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3
/ 3

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探讨

 张人镜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在如今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的高等院校都不同程度地扩大了招生规模,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也不断地增长。另外,在经济成本的影响下,国内的企业对员工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开始精简招工数量,大学生的就业成为社会上越来越严峻的问题[1]。对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行探讨成为现今解决社会上大学生就业难题的重要策略,本文将针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简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展开分析,最后再根据分析提出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策略

引言:如今,国内新生的劳动力已经到达巅峰阶段,在目前企业岗位招聘数量精简的情况下,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日趋增大。在李克强总理的工作报告上指出“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高等院校应该将为大环境发展培养出高素质、社会急需的实用型人才制定成教学目标,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以及适应大环境的能力[2]。因此,全部高等院校的教师应该在大学生就业能力以及大环境适应能力核心内涵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实际专业出发,再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用心探索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路径和策略,一方面解决毕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促进社会的发展。

一、针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简述

(一)个人特质

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对其就业能力具有直接的影响,但是能否在专业领域扎稳脚跟并且取得成功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学生本身所具有的个人特质。其个人特质是指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阶段形成的良好特征的统一名称,主要包括刻苦精神、责任意识、人际关系处理的能力等,该类的良好特征是其自身就业能力结构中的隐性财富,与大学生能否就业以及是否适应岗位的能力密切相关。

(二)基础能力

基础能力是指在大学生接受教育的阶段形成必备的常规技能,不仅包括认、读、写、计算管理能力,还包括合理判断的能力、辨别未知事物的能力、自主处理问题的能力并且自主思考的能力。时至今日,大学生在校读书阶段到进入社会的职业生涯里都无法与其基础能力分离,从而进一步说明具备优秀的基本技能,是大学生完成学业的前提,也是其顺利就业并且适应就业岗位的条件。

(三)专业能力

大学生的专业能力是指在其接受高等教育的阶段,经过学校的专业化培养和实践操作渐渐形成的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专业能力的内涵指结合社会的需求对大学生进行针对化的培养,并且对其技能慢慢地强化,该能力是大学生能力架构中的关键因素。

(四)适应社会的能力

大学生进入社会就业的适应能力受自身具备的抗压能力、工作阅历、工作经验、职业观念影响。该能力是大学生就业能力架构中的核心因素,是由其自身的就业压力日趋增大为前提所形成的。根据大环境就业形势提出,大学生应该积极面对职业生涯的各种压力,根据自身条件和现有资源进行合理地调整,摒弃自己不合理的就业观念,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强化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3]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分析

(一)大学生所学专业类型的影响

如今,艺术类和体育学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较其他专业的学生强,且该类专业的学生各类能力普遍较高,经过长时间的、专业化的学习训练会让艺术、体育类的学生在未来就业层面变得更为系统,会在社会上形成较高的职业认同感。与此同时,毕业于理工类专业的学生,由于在受到高等教育时接受到的培养方式主要为实用性的技术运用,针对性、系统化的学习方式让该类学生自主思考、团队合作方面的优势充分体现出来。但是,如今社会科学类、文学类专业的学生对就业方向以及就业能力认知较少,学校以及相关单位应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引导。

(二)在校期间获奖经历的影响

对于大学生来说,学校的获奖经历对未来成功就业可以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很多的学生在选择参加科研竞赛时,会主要关注与自身专业相关的竞赛活动。因此在准备竞赛的过程中可以检测学生自己的学习效果并且可以了解学习过程中没有涉及到的领域,可以全面体现出学生的学习能力。另外,为了在竞赛的学术会议上充分展现自己,学生会积极地探索专业知识,在遇到问题时及时地向同学和老师寻求帮助,能有效地锻炼社交能力,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能实现自我思考的提升,并且在整个竞赛过程中能够加深学生对职业的认同感。

(三)大学生受自身职业规划的影响

职业规划是增强高校学生职业规划的意识和提升自身能力的重要方法。职业规划可以促进学生对职业的认同感,是学生对就业方向定位的主要助燃剂。在接受课程学习的基础上也参与过相关职业规划活动的学生就业能力显著较高。学生在职业规划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项目表现出自身所具有的能力、性格特点、兴趣等,激发其求知欲和探索欲,可以提升选择就业方向的水平、提高问题的解决能力。但是,简单的职业规划缺乏指导性,弱化了规划的合理性,因此高校应该开设系统性的职业规划课程。

三、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策略

(一)政府方面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

在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大背景下,政府的控制、协调的功能越来越被需要。就业政策对大学生的就业具有很大的引导作用,为了能更好地改善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象,政府应该进一步细化大学生就业的帮扶政策,更好地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架构,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政府可以对大学生创业提供经济支持。不少大学毕业生会主动或被动地选择创业,然而会由于启动资金不足而选择放弃,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为创业者提供资金支持,消除创业者的资金顾虑,例如,创业者可以在银行无利息贷款。

