选择。

生态工业化。依托生态优势发展生态农业、生态产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将绿色资源转化为市场可接受的生态产品和服务,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和经济优势,将碧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生态产业化是实现生态价值的路径选择。

王青等(2012)认为,三次工业占比与环境之间具有着一种持续恒定的因果关系[17],而王怀成等(2014)则以泛长三角为例,深入探究了其工业与环境中心演化特点及空间结构分布格局,认为两者之间具有着明显的空间结构关联性[18]

孙早等(2015)认为,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倒"“U”"型联系,即唯有当经济达到一定程度或"拐点"时,工业的发展才能够有效地促进区域的环境,比如,提高生产技术可以有效降低污染物的排放[19]

特定产业与生态环境之间有密切的经济结合。廖金凤(2000)认为,工业部门应承担污染的主要责任,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是合理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实施工业规模化、加强污染控制[20]。研究表明,2001-2011年中国旅游业与生态环境结合度适宜,发展水平逐年提高。但朱土兴(2014)的研究表明,东部地区生态工业结合度明显优于其他地区,区域差异也相当显著[21]

研究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黑河流域环境与产业结构的相互作用发生了变化。赵雪雁(2005)发现,虽然产业结构对生态环境的依赖性下降,但破坏性逐年增加[22]。用郭月婷等人(2013)熵法测量淮河流域系统之间的耦合与协调[23]。研究表明,潘阳环湖城市群生态旅游产业与环境体系之间有着密切的结合关系,区域整体和谐发展水平提高。胡振鹏(2015)

[24]也指出了这一趋势。李强(2017)对2003-2014年长江中游经济带各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25]

综合考虑上述文献,本章旨在探讨产业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联性,以及从总体上或特定产业和区域的角度来分析这种关系。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我们的深入探讨有着重大意义。

三、参考文献

[1]Pearce,Barbier,Markandya.SustainableDevelopment:EconomicsandtheEnvironmentintheThirdWorld[M].EdwardElgarPublishingLimited,1990.

[2]GossmanGM,KruegerAB.EnvironmentalImpactsofaNorthAmericanFreeTradeAgreement[J].SocialScienceElectronicPublishing,1991,8(2):223-250.

[3]Panayotou.Empiricaltestsandpolicyanalysisofenvironmentaldegradationatdifferentstagesofeconomicdevelopment[R].ILOTechnologyandEmploymentProgrammeWorkingPaperWP238.1993.

[4]陈建军,胡晨光.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以长江三角洲次区域为例的理论和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8(06):68-83.

[5]原毅军,谢荣辉.产业集聚、技术创新与环境污染的内在联系[J].科学学研究,2015,33(09):1340-1347.

[6]杜运苏,张为付.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碳排放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12(11):22-28.

[7]肖雁飞,廖双红.绿色创新还是污染转移:环境规制效应文献综述与协同减排理论展望[J].世界地理研究,2017,26(04):126-133.

[8]张彩云,郭艳青.污染产业转移能够实现经济和环境双赢吗?——基于环境规制视角的研究[J].财经研究,2015,41(10):96-108.

[9]马小明,张立勋,戴大军.产业结构调整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及案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4):565-571.

[10]汤进华,钟儒刚.武汉市产业结构变动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0,17(02):259-263.

[11]蔡濛萌,尹秀芳.产业结构调整与环境质量优化的协动关系研究——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7,37(08):54-62.

[12]韩晶,陈超凡,冯科.环境规制促进产业升级了吗?——基于产业技术复杂度的视角[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148-160.

[13]李强.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调整——基于Baumol模型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J].经济评论,2013(05):100-107+146.

[14]肖兴志,李少林.环境规制对产业升级路径的动态影响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06):102-112.

[15]钟茂初,李梦洁,杜威剑.环境规制能否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08):107-115.

[16]傅京燕,李丽莎.环境规制、要素禀赋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制造业的面板数据[J].管理世界,2010(10):87-98+187.

[17]王青,赵景兰,包艳龙.产业结构与环境污染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1995-2009年的数据[J].南京社会科学,2012(03):14-19.

[18]王怀成,张连马,蒋晓威.泛长三角产业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空间关联性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S1):55-59.

[19]孙早,席建成.中国式产业政策的实施效果:产业升级还是短期经济增长[J].中国工业经济,2015(07):52-67.

[20]廖金凤.工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广东顺德市为例[J].生态科学,2000(02):84-87.

[21]朱土兴,朱子云,朱磊.基于面板数据的地区工业与生态协调优度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4(02):130-143.

[22]赵雪雁,周健,王录仓.黑河流域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辨识[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04):69-73.

[23]郭月婷,徐建刚.基于模糊物元的淮河流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测度[J].应用生态学报,2013,24(05):1244-1252.

[24]胡振鹏,黄晓杏,傅春,余达锦.环鄱阳湖地区旅游产业-城镇化-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定量比较及演化分析[

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5,24(12):2012-2020.

[25]李强.产业升级与生态环境优化耦合度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来自长江经济带108城市的例证[J].现代经济探讨,2017(10):71-78.

项目来源:2021年徐州工程学院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码:202111998065Y;指导老师: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