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康复管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3
/ 2

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康复管理

张迪1,贾萌2

1. 93313部队 吉林  长春 130000

2.93123部队 辽宁 辽阳 111000

摘要:不同参训者身体素质有明显的差异性,因此在体育运动训练中也会出现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运动损伤问题。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加强预防措施,最大程度地避免运动损伤问题是体育运动训练中一项重点内容。这就要求在体育运动训练中培养参训者人身安全意识,合理制定体育运动训练目标,要做好运动训练前的准备工作,也要创新方式方法,加大医疗服务能力,为参训者构建一个全面保护体系。

关键词:运动损伤;预防;康复管理

1运动损伤的类型分析

1.1突发性运动损伤

突发性运动损伤形成原因主要与受训者运动训练过程存在关系。如,足球运动员损伤部位主要集中在膝关节以及踝关节,而体操运动员受伤部位则主要集中在腰、肩等。由运动员损伤部位可以看出,受训者为达到预定训练的效果,需要重复采用高强度的训练方式,受训者在此过程中容易存在关节、肌肉拉伤的风险,损伤概率也随之增高。在校园体育运动过程中,特别是热爱足球运动的男运动员,在没有规范指引的情况下无视损伤,所以出现这种损伤最为普遍。

1.2陈旧性运动损伤

陈旧性运动损伤的形成是受训者存在原有损伤,且未采取有效应对的治疗方式或痊愈的情况下,依然采取高强度、高负荷的运动,造成受损程度加重,长期如此造成陈旧性问题。如,足球运动员脚踝等关节部位,就是陈旧性损伤经常出现的部位。其形成的原因就在于足球运动员因训练所需,长时间、大范围的训练要求,经常在旧伤未恢复时就投入训练,没有给予关节受损组织修养愈合期,会导致损伤部位脆弱,造成无法逆转的情形。在这种情况下,如,处于成长期的运动员,未能注意到损失修复的重要性,也采取与足球运动员同样的运动方式,就严重影响运动员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

2体育运动训练中运动损伤的发生原因分析

2.1活动幅度过大

体育运动期间运动员自身肢体活动幅度较大,尤其是篮球或足球等需要与人面对面竞技的运动项目,极易发生肢体碰撞,以至于产生运动损伤。当下我国体育训练项目的类型多样,包括体操、武术。乒乓球、球类及田径类等,对于运动员自身肢体协调性、柔韧度及肌肉力量的要求相对严格,例如,以田径类项目为例,存在发生脚踝扭伤及跟腱拉伤等情况的可能性,特别是长跑等运动项目,极易引发疲劳性骨膜炎,而跳跃项目则易引发腰肌扭伤及足跟挫伤等情况,投掷类项目则对运动员膝关节、肘关节肩关节的肌肉产生较大损伤,直接影响运动员的职业生涯。

2.2心理状态冲动

通常情况下,接受集中体育训练的受训者多为青少年群体,其生理发育基本上处于青春期末期。即便青少年受训群体的身体机能发育相对成熟,但是其心理状态呈现出较为冲动或争强好胜的鲜明特点,特别是体育运动自身具备竞技性的特征,训练期间存在出现受训者为了满足个体虚荣心忽略自身实际水平做出高难度动作的可能性,以至于大大增加运动损伤的发生风险。同时,心理层面的不成熟集中体现于无法有效控制自身情绪,导致个体情绪对运动员自身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难以保证总体训练效果。此外,无论是否参与体育运动训练,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群体自身的运动损伤发生风险较高。

2.3超出机体负荷

具体训练期间出现普通的训练失误也存在造成运动损伤的可能性,例如,训练前期各项准备工作不充分或不合理,完全忽略训练前期肌肉放松环节,安排大量超出受训者体能负荷的运动项目,或者部分运动员一味强调提高自身比赛成绩及竞技水平,始终坚持带伤训练,极个别教练员尚未组织好训练方案,特别是对抗性较强的体育训练项目。同时,运动员自身生理因素一定程度上限制其运动能力,一旦教练员及运动员尚未从根源上认识到生理因素的影响,安排超出自身生理水平的训练项目则大大增加运动损伤的发生风险。其中,生理因素包括疲劳程度、损伤历史、协调性、灵敏度、柔韧性及肌肉力量等。

