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开放大学(贵州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在非遗的传承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传承人“老龄化”、互联网和现代文化冲击严重、大众认识程度低、传承保护意识不强等问题。本文针对非遗传承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对策,利用互联网建立线上非遗博物馆;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实现非遗和乡村振兴双线协调发展;让非遗进入校园与大众视野;扩宽非遗市场,与旅游业相结合,实现文旅深度融合。只有多途径、多举措协调创新发展,才能让非遗生生不息。
关键词:非遗;传承;发展;创新
0前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与精神财富,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1],是中华儿女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深刻体现,是传递中国文化、提升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但是,非遗传承人“老龄化”、互联网和现代文化冲击严重、大众认识程度低、传承保护意识不强等现实困境严重制约着非遗的传承和发展,让其面临失传的危机。因而,如何振兴非遗,传承非遗,让非遗传承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走出现实困境并发扬光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非遗传承发展面临的危机
1.1传承人“老龄化”,年轻人传承意愿不强
2018年5月国家文化部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有1082人,平均年龄达到了63.29岁,非遗传承人老龄化严重。且因学习非遗技艺所需要时间一般较长,在当学徒期间资金回报较少,学习技艺途中可能会遇见大量困难等[2],大多数年轻人不愿意接下“非遗传承人”的重担,许多非遗技艺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
1.2市场竞争激烈,品牌发展后劲不足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现代工业技术的不断革新、外来文化的冲击,非遗面临更严峻的传承和发展危机。在这个信息爆炸、购物途径多元的互联网时代,人民群众选择多、爱好分散,而非遗在早期没有很好的进入大众视野,导致非遗所拥有的市场较小。因此,非遗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要协同创新,结合市场需求,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加强宣传推广,着力打造独具中国特色的非遗品牌。
1.3非遗传承人与时代发展脱轨,非遗技艺传承受阻
时代迅速发展,出现很多新工艺、新思路、新渠道,部分非遗传承人因文化程度浅、语言不通、信息获取途径有限、自主学习动力不足等,非遗技艺传承受阻。且在发展几千年的“父系社会”中,受“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等思想影响,非遗传承难维系;其次,一种技艺常常被困在一个家族中[3],不能与其它技艺交流传播,也被视为“独一门的吃饭家伙”,害怕出现“传给徒弟,饿死师傅”的现象,这些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使非遗技艺“封闭式”传播,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亡速度。
1.4相关机构配置不健全,资金投入不足
我国的非遗工作虽然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但仍旧困难重重。非遗保护机构、市场监管机构等机构不健全,市场监管不到位,部分商家借非遗之名卖劣质产品,严重侵犯消费者权益、损坏消费者购买信心、扰乱非遗市场。所以保护非遗急需完善机构、配齐人员,同时必须给与相应的资金保障,维持良好运作。资金不足,将导致机构人员配备不到位、非遗传承保护研究工作开展不顺利、基础设施建设无保障等问题,严重限制非遗发展。
2非遗走出现实困境的对策建议
2.1加强宣传教育,培育青年群体持续发力
当代年轻人生在互联网时代,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长大,受着互联网影响,站在互联网发展的风口之上,可以运用电商平台、自媒体平台、社交媒体平台等平台的用户流量,积攒起粉丝,更好地帮助非遗与互联网搭建好桥梁,利用互联网宣传非遗,使得更多的人认识非遗、爱上非遗、传承非遗、发扬非遗。利用互联网,给非遗技艺传承人搭建一个展示的平台,建立线上非遗博物馆,将非遗数据、非遗作品成列在线上博物馆中,利用互联网将非遗数据和非遗作品永久保护起来。
2.2非遗传承发展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乡村振兴是国家为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采取的重大举措,乡村非遗文化在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大多数非遗技艺扎根于农村,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优秀的乡村文化同属中国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将非遗传承发展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振兴传统工艺,加快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2.3非遗进校园,让非遗走进“寻常百姓家”
青少年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让非遗文化深入教学课程,提升他们文化自信的同时也在他们心中埋下非遗传承和发展的种子。如利用各大高校的资源,开展非遗文化相关讲座[4],让高校学生通过听讲座的方法进行美育教育,感受到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底蕴与精美工艺,与身边人探讨独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神秘独特。另外,关注非遗的底层市场,利用浅显易懂的文字、目的清晰的广告、一目了然的标语等,使非遗文化潜移默化地走进人民群众的心里,让人民大众对非遗文化有更加清晰、具体的了解,愿意主动去保护非遗,宣传非遗,让非遗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
2.4年轻人之活力激活非遗生命力
年轻一代具有活力、有朝气,相比老一代的非遗传承人更加了解市场需求与市场动向,更能把握大众喜好。年轻一代将自身所学的知识与审美与非遗结合,创新非遗产品,制造出符合市场审美、满足市场需求的非遗产品,这不仅能扩宽非遗市场,更能提升非遗生命力,使得非遗行业实现更好地发展。年轻一代还可以利用网络进行市场调查,在平台了解大众爱好,更深一步地了解市场所需,更能够帮助非遗转型,从“专注产品”的非遗行业转化为“注重产品质量和售前售后服务”的非遗行业,让购买非遗的消费者有更好的购物体验,享受更全面的售后服务,巩固非遗市场中的消费者,让非遗真正的实现长效、可持续地发展,真正地拥有永久的生命力,永远屹立在世界文化之林。
2.5完善非遗相关制度,提升非遗地位
目前,非遗相关制度仍旧不完善,一些非遗技艺需要依照制度获得保护,需进一步完善非遗相关制度,让非遗保护与发展有制可循、有度可靠,从而让非遗发展更规范、更有序。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叶涛曾经说过“非遗是活态传承的”,活态传承能达到非遗保护的最终目的,而“非遗传承人”是当之无愧的活态传承的载体,政府应该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扶持力度,提高“非遗传承人”的社会地位与社会待遇,让传承人切身实地的感受到传承非遗所应享受的荣誉。营造一个尊重非遗文化,学习传承非遗是荣耀的社会环境,建立传承非遗激励制度,对传承非遗进行经济扶持、待遇提升等方面的奖励,改变大多数人对非遗的看法,了解非遗的内涵以及带来的好处,让更多的人自愿愿意加入“传承非遗”的队伍,解决部分人的就业问题,既传承了非遗,也解决了“就业”,也让非遗行业注入新鲜血液,增加非遗行业的活力,形成“三赢”局面。
3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的瑰宝,它源于勤劳、热爱生活的中华儿女,把它传承下去是我们中华儿女的责任,我们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经久不衰、永发光辉。
参考文献:
[1]徐艺乙. 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传统手工艺[J]. 江苏社会科学, 2011(5):6.
[2]杨威. 非遗AB面:繁荣与危机[J]. 中华手工, 2018(6):8.
[3] 徐珍珍, 章甜甜. 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现状、契机与路径研究[J]. 职业教育研究, 2019(1):6.
[4] 古俊梅.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非遗保护研究[J]. 今古文创, 2021, 000(040):P.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