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陆良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陆良县655600
摘要: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原城市中部分公园绿地功能单一,基础设施落后,已不适应城市发展需要等问题出现,提出完善公园绿地景观,利用园林植物的组合配植,发挥公园景观价值,打造丰富园林植物景观风貌,彰显园林植物在公园改造中的运用。
关 键 词:园林植物;景观效果;城市生态;城市公园
1、前言
1.1 爨文化公园概况
爨文化公园位于陆良县城同乐广场中心以西,占地面积10.9 公顷,于996年5月筹建,1988年8月正式投入使用,是县城建成较早的综合性公园。由于公园初建定位不准,功能单一,导致基础设施落后,随着陆良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已不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
2005 年8月进行彻底扩建,扩建后爨文化公园总占地面积 22.69公顷,由植物园、老年活动中心、日月同辉广场、商业步行街、同乐广场五个功能部分组成。扩建后公园更近一步地完善了园林植物的配植,文化广场的建设是建立在老年活动中心进一步优化和丰富工人俱乐部周边环境的基础之上,通过塑造出植物为舞台背景,水幕喷泉和护城河等当做点缀的文化休闲聚会广场,可以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所需,同时也能呈现出区域的文化底蕴。
1.2 爨文化公园改造前绿化状况
爨文化公园地处县城同乐广场中心以西,被城市建筑和道路包围,建设时,结合爨文化公园所处位置和陆良县的经济文化实际,充分考虑城市居民文化生活的需求及提高城市档次和品位的需要,在植物配置上采用自然式为主的手法,把当地植物自然群落同创舒适、轻松、集观赏和休闲锻炼为一体结合起来,本着以最小的投资获得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的思路,边建设边开放的原则,以种植大面积观常草坪为主,再配置于相互的乔木、灌木和花卉,整个公园兼顾“经济、适用、美观”三大要求,公园内以绿色观赏草坪为基调,把植物搭配与植物生长习性结合起来,以不同的群落为主,组成各类专类园,使之相互辉映,形成丰富的植物结构群落。1996 年在建爨文化公园时,本身经济的原则,所配置的灌木规格较小,乔木树龄较小。在坡度较陡地及东南附近种植枇杷、金竹、其长势不佳;在公园南部边围墙土原处,种植金竹组成小片乱树丛,层次感较差。
1.3 绿化改造意义
爨文化公园 2005 年开始实施改扩建工程,并本着将“生态系统”引入城市,“让公园成为城市发展的发动机”的规则设理念,对城市生态细致分析,重点凸显城市公园的景观功能,鼓励公众深刻感悟“生物多样性”,确保公园及城市无缝对接。爨文化公园绿化改造中,绿化与景点景观植物配置成为了重中之重,主要的目标为强化公园的品味,优化多种服务功能,确保其与城市发展轨迹相契合。在相关实践环节,植物园的树种与花草归类种植受到关注,对路网与路面进行优化改造,打造出大树为主、花草为辅的生态植物园,让多种植物的配置科学合理。植物园中共涉及到大乔木600多棵(包括滇林、榕树、香樟、银杏等),大灌木 1500棵(包括柚子、杨梅、桂花),小灌木面积13000㎡,草坪36000㎡。临城市干道及四周围栏均被拆除,形成一个开敞的空间,使传统的公园被一种更敞开,更现代的风格所代替。东边与商业步行街连为一体,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让公园成为城市的街景,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但是对爨文化公园进行详细分析,可以发现其尚存的多种问题,如绿化生态功能和园林造景美化等,还需结合绿化保护等角度寻找可靠举措,以便实现既定目标。