大学生的就业不仅仅是为城市引进人才,更是为了社会的整体发展,减少就业压力,政府可以宣传让大学生返乡就业。例如,可以为投身家乡建设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完整的社会保障,给予相关的优惠政策,制定单位录用的优惠政策,这样可以帮助毕业大学生提升对家乡的认同感,从而促进家乡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

(二)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和竞赛

      校园内高质量的活动以及校园传统文化能够不断充实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大学生在参加校园活动的过程中能进行自我思考并且能实现自我创新,学生在选择参加活动的过程中能锻炼自己的辨别未知事物的能力,能充分判断该活动可以获得的价值,参加活动期间若遇到自己的知识盲区会积极地探索并与同学和老师沟通交流,一方面可以锻炼自己面对困难的勇气,另一方面可以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有益的知识竞赛能帮助学生转换学习思维,竞赛中的学生会很严谨、细心,在竞赛的整个阶段会形成一个很严肃的场面,学生为了取得一个良好的竞赛结果自身需要不断地克服内心的恐惧,慢慢地突破自己,在经过无数次历练之后,大学生在面对未来的挑战时会变得更加从容得体,自身适应社会压力的能力会得到显著地提升。

    学校在举行活动和竞赛等重大事项时要充分宣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投入到活动中,还可以设置相应的奖项,让奖励实体化。

(三)高校应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

高校开展就业辅导和职业规划时要有差异化,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要给出不同的就业指导,并且根据时代的发展及时地调整工作方案。例如,艺术、体育类专业的学生就业能力较强,但是社会上提供的可就业的渠道较少,所以相关的教师团体应该增加该类专业的就业信息的搜集整理或创业指导,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让学生自身化被动为主动;针对社会科学类专业的学生制定特色的方案,根据往年市场对该专业的需求、创业者的经济现状开展一个具体化的就业模板,帮助社会科学类专业的学生找准专业发展方向。针对工学类的女大学生,学校要在该专业和其他学科的交叉领域寻找更适合的就业方向,将就业方面女大学生面临的劣势逐渐转化为发展优势,让每一位大学生都做好与社会接轨的准备[4]

(四)学校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的支持和引导

高校首先应该改变毕业生的就业观念,积极开展就业规划辅导、政策宣传等。现阶段,许多高校并没有开展系统性的专业化就业辅导课程,只是在大学生临近毕业期间进行简单的就业介绍,没有详细的职业规划辅导和精准的就业定位,缺乏就业辅导资源和相关的辅导机构。对于就业的毕业生而言,学校应该更加关注其对职业的规划,为学生增设职业辅导课,教师可以通过课程全面地、系统地为学生传授就业经验,帮助学生丰富相关的就业知识,让学生对未来的就业方向制定清晰的计划,并且可以帮助学生在理想的道路上实现自己的价值。

(五)用人单位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便利条件

大学生进入用人单位就意味着拉开了职业生涯的帷幕,用人单位成为检验一个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机构,也是强化个人就业能力的主体。因此,用人单位应该为毕业大学生提供实习、就业的机会,及时地向社会公布招聘的信息和门槛,制定大学生实习的制度和注意事项,从而培养出促进公司发展的高素质的员工。

   企业的部分单位还可以与高校进行合作,学校可以在学生完成相应课程的前提下向用人单位介绍实习生,用人单位接受实习生后进行岗位分配并给予正规化的培训,根据公司政策付给实习生实习工资,实习生在实习的过程中会对职业产生深刻的理解[5]

四、结束语

我国的经济、文化都处在升级转型的阶段,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引导学生提前形成较高的职业素养、良好品质、刻苦精神,积极为社会大发展做出贡献的重要举措。大学生应该自主地、不断地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高校教师应该将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做为教学目标,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清晰地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让学生能在自己专业的领域站稳脚跟,并且推动社会健康稳定的发展[6]

参考文献

[1]吴小燕.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分析[J].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2(4):80-81,84.

[2]徐丹红. 大学生就业能力及胜任力提升的策略研究[J]. 现代职业教育,2020(1):118-119.

[3]汪磊,吕佳. 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探讨[J]. 教育教学论坛,2021(52):161-164.

[4]周辉,王益彬. 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J].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8(2):55-63.

[5]胡守琴. 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策略探究[J]. 人才资源开发, 2020(6):48-49.

[6] 王杜鹃. 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策略[J]. 人力资源, 2020(24):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