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沈阳建筑大学
摘 要:通过对永陵赫图阿拉城的调研,深入分析满族城市空间形态与不同功能建筑特色,同时基于绿色技术研究赫图阿拉城民居部分火炕技术。
关键词:赫图阿拉城;空间形态;外环境分析
1
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后几座都城,每座都城与建筑都有其不同特点。沿大门向文庙方向行进,途经关帝庙,再由曲折小径进入汗宫大衙门建筑群。从汗宫大衙门的后花园穿过,抵达罕王井。最终行进至塔克世故居,深入了解满族民居做法。通过对赫图阿拉城的调研,研究满族早期都城的空间布局与其所具有的不同功能建筑的不同。
首先赫图阿拉城,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座半山城式都城,也是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的女真人山城。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视古村落内的文物保护工作。1956 年,赫图阿拉城最早被公布为辽宁省第一批省级文物古迹保护单位;2006 年,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赫图阿拉城依山而筑,居高临下,三面环水,垒土围廊,地势南高北低。城内建筑布局既保留了女真民族的风格,又吸收了汉族中原文化的特点,特别是以中轴线为起点、南北向挺直延伸,反映出儒家“居中不偏”“不正不威”的传统观念。古城由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主要建有汗宫大衙门、正白旗衙门、汗王井、关帝庙、塔克世故居、八旗衙门、文庙启运书院等。
一、赫图阿拉城总平面空间特征
首先从总体布局来分析,赫图阿拉城的特征:在调研中的所见与查阅文献分析与其它不同时期努尔哈赤的都城来对比,从中可以看出满族早期都城的空间特点,同时也是赫图阿拉城的空间特点:
1.内城地势较高:
满族早期都城多采取内、外城的布局形式,并以地势较高的地方作为内城。赫图阿拉城在地势较高的城中心部位建造内城,以内城布置努尔哈赤的官、殿、衙署及众贝勒、“亲近族类”的居住地,外城布置寺庙、手工业作坊、仓廒区及 “党族”的居住地,而外城外则布置教场、堂子及“生者”的居住地[1]。
2.依山就势:
首先都城的空间形态大都为随山就势。同时满族早期的都城大都以山城与半山城为主,赫图阿拉城属于半山城形制,依山而建造。其中赫图阿拉城的总体布局特点为:其内、外城的空间形态为内城随山就势,外城较规整;建筑有着具体的功能分区,建筑因山势变化分布在不同的部分但疏落有致。在调研途中经过的道路布置也灵活巧妙,转折有序。
3.平面布局不规整:
满族都城依山而建的特点直接影响到它们的平面布局。山城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很难达成规则的平面布局,站在山城上方,不难理解这种建筑布局,古人用山势作为防御的手段。赫图阿拉城属于半山城,其平面布局由规整与不规则两种布局形式组成,即在山城部分其平面布局为依山就势而规整的平面布局则是在平地部分。内城部分建在山地上,平面布局随山就势呈不规则形;外城部分东南为山地,其余为开阔地,因此,东南城墙随山就势呈不规则形,而其余部分就显得比较规整。
4.努尔哈赤的宫、殿分离,无轴线:
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时,其处理政务的殿和居住的宫已分开设置,殿在北门内东侧,宫在殿的后侧。
5.山头筑房,多台上楼:
赫图阿拉时期,努尔哈赤处理政务和与家人居住之处位于地势较高的内城。在南北狭长的土上原有青砖瓦房三间,是努尔哈赤当年处理国政、研究军机、接待来宾、庆功赏宴之所。
二、赫图阿拉城不同功能建筑空间特征
赫图阿拉城由内、外城组成,外城环卫内城,平面略呈圆角方形,南北长1352 m,东西宽1335 m,周长5230 m。外城除南隅因山起筑外,其余均筑于平地之上。内城因山就势建于横岗之上,南北长512 m,东西宽551 m,周长2027 m。内城外有马道绕城一周,马道宽约4 m。赫图阿拉内城主要建筑有:位于北门里东侧的尊号台,俗称金銮殿,其后为努尔哈赤的宫室;位于东南角和西南角的望楼二座;以及八旗衙门等。此外,城内还有昭忠寺、刘公祠、城隍庙、关帝庙、文庙、附马府、喇嘛台、皇寺等建筑。城外有教场、堂子等。
1.汗宫大衙门建筑群:位于城北的“汗宫大衙门”是全城的中心,称金鸾殿,又叫尊号台建。汗宫大衙门外形呈八角形,重檐攒尖式建筑。汗王寝宫位于汗宫大衙门东侧,据史料记载,汗王和大妃冬天睡在南炕,夏天睡在北炕,对面炕摆有炕桌、火盆等是汗王吸烟品茶的地方,西间有南北西三面相连的万字炕,其作用:一方面可以解决坐卧起居问题,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炕面散热来取暖。
