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环境事件的预警机制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4
/ 2

 突发环境事件的预警机制探讨

高俊祎

兴安盟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内蒙古 兴安盟137400

摘要:本文针对突发环境事件预警机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突发环境事件预警机制的完善对策。以期对突发环境事件建立预警机制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作用

关键词:突发环境事件;预警机制;政府

突发环境事件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的严重影响已经摆在我们面前。每一天公民的生命安全、个人财产、生态环境都会受到突发环境事件的威胁。加快对我国应急管理体系进行改革,防止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减少事故的不良后果和影响,应急管理部开始组建,统筹整合应急管理资源,上实现了对全灾种的全流程和全方位管理,有利于提升公共安全保障能力,营造更安全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

一、预警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体系有待完善

法律法规有待完善,内容包括国防动员法、一般紧急状态法和恐怖事件应急法。虽然事故应急法和灾害应急法在中国发展迅速,但它们过于分散。各地方政府都有制定地方的处理规范条例,两者之间没有相关性。突发事件的立法可操作性较弱。主要体现在法律条款的内容较为抽象,缺少对详细的细则、办法的配合,这种不足在紧急行政程序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大部分的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措施立法只考虑到为了加快应急机构的处理速度,赋予机构一部分应对权力,但是没有对权力的使用进行控制。

(二)预防监测机制不够健全

缺乏预防意识将不可避免地导致预警机制的建设失败。环境紧急预防的前提是具有良好的危机意识,只有当它具有强烈的危机感时,它才能有效地减少环境紧急情况的可能性。在紧急情况发生的那一刻,它也可以在最大限度上减少环境事件的冲突。预警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预警是指在危机出现之前事先采取措规避或者较小危机的影响程度,需要预兆信息进行监测、收集、传输、处理和发布。实时监测到危机发生的预兆才是建立预警机制的最终目的,准确预测危机。有可能根据法律程序暴露危机信息,引起社会警惕并消除其初期的危机。科学危机预警机制是快速应对危机,克服危机的关键。过分强调风险因素会影响预警机构之间的沟通、合作以及信息共享。因为风险因素的多样性,所采用的监测技术也多种多样。如果各个预警技术组织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合作,面对多重风险所形成的复杂局面时可能会无从下手,影响预警工作的顺利开展。尤其是在十分紧急的特殊情况下,预警系统的作用将会大打折扣。

(三)应急预案不够完善

制定计划的计划存在问题,制定过程不合理合法。首先,应急预案的制定应以更严格的法律程序为基础,不应随意或不加区别地进行。虽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要求国家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体系,但没有明确规范计划的制定过程。

二、完善突发环境事件预警机制的对策

(一)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法规、规章体现可操作性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措施》,这些有关应急响应的法律法规在完善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最重要的作用是在改进系统的过程中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由于有很多环境因素都有可能造成突发环境事件,所以突发环境事件的形成复杂而深远。没有办法妥善处理现有的法律制度,也没有完美的方案能够完全解决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影响。此外,环境保护和环境保护部颁布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的性质属于部门规定,其法律约束力及其强制性和约束力远远不够。因此,有必要完善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法律制度,实实现灾害发生时的综合决策现我们的预期目标。这需要修订和完善《环境保护法》中关于突发环境事件预防、应对和事后处理的内容,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人大代表要对《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法》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理工作提供法律依据,提高工作效率,建立健全的应急响应体系,具体分类应急管理。每个过程都要实现更加详细的处理规范。

(二)提高政府预警监测能力

1.不断更新信息技术手段

我国的3S(RS,GIS,GPS)技术发展速度快,已广泛应用于灾害预警和灾害预防。并与高分辨率的遥感卫星图像数据相结合,可以收集和判断灾情,结合GIS,全面整合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的开发,实现城市生命线系统的交叉检查,并使用GIS技术实时监控灾难报告和疏散地点、布局优化,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构建与真实灾害情况基本相同的虚拟场景,模拟如何应急处理和疏散撤退。同时,积极开展政府、社会和个人相结合的灾害决策系统,从更加全面的视角决策突发

