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思辨能力培养的《水浒传》阅读教学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4
/ 3

指向思辨能力培养的《水浒传》阅读教学探索

陈晓红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宁围初级中学

【文章摘要】在“思维的提升与发展”核心素养背景下,语文名著阅读也以思辨性题目为导向,倡导教师在名著教学中注重学生思辨能力培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全面准确地把握名著内容和主旨。鉴于《水浒传》人物的复杂性和典型性,本文以《水浒传》深度阅读为例,探究名著阅读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教学。

【关键词】思辨能力   《水浒传》  名著教学

一、名著定位和学情分析

《水浒传》是部编版教材九年级的课外必读书目,它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一部英雄传奇小说,记述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梁山好汉一百零八人,大都形象鲜明栩栩如生,“圆形人物”众多;在结构上,作者采用了先分后合的链式结构;语言上,《水浒传》用的是古代白话,质朴生动,洗练明快,富有个性和表现力。

九年级的学生在内容的理解和方法的把握上已有一定基础,如赏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学生已经基本掌握最常规的“在情节发展中分析人物形象”和“从塑造人物的描写方法中分析”两种,学生能够从什么典型事件中看到人物怎么样的性格,抓住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

在传统的教师讲授课堂中,一般是教师讲授,学生被动理解为主,大大降低了学生阅读和赏析《水浒》的兴趣。如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情节中,教师讲解动作描写和场景描写,学生圈画动词、颜色词、语言描写等,在教师引领下,学生领会鲁提辖的武艺高强、嫉恶如仇的形象。

如果学生习惯了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来赏析人物,那在阅读时便失去了分析理解的自主性,这对于阅读能力的提升危害很大。如何让学生能自觉自主地探究,并深入思考人物性格的形成,情节设置的妙处,从而深入把握作品主题,值得老师们的探究和实践。

二、思辨方法指导为先

在学生自主探究前,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构建基本的概念和方法,给学生以分析理解的方向。

①“圆形人物”的概念

    “圆形人物是指文学作品中具有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这类人物在小说中往往都是多义与多变的人物。”“圆形人物的塑造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刻画人物形象,更真实、更深入地揭示人性的复杂、丰富,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这种塑造人物的方法给读者一种多侧面、立体可感的印象,往往能够带来心灵的震动。”[1]

《水浒传》中,作者重点介绍的如鲁智深、林冲、武松、杨志、宋江、李逵等皆是“圆形人物”,他们的人物形象丰富立体,优缺点突出,也有随着经历发生改变的过程,非常适合学生进行探究,全面把握。

②联系背景分析法

背景包括社会背景和人物生长的家庭背景,它决定了人物本初的性格形象。《水浒传》故事的发生背景是北宋末年,世道混乱,但儒家传统的“忠君即是爱国”的思想也深入人心,所以小说中,被压迫的平民百姓的反抗之心比较强烈而且范围较广,也比那些大家庭饱读诗书成长起来的人物更加坚定。由此我们也就能理解,为什么宋江固执地想要被朝廷诏安;背负了家族重新振兴重担的杨志,为何一开始坚决不肯留在梁山泊。

    ③人物对比法:

运用对比手法来塑造人物是作家常用的手法,对比分析往往鲜明而准确,我们可以做一些对比式的表格来鉴赏人物。

比如用对比法来看林冲和鲁智深,在面对林冲妻子被高衙内调戏时,和林冲野猪林被杀事件上,我们可以鲜明感受到林冲的懦弱隐忍,和鲁智深的直率、敢作敢当、无所畏惧。《水浒传》中可以设置很多人物对比,如杨志和武松发配后被人赏识时的情节和心理对比,鲁智深和李逵鲁莽冲动时的行为对比等等。

④人物细节分析法

细节之处,以小见大,好的细节描写是一种艺术。在阅读《水浒传》时,我们可以抓住一些鲜活的细节,在旁边做好批注,也可以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比如书中描写鲁智深出家受戒时,“智深不晓得禅宗答应‘是’‘否’两字,却便道‘洒家记得’”,这里智深不谙俗礼,不拘小节,一个“记得”也为后文做好铺垫,“记得”与“做到”之间还是有差距的。写到林冲时,“林冲扳将过来,却认得是本管高衙内,先自手软了”,一个“先自手软”已充分看出林冲的懦弱隐忍,不管做了什么,就只是对方的身份就已不敢下手,此处细节堪称绝妙。

⑤人物勾连理解法

这种方法就是把《水浒传》中的人物与我们已经熟悉了解的人物联系起来, 通过勾连人物,分析异同,以人及人,深化对人物的理解。例如林冲见到柴进时作诗“仗义是林冲,为人最朴忠。江湖驰闻望,慷慨聚英雄。身世悲浮梗,功名类转篷。他年若得志,威镇泰山东!”宋江在浔阳楼写的反诗是:“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漫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请结合人物性格和经历,比较两首诗的异同之处。

三、思辨话题探究在后

在培养语文“思维的提升与发展”核心素养背景下,在学生利用常规的赏析方法来认识人物之后,教师可设置思辨性较强的话题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进行深入地理解思考,提升学生的思维活力,从而全面准确地分析把握人物,并以此形成经验,不断创新。

优秀的话题设置,需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理解水平,来设计适合九年级学生思辨的话题,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让学生能够主动地进行探索和重新建构,充分调动学生的分析、综合、评估能力。

教师可以利用对比、勾连、想象、假设等方法,设计的话题要贴合学生实际、有辩论的内容和价值,让学生可以质疑、可以创新,并以此形成自我的分析经验和习惯。

(一)单个人物思辨探究设计

    教师提前出示六个探究任务,由班级六个小组自由选择其中一个,进行为期一周的小组讨论探究,最终形成探究成果,并在一节课上利用7分钟左右时间进行展示。

探究任务:

①鲁智深是个好酒的英雄,他的人物经历中大部分都和酒有联系,请找出鲁智深喝酒的情节,并说说就对他言和行的影响。

②请用折线图或流程图展示林冲落草的全过程,图中要标明重点事件和重要他人,并探讨林冲落草前后的性格变化。

③《水浒传》中武松有几次被“骗”?请梳理他被“骗”的前因后果,分别说说从中得出的武松的人物形象。

    ④吴用被称作“智多星”,请在书中找出他代表性的三次计谋,分析他的“智”体现在哪里。

    ⑤“不撞南墙不回头”,那假如宋江喝下宋徽宗的毒酒后,穿越回当上梁山首领时,他还会做出诏安的选择吗?

