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五大连池风景区管委会办公室
摘要:随着我国现行的政府会计体制改革,我国的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也在逐步深化。在这一大背景下,企业的发展受到了广泛的重视,而在目前的企业发展中,财务与预算管理是两个十分关键的环节。要想进一步提高我国企业的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工作,必须加强二者的融合,才能使企业的财务信息更加可靠,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文章从企业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一体化的必然性入手,对其在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进行了剖析,并对如何进行整合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会计;预算;管理整合
引言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稳步发展,对事业单位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作为单位资源整合和使用的一个关键环节,预算管理在机关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提高事业单位的经营效益,必须将其与财务、会计工作进行合理的整合,以形成一个整体的工作方式,这样做能有效防止各部门去独立开展工作,从而影响到企业的整体发展。在对两者进行整合时,要从统筹预算编