2、爨文化公园绿化改造分析
2.1 植物品种单一,结构不合理
以往,爨文化公园有着成片的常绿树林,它们的树龄一致,也处于幼林阶段,主要是由天竺桂、香樟、广玉兰、垂丝海棠等树种,虽然有零星梅花、桂花、雪松、三角枫等树木,但是缺少开花乔木的穿插;正因如此,树种过于单调,林相较为单一,加之林地结构不够完整,使得观赏效果大打折扣。虽然公园中的树林常年绿色,但是没有呈现出优美景观,同时也缺少春华秋色的季相变化,从而降低了整体的观赏性。因为造林环节仅仅看重小乔木的生长,人工群落中又未能形成地下层地被,灌木层的合理3组合;(如图2)。
2.2 园林植物的景观效果差
风景视线规划不合理,景观空间组织不够严谨,缺少相对优美的植被景观。园路两侧植物单一,景观单调压抑,。公园主入口,主干道路口呈现出相对杂乱的配植,管理方式过于粗放,未依照建筑景观和功能绿化,从而影响到整体效果。
2.3 草坪退化严重
公园内大面积草坪多,草坪退化,造成公园及绿化整个景观
的不协调,有些草坪退化后成片死亡,使成片土地裸露,是影响公园整体景观的最严重原因,一些草坪地块中,树木生长极缓,必须实施人工生态覆绿措施(如图3)公园中,缺少园林小品建筑,无游乐设施和相应的服务设施。建筑造型与色彩欠佳,实际改造的环节应该重视绿化配植,这样可以协调景致。
3、绿化改造的措施办法
公园绿化改造目标为:呈现生态功能,迎合游人观赏需要,向公众展示“生物多样性”爨文化广场,体现爨乡陆良的十足魅力。通过积极构建具有鲜明特征的休闲绿地,呈现出相对理想的文化形象,还能将城市景观当做重要媒介,传播传承爨文化。在适当优化公园环境的基础上,可以让工作人员提升管理水平,保证城市生态空间得以改善,完善城市功能,并以公园的改造为平台,彰显生态、人文、和谐、环境保护等时代主题。
3.1 绿化改造
公园绿化改造是根据《陆良县城总体规划》和《陆良县爨文化公园详规》对爨文化公园和同乐广场进行改造扩建,合理搭配景观街道,让城市环境质量稳步提升,显示了现代园林设计在协调人、城市、自然和谐关系方面独有的优势。
合理利用原来的常绿树木,将大树引进城市,并且以乡土树种滇朴、黄果榕、银杏作为公园的骨干树种,适时造用已驯化的外来树种,同时还要关注富有观赏价值的古树木,在多种植物的合理搭配中,丰富园林植物种类,形成公园的绿化特色。
3.2 群落结构调整
通过适当调整林地群落结构,让现有林木科学配植,还能依据立地环境等优化景观布局,让整体效果达到最佳。根据人工群落的设计要求,可以采取就近移植方案,让乔木树丛的观赏效果更尽人意。主要园路两侧和景点周围林下,要适当搭配花灌木与地被植物,这样便呈现出良好的覆盖效果。运用数干株大树进行种植,可以让不同品种交相辉映,呈现出多样化观赏效果。运用上述相关举措,能够呈现完善的人工园林植物群落,在公园不同地段科学布局,突出季相色彩,加之林冠造型优美,能让观赏者感知到稳定的生态环境。
3.3 重点地段改造
公园多个景点出入口和沿园路,都能及时的落实好绿化配置工作,呈现出特定区域的园林植物景观。沿园路开辟视线走廊,可以看到开敞空间中的各个元素,在观赏价值较高的园路树中,体会植物成长的意义。主干道路上可以布置造型花丛,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形成敞幽相间、步移景移的园路空间景观。公园主大门入口处,也可对重点园林植物进行设计,保证绿化景观将主题建筑衬托到位,塑造优美的风景构图,在宣传意境主题的基础上,给景观环境功能的优化创造条件。
3.4 结合地形美化
爨文化公园南边是山坡地形,其拥有着较为完整的自然土层结构,虽然土壤疏松,但是有机质含量高,可以满足植被的生长所需,属于绿化改造的重要条件。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应该重视园路两侧的情况,对其整理的过程中,要考虑地面和山坡微地形的恢复,保证拥有较为理想的基础条件。在采用坡面覆绿施工中,选用常绿地被植物作为绿化覆盖材料。