    ⑥金圣叹评价李逵是个“天真烂漫到底”的人物,请分析李逵的“天真烂漫到底”表现在哪些地方,从中看出李逵心中的坚持是什么。

学生的探究成果举例:

    ⑤“不撞南墙不回头”,那假如宋江喝下宋徽宗的毒酒后,穿越回当上梁山首领时,他还会做出诏安的选择吗?

会,他依旧会选择被“诏安”,理由如下:

从家庭教育看宋江。宋江父亲假传家书召回宋江时曾说“怕你一时被人撺掇落草去了,做个不忠不孝的人”,从假传自己去世也不让宋江落草的主意来看,父亲对宋江的家教甚严,这使得宋江生性忠义仁孝,所以“本性难移”,宋江难以改变他忠君爱国的思想。

从思想背景来看,北宋时期皇权至上,封建专制管理高度集中。由于强烈的封建主义思想禁锢,在宋江这样的读书人思想认识上,只能是上层领导才能铲除奸佞,而没有从下到上进行革命的思想觉悟。即使重新选择一次,宋江还是抱有朝廷出面来改变社会的幻想。

从国家处境来看,重生的宋江除了诏安没有更好的选择。北宋末年,各地起义不断,加上北有金西有夏,虎视眈眈。如果宋江不接受招安,那么朝廷派更多的兵力来镇压,内忧外患加重,也许就会加速宋朝的灭亡,如此,宋江岂不是千古罪人?所以,他还是会选择招安。

人物对比上,我们看到在朝廷颁发诏安诏书时,梁山泊大部分英雄并不反对,这是不是也给宋江留下一个大家都认同诏安的想法?连本应该反对最强烈的林冲也不发声,虽然李逵反对强烈,可是李逵向来被视作是一个莽汉而不是一个智者,所以他的意见并不被看重。由此,宋江接受诏安也算是有广泛的群众支持。

从最后宋徽宗的梦境中看,宋江被毒死后对皇帝依旧没有怨言,上前跪地,哭诉自己枉死之冤。“秉承忠义,并无分毫异心”,“伸告陛下,述平生衷曲,始终无异”,由此看来,宋江就算是被毒死也依旧不后悔诏安这个举措,和李逵鲁智深等人形成鲜明对比。

(二)人物勾连思辨探究设计

人物勾连就是把《水浒传》中的人物与人物,或者与我们已经熟悉了解的人物联系起来, 通过勾连人物,分析异同,以人及人,整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从而形成深入系统化的理解。

在单个人物分析之后,教师继续出示六个探究任务,由班级六个小组自由选择其中一个,进行为期一周的小组讨论探究,最终形成探究成果,并在一节课上利用7分钟左右时间进行展示。

探究任务:

①宋江和《海底两万里》中的尼摩船长、《红星照耀中国》中的毛泽东同为领导人物,他们在组织、威信、智谋、人品等方面有哪些异同点?

    ②请你从长相、武力值、德行、性格、反抗心等角度,为水浒英雄做一份“英雄PK榜”,并说说在榜单上的前三位是谁,有什么理由。

③李逵说“杀去东京,夺了鸟位”,孙悟空闹天宫时,喊出“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你看出了什么异同?

④《水浒传》中有具体写到大部分英雄的上山原因,请你把水浒英雄上梁山的原因进行归类,在归类后添加几个代表人物的名字。

    ⑤假如水浒英雄有朋友圈,请你结合水浒英雄的情节和人物性格,写几则水浒英雄的朋友圈图文动态,并配上好友评论。

    ⑥《水浒传》中的语言文白结合,极具特色,请参考俗语、人物称呼、称谓、语气、生动性等角度,探究水浒的语言艺术。   

四、形成经验,举一反三

教师设计真实的学习活动任务来整合和加深学生的理解,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主权,支持和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这能促进学生自主构建已有知识意义的构建,发展学生自我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在思维上形成相应的经验,能够更有效地融入到未来适应世界的学习中。

教师也可以在学生形成自我的思维经验和习惯后,给予学生更高的能力挑战,如让学生自己来设计教学方式方法,在一些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或者让学生自己提出话题来进行课余辩论。

教师要敢于并乐于给学生创造思维改变的环境,以学生为中心,以未来的思维能力要求为指引,尊重学生的思维创新。爱尔兰诗人叶芝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希望新时代教师的课堂,都能够点燃学生的思维之火。

【参考文献】

《思维课堂——面向未来的学教变革》,孔晓玲编著,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2021年5月第1版

《水浒中的社会和人生》,刘烈茂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19年8月第1版

《高中语文项目化教学中思辨阅读的实践研究》,张陈卫,《新课程导学》期刊2020年12月30日

《发现语言魅力,提升核心素养——对新课标“语文学习活动”的思考》,温纯辉,《中学语文》期刊2020年12月20日


[1] 来自百度百科“圆形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