2.文化类建筑:在内城东南角高岗上的文庙,也叫孔子庙,足见一个满族首
领对汉民族文化先师的崇敬。其中我们还转到了启程书院,建筑极具满族特色,整个小院舒服简洁。城隍庙已经只剩下底部的砖块残骸,但还可以明确的看出它的空间结构。
3.正白旗衙门:
地处汗宫大衙门东侧高台之上,是一处青砖青瓦硬山式四合院建筑。正白旗是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正白旗衙门是正白旗旗主皇太极处理旗内军政事务的办公场所。正白旗衙门内现存正房五间,是赫图阿拉城保存较好的原始建筑。
4.民居类建筑:
塔克世故居是努尔哈赤的出生地。整个建筑体现满族民居的特点:“口袋房,万字炕,烟囱竖在地面上”。口袋房主要是指民居正屋分为三间或五间,在南向中间的房间对外开门称为堂屋,满族人以西为贵,西侧房间称为上屋,多留给家里长辈居住,东侧房称东屋,小辈居住。
三、赫图阿拉城民居建筑火炕应用
在赫图阿拉城,无论是汉王寝宫还是塔克世故居,御寒保暖是满族官邸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赫图阿拉城满族房的居住形式是人们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对供暖形式的认识和把握最适合居住的空间,同时河图阿拉市将其充分展示出来,火炕是满族供暖的主要形式之一,它所占的空间比例甚至可以为内部的三分之二,形成了满族民居独有的房间,与炕的供暖设施有着深深的联系。在万字炕中,西炕是用来放置祭祖物品的。
在赫图阿拉的建筑中,人们在西山墙内侧祭拜祖先的祖先板,其地位神圣不可侵犯。作为一个重要的室内礼拜场所,它不应该设在经常光顾的地方,应该保持安静和温暖。自然环境方面,西部温暖晴朗,火炕位于西宅。白天,阳光从外面照进房间。几代人一起住在火炕上,在那里睡觉、吃饭、聊天。满族独特的取暖和祭祀功能从根本上规划了满族民居的形态,从而形成了“口袋房”,这是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独特民居形式。创造一个合适的室内空间是建筑的本质。万字炕是满族室内空间的重要元素,占据着室内空间的主要位置。万字炕的功能和独特的形态影响着整个室内空间的规划和布局。人们把炉子和炕联系在一起。在炉子上做饭时产生的烟雾通过炕从外面排出,室内温度均匀升高,以防止冷暖。在赫图阿拉市的传统满族民居中,人们的生产活动仍以炕为中心,形成了最适合人们生活的特定功能场所。
明堂是人们重要的室内活动空间。炕的东端与灶台相连,通过一堵墙分为明堂和卧室。明堂具有厨房和储藏室的功能。名堂的角落里有四个炉子,炉子上有四个大锅。在一些房子中,明堂被一堵墙分成南北两部分,被称为“暖阁”。暖阁利用墙体在入口处阻挡冷风,减少冷空气的侵入。暖阁里的炕,晚上可以用来盖住全家的衣服,也可以作为老年人的居住场所。在满族文化中,两个相对的炉灶不应该是相对的。相反的炉灶意味着婆媳关系的不稳定,这也说明了满族人重视家庭团结和睦。西屋有三圈墙,形成万子康。人们的日常生活都是在炕上进行的。炕上的温馨空间,兼具休息、餐饮、娱乐、接待功能。炕下面的空间是家里祭祀的地方。在满族火炕中,南炕具有对活动的主要功能。人们按年资高低,睡在南炕上,从炕头到外面,脚到窗户。在白天,他们可以把炕桌作为吃饭的地方。北炕通常是轻一代和年轻人睡觉的地方。如果没有人居住,它可以用来放置生活必需品或粮食在北康。西炕通常用于放置祖板祭祀祖先。地下活动空间除了必要的交通流量外,也是人们面向西墙祭祖的重要场所。火炕是满族人民客厅的主要组成部分。人们依靠火康炕,根据其独特的功能和形式来规划室内空间的功能,从而为人们创造一个更加舒适和谐的居住场所。
四、结语
通过对赫图阿拉城的调研深刻学习到赫图阿拉城这最后一个半山城式都城的城市空间特点,不同类型满族建筑文化特色与满足民居火炕文化,真正认知到炕对于满族民居建筑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李声能. 满族早期都城的空间特点分析[J].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3):257-263. DOI:10.3969/j.issn.1673-1387.2010.03.001.
[2]刘威, 李肖沛, 李睿. 万字炕对满族传统民居室内空间的影响[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 EducationalResearch & Environmental Studies V.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