3体育运动训练中运动损伤的相关防范措施分析

3.1组织心理辅导

从本质角度来看,运动防护工作是否落于实处完全取决于受训者自身的安全防护意识。由此可见,相关教练员势必需要积极开展心理辅导工作,不得操之过急过度训练,不得过于盲目自信,强化训练防范力度,避免出现各种运动损伤的情况,例如,具体训练期间,教练员给予受训者心理层面的支持及鼓励,树立其完成各项训练任务的信心及意识,帮助受训者形成合理的预期标准,并且训练期间不得脱离受训者的实际情况,引导受训者正确认识自身的机体状态,即日常训练期间,明确要求所有受训者有意识观察自身的体能变化,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则及时终止训练,有利于得出准确的体能临界点。

3.2拟定训练方案

体育运动项目不同其训练方式也不尽相同,换而言之根据受训者的训练项目类型拟定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案,否则难以保证总体训练效果。因此,在实际训练过程中,相关教练员除积极开展常规专业训练外,势必需要有针对性组织前期准备活动及后期辅助训练,例如,绝大多数突发性运动损伤与前期热身活动不充分间存在着密切联系,而设计科学合理的前期热身活动能大大降低突发性运动损伤的发生风险。同时,尽量于正式训练期间,刻意回避受训者现有的陈旧性损伤位置,有目的性开展恢复训练,进一步增强受训者的自我调节能力及自我恢复能力。

3.3划分训练强度

体育运动训练期间其训练负荷的控制难度较大,一旦训练负荷低于常规标准则可能难以达到预期的训练效果,而训练负荷强度高于常规标准则极易造成运动损伤,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训练成效,严重阻碍总体训练进程。因此在实际训练的过程中,相关教练员秉持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深入调查受训者的身体机能,尽量简单测试受训者的关节承重力、爆发力及耐力,有助于获取受训者的身体机能数据,再根据运动项目的训练标准,拟定切实可行的训练方案,明确划分其总体训练负荷量。例如,具体训练期间多多关注受训者的既往病史及陈旧性损伤情况,有针对性及有目的性的调整训练强度,预防出现损伤复发的问题。

3.4强化医务监督

由于体育运动训练期间不可避免产生一系列的运动损伤,客观上要求相关教练员持续强化医务监督的力度,通过医务监督的方法,定期或不定期检测及评估受训者的机体状态,便于教练员训练期间全面掌握受训者的机体状况,为拟定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案及训练计划提供强有力的参考依据。例如,定期安排受训者接受身体检查,及时发现受训者是否存在机体异常状况,便于有目的性及有针对性调整受训者的技术动作、训练负荷及训练强度等,针对已受伤的运动员则以医务监督数据为参照,拟定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计划,对于保证运动训练成效具有显著价值作用。

3.5适当放松肌肉

无论任何类型体育运动项目均存在着相应的训练负荷上限。因此在实际训练的过程中,相关教练员秉持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合理安排受训者的日常放松休息时间,以快速恢复应对下一阶段训练体能为核心目标,综合考虑受训者机体素质及体能储备的差异性,尤其是各个受训者的机体负荷承担能力不尽相同,充分发挥放松调节的作用,促使原本紧张的肌肉处于平静状态。同时,除训练期间必要的放松外,注重保证受训者的睡眠质量,例如,通过按摩牵引、温水洗浴及足浴的方法,提高总体睡眠质量。

结束语

综上所述,积极开展体育运动训练,能全方位提升受训者的机体素质及运动能力,但是受训练方法不合理或训练心理预期过高等因素的影响,易发生运动损伤。因此,相关教练员需高度重视体育运动训练课程工作的开展,综合考虑受训者的机体素质、运动能力及运动习惯,全面评估受训者是否存在既往损伤史,进而拟定科学合理的体育运动训练方案,明确划分体育运动训练的负荷强度,注重前期准备活动及恢复性联系,树立受训者的安全防护意识,以此降低运动损伤的发生风险,保证整体体育运动训练效果及安全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飞凤。老年慢阻肺疾病护理中优质护理应用的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2)。

[2]焦素梅。优质护理在老年慢阻肺疾病护理中应用的效果观察[J]。心理医生,2017,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