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向阳桥小学 四川成都 610103
[摘要]文章针对当前小学班级管理中同仁们经常使用的“要不要”“应不应该”“能不能”等“V不V”式的“正反问”教学语言作出思考,提出这种教学管理言论下,学生的积极正向行为表现的“被迫性”与“受限性”。在此基础上,从培养孩子的主动思考习惯出发,提倡教师们使用学生的回答内容选择可以是“≥2”的“选择问”式的教学管理语言,来为孩子的行为选择提供相对足够的思考时空,从而使得教室管理甚至是学校管理都在保护学生的自尊下得到有序进行,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关键词:“选择问”;“正反问”;学生行为管理; 语言艺术
1.引言
在当前的小学班级管理中,笔者经常在教室或办公室会听到有些同仁发出以下话语,如:
话语背景 | 教师真实语录 |
某班德育班会早课 | a1.上课时应不应该坐端正? a2.垃圾要不要丢进垃圾桶? …… |
午餐时间某班教室门口 | b1.餐具能不能摆整齐? b2.就餐时要不要排队? …… |
课业辅导某办公室 | c1.以后这类练习能不能做对? c2.家庭作业写不写? …… |
仔细分析以上语录,我们不难发现,当下很多教师都习惯采用“做不做”“写不写”“听不听”“应不应该”“能不能”“要不要”等“V不V[1]”式的非此即彼的询问方式,发起与学生的对话,来表达他们对学生的某种日常生活行为或学习行为的某种期待。
鲁道夫•德雷克斯,曾言“我们总是鼓励或者挫败着自己周围的人的信心,并因而在极大程度上增强或削弱着他们正常表现的能力。”[2]针对以上经常听到的教师语录,笔者想,鲁道夫•德雷克斯先生的这句话在我们教室的日常管理中也是极其合适的。因为,当教室管理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时,学生们在学业和社会情感技能方面都会学得最好。而当下经常听到的“V不V”式教师语言,在某种程度上是否做到了真正的尊重学生和有效的教室管理,笔者认为是有待商榷的。
2.“正反问”和“选择问”
在现代汉语中,按照不同的语气功能,句子一般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四类。在此基础上,疑问句按照其内部结构的特点,可以进一步分为是非问、特指问、选择问和正反问四类。[3]
2.1“正反问”
在现代汉语当中,正反问指的是提出正反两个方面,希望对方从中选择一项回答,有时可以用上语气词“呢”,在语义上有“深究”的意味。它的疑问信息是由正反并列结构承担的,所以回答具有范围限制,要么选择肯定项,要么选择否定项。如:
询问 | 回答 |
c1.以后还在教室里奔不奔跑(呢)? | 奔跑/不(奔跑)。 |
从以上例句就可以看出,当我们教师使用“正反问”这种询问方式时,学生的选择受限非常大,是一种非此即彼的选择,他们没有多余的选择思考空间,当下只能被迫选择问话教师的期待选项,自己来不及过多的主动思考,多数情况下只是停留在语言层面上的应急回答。在这种询问甚至带着责备的“深究”教育言论下,学生是否能真正把答话内容切实地落到行动层面,笔者相信,大多数教师都不敢为学生的后续行为作出统一的积极肯定。
2.2“选择问”
选择问,指的是该问句提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看法,希望听话人选择其中一项来回答。在结构上出现并列的两项或几项,经常是用“是……还是……”来链接,其疑问信息通常也是有结构“是……还是……”来承担。在整个发问部分,如果要用语气词,只能选择用“呢”,来缓和询问的紧张气氛。选择问的回答方式是比较多的,可以选择疑问项中一项,也可以全部否定,也可以在疑问项之外另选一项来回答。如:
询问 | 回答 |
d.以后课间休息时,在走廊上你选择走还是跑?或者你有其他的思考? | d1.走! |
d2.不会奔跑了,因为有可能会撞到他人,产生安全事故。 | |
…… |
对照以上孩子们的回答(c组和d组)就可以看出,当我们教师使用“选择问”这种询问方式时,相对于“正反问”而言,学生的选择受限较小,是一种选择项“大于或者等于二”的选择,因此他们获得了较多甚至足够的思考时空,可以自主进行对选择项背后原因的深挖与探究,而非仅仅是停留在语言层面上或者教师权威下的应急回答。在这种具有多种选择且给对方相对多思考时空的教育言语下,多数学生能真正把答话内容切实地落实到行动层面,甚至大部分学生能把这种选择方式的行动推己及人,形成积极正向的榜样传导效应,从而使得教室管理甚至是学校管理都在保护学生的自尊下得到有序进行。
3.为学生提供适宜的选择
当选择以解决方案的形式呈现时,很多难题看上去就更容易解决了。作为老师,我们可以通过在至少两个可接受的解决方案中给学生们提供一个合适的选择,来帮助他们成功地解决问题,这里需要做到的就是“合适的”和“可接受的”。
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来说,提供范围很大的选择是不合适的,比如,“你想坐在哪里”或“你想学什么”。年纪较小的学生需要带有更多限制的选择,比如,“你可以坐这张桌子或那张桌子”“我们可以先做语文作业或数学作业,你们想先做哪个?”对年龄较大一些的学生,我们可以提供更宽泛的选择,因为他们作决定和处理后果的技能通常更加成熟。对年龄小的学生们,我们可以问:“你们想写一篇关于蝌蚪还是乌龟的习作?”对年龄大一些的学生,我们可以给他们一个像这样的选择:“你们想用一周还是两周时间来完成你们的习作?你们自己挑选主题。”
当我们愿意接受学生从两个选项中选择的任一项时,我们提供的选择才是可接受的。因此,不要提供一个对我们来说不可接受的选择。除此之外,当我们提出一个选择时,如果我们的学生的选择完全不同,要说:“这不是其中的选择。请再选一次。”
人生道路,何其漫漫,选择亦应当如是。笔者始终相信,孩子的主动选择一定会比被迫接受更具有行动影响意义。用“选择问”代替“正反问”,就是有效的且合理地扩大孩子的选择范围,为孩子赢得更多且有效的思考时空,并为他们的后续行动提供主动牵引绳,从而使得学生回答的语言内容切实付诸于行动,做到真正的尊重学生和有效的教学管理,乃至学校管理。
参考文献:
[1] 简•尼尔森,林•洛特,斯蒂芬•格伦等. 教室里的正面管教(梁帅译)[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4月。
[2]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社,2007年7月。
[1].“v” 表示动词。
[2].简•尼尔森,林•洛特,斯蒂芬•格伦等.《教室里的正面管教》(梁帅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第117页,2014年4月。
[3].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社,第213页和216页,2007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