4、绿化改造中园林植物的运用
绿化景观布局与具体改造规划要紧密衔接,通过适当的林地结构调整与林相改造,让多种植物间优化组合,发挥出更好的参观效果。某些疏伐原景观价值较低的树木,大量补充景观价值较高的乡土乔木,如银杏、香樟、乐昌含笑、罗汉松、紫荆花等。树木的搭配相对理想,同时也有十分突出的开花季相,这就让公园林相外貌得以改善,真正做到四时有景。
依照区域气候特征,结合公园立地条件,种植过程中应该明确基本原则,要以常绿为基调,将春夏园林树木开花景观当做主景。春季花木种类和长江流域园林绿地的花木有着相似之处,通过适当的配植,能够呈现出别样的风采,对于点缀整个园林有着较大帮助。夏、秋季花木选择当地适生的中南亚热带花灌木,包括红花羊蹄甲、白兰花、三角梅等等,这类植物花期长,花色多是金黄色或者是明艳的红色,极易塑造出特色景观。
绿化改造中,需要关注坡地生态覆绿和植物覆盖状态,可运用大量的地被植物,作为营造景观多样性和植物多样性主体,地被植物达20多个品种,并设计多种多样的“林木+地被”,打造出层次感丰富且色彩鲜明的地被景观,在充分展示勃勃生机的基础上,增添林内深度感。
针对公园林下地面的植被覆盖情况,需要关注景点建筑环境和林中草地等范围内的地面。对于疏伐地被植物,可以结合上层乔木现状与配植进行设计,保证实际效果达到最佳,取得更加理想的观赏效果。植物涵盖着八角金盘、夹竹桃、火棘、青香木等等,地被植物则有吉祥草、鸢尾等。
植物园绿化改造,保留利用原来长势好的龙柏、桧柏,香樟,银杏等乡土树种,将整体自由式当做主要特点,成片种植高大且连续的林带,在其与规划树阵相结合的情况下,搭配起伏的微地形,让人们的观赏效果达到预期。
全园以自然式种植为基调,在靠近安置房一侧的植物布置上,背景树种植乡土树种大乔木滇朴,创选林荫活动场地,形成镶嵌在自然中的斑块,呼应住宅区方向的城市感。
4.1 公园中心广场景观区
中心广场景观区位于公园的中轴线上,在西边是公园通向有道路乡路一个主入口加布置模纹花纹,以海枣和台湾苏铁为主景树,以黄莲翘,青香木为绿篱,成为爨乡路进入公园的一条主视线。中心广场,保持原有花坛,在广场中心配植两株大榕树和若干茶梅、代香、局部配植茶花,红花继木。该区靠近爨乡路,在靠近人行道边缘采用 90 公分高的桂花,种植一条长形绿篱,结合爨乡路绿化设计,将林窗的明快、舒适、惬意之感传递出来,边缘配置上低矮花木,如桂花和山茶等,可以塑造出别样景致,路段两侧自然配置树形优美的银杏、滇朴,形成夏秋庇荫清凉,冬季阳光明媚的园路环境,中心广场以东在利用起伏地形上,开挖一水景,在水景边配置棕榈科植物江棕,春羽,在水边,人们不仅欣赏江棕树冠的天际线,还可以看见水中美丽的倒影响,地被植物采用毛杜鹃,该区在地被和灌木选用黄连翘,红花继木,毛叶杜鹃,春羽。成为公园最突出的景观轴线。如
4.2 梅园景观区
梅园景观区位于公园的西南边,地势平坦土层肥沃,绿化管理方便。在植物配上,保留原有梅花品种,新增3个品种梅花90株,再以桂花、山茶、紫薇、南天竹为配景树,林缘地被植物为:杜鹃、黄连翘、八角金盘,在绿化配置上应该重视疏林通透的风光,还要关注夏季树木的清凉宜人,保证春夏秋冬都能拥有值得观赏的景致,在四季交替中体会园林景观的魅力。
4.3 香樟园景观区
香樟园位于公园的西北边,其在缓坡上保留生长势较好的香樟树木,引近数百株大香樟,干径为散植黄果榕,小叶榕、黄连木,由红枫、杜鹃、茶花、含笑组成林带,地面为多年生宿麦冬,金边草。林带沿有开有合,疏密的变华,与外侧山坡林带自然过渡,转变以往相对平淡的林相外貌,凸显出实际的观赏效果,打造出富有特色且相对形象的季相变化景致。
4.4 棕榈园景观区
棕榈园景观区位于公园东南部,地势缓慢,原棕榈科植物少,棕榈科植物树型美,落叶少,栽植成片具有热带,南亚热带 丽风光,棕榈种植,大王椰子、假槟榔、董棕、海葵、蒲葵等独干乔木型树种,基树干粗状高大,请秀挺拔,雄伟状见,地被植物采用八角金盘、莺尾、黄莲翘。
4.5 叶子花园百草园