环境事件的处理方案,提高市防灾的信息技术水平。

2.软硬件相结合,将预防纳入到城市规划中

在城市建设规划过程中,结合日本的成功经验,将城市的软硬件建设和防灾、城市防灾与规划相融合,实现从硬件到软件设置的全面升级。一直坚决遵循从防灾相关设置到公民组织发布,从城市土地规划到公众参与重新开发规划这一原则。在空间尺度上,形成了“区域防灾规划,防灾城市建设规划和城市规划”的等级体系。较低的规划必须符合卓越的规划,结合硬件和软件,统一调控宏观和微观环境,提升城市防灾减灾的工作效率。

3.建立完善监测预警机制

一是构建合理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是判断风险发生几率的重要工具。它根据科学方法分析环境紧急情况,识别敏感因素,识别和确认风险,监测危险源,并评估发生的可能性。二是全面分析和监控信息。一直坚持遵循风险预警、预测的原则,将各种新技术融入到监测机构的工作当中,从而构建突发环境事件预警平台系统对事件进行全面总结和分析。三是制定标准的风险管理。对于风险监控、识别、评估、控制各环节一定要认真严肃的对待,特别是在分析风险因素、风险承受能力时。四是提高预警信息的传递能力。将媒体、非政府组织和公共力量结合风险管理理论,实现预警信息传播的多渠道、多方式,对突发环境事件进行对全方位的动态观察,使得预警分析结果更加准确。

(三)完善信息沟通机制

1.明确信息报送主体责任

首先详细说明提交信息所要满足的范围、对象、时间、内容等。中国应该站在战略层面,首先政府部门在处理突发环境事件时应当整合信息共享和法律法规,这是应对管理工作中重要的一环。同时,建立信息通报制度,使得相关部门或政府部门的信息可以相互交流,以免出现环境应急信息缺乏的情况。打破原来不同部门之间封闭的沟通方式,促进信息的横向流通。

2.建立科学有效的沟通机制

首先,我们必须长期维护公民信息渠道的畅通,需要政府组织进行开放,众所周知的访问和方法,并希望公众传递有助于顺利管理环境紧急情况的信息。常见的公布信息形式有新闻发布会、电视主讲、政府网站等。以上公布信息形式具有权威性、准确性、受众广等特点。要避免信息传播通过确保信息渠道的畅通可以达到最佳效果。其次补充新闻发布制度。定期借由新闻发布会公布政府近期解决重大问题的进展,一直是各级政府的义务。政府必须要通过新闻发布会维护公民的知情权不受侵害,也帮助公民了解政府的工作近况。一旦发生经济情况,政府还可以他利用新闻发布平台,及时将事情进展告知公众。最后,有效利用发言人制度。各级地方政府和党委应该多利用发言人制度公布一些信息,加强与公众之间的交流。例如,发言人的培训应该做得好;政府发言人应与政府和事件的主要负责机构保持统一的态度;建立发言人问责制度。

3.加强信息反馈,形成信息的双向流通

信息接收者应向信息提交者提供信息反馈,并将与提交的信息有关的其他信息发送给提交者。这样,在交互过程中验证信息,内容变得更加清晰。同时,它还将刺激信息收集者继续收集信息并继续提交信息。

三、结论

环境会直接影响到国家和公民是否能保持稳定发展和健康,根据党在十九大上提出的要求,应当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内外安全为整体,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人们对于应急体制完善的热切期待与人身安全感的需求,促使我国政府完善突发环境事件预警机制,减少事件造成的不利影响,为人民根本利益提供充分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孙宁宁,孔凡宏.我国海洋环境突发污染事件预警机制探析[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21(06).

[2]凌双,李维民,刘小舟.新媒体情境下突发环境事件中的信息博弈研究[J].情报杂志,2019(2).

[3]张海军.南充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体系构建初探[J].绿色科技,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