叶子花园和百草园位于公园的西北边,道路一侧保持原有的垂丝海堂,园内种植各种造型的树桩叶子花,品种多样,花色繁多,另一侧为疏林草地,层次清晰,色彩协调,宁静舒适。
百草园内种植春鹃,龟甲冬青片植,配以金边草镶边,黄莲翘进行带状配植,中间配以景石,让深浅不一的绿色科学配置,粉红色的杜鹃花也能展示出自身魅力,形成万绿丛中一点红的绝美景观,情趣盎然。
4.6 晨曲穿林景观区
晨曲穿林景观区位于公园的北边,一边围为体育活动中心,一边安置健身器械,并以传统健身器械为蓝本,提升了园内景观小品,在植物种植中,以大乔木、滇朴呈现公园的“浓林”外貌,活动场所中也可适当搭配不同元素,以林中空地--“林窗”的形式出现,将中心广场、老年活动中心隐于林中,建成合理的人工群落,按照生态性的原则进行植物配置,使复合层种植结构建立在合理的共生关系的基础上,以求全面提高人工群落的保存性、观赏性和经济性。疏植高大落叶乔木黄果榕,黄莲木,散植数棵桂花,地被植物为茶梅,杜鹃等低矮花木,由此形成春花夏萌,秋色冬暖的绿化环境。
4.7 繁花迎宾景区如图
繁花迎宾景观区外在公园北入口处。在北入口上两侧区域,外植高大乔木银杏,内入口形成花坛,种植两株大榕树,地被植物植茶梅、花叶珊瑚、红花继木、树丛前搭配着茶梅,春季新叶、红花如云,成为主入口醒目的风景。
4.8 日月同辉广场
日月同辉广场位于公园的东部,利用地形的起伏,以大型爨王至尊雕塑墙作背景,叙述爨文化的历史文脉,广场中“日月同辉”舞台,成为娱乐、集会大舞台,在植物配置周围采用常绿大乔木幌山枫作为主骨架,配以桂花山茶,地被植物为肾蕨、茶梅、杜鹃、黄莲翘黄色系列为主。林地上在常绿的基调上,显现出初夏秋冬两季的主色调,季相色彩变化鲜明,呈现出绿化景观与人文环境的协调性,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5 结语
爨文化公园经过改扩建后,积极构建带状开放型公园,让整个县城的风貌提升至更高水平,公园内部也适当的增设了活动场地,并使全县居民有了较好的休憩娱乐场所,为全县人民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深受老百姓的欢迎。公园与文化广场、商业步行街和同乐广场的连接,即丰富了公园本身的文化内涵,又延伸了公园自身的影响范围,确保园林和城市密切相融,在展示生态效益的同时,也让绿地功能更加完善,发挥出园林植物优化生活环境和服务公众的功能。
在绿化改造中,采取何种方式调整林地群落结构,让公园的绿化改造落实到位,成为了摆在爨文化公园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从相应角度分析,应该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结合生态园林理论,运用景观和生态的有机统一,让富有人文气息、文化底蕴的爨文化特色充分体现,保证呈现优良的生态环境,塑造特色鲜明的城市园林景致,给绿地景观和人文资源的结合确定可行道路。
参考文献:
[1]唐学山,李雄,园林设计,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2]高润清,园林树木学,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3
[3]周武忠,园林植物配置,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8
[4]张玲慧,夏宜禾,地被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及研究现状,中国园林,2003.93期54-57
[5]端木岐,真成钢,北京百旺公园设计,中国园林,2007.134期 35-36
[6]陆良县总体规划(2002-2020)说明书,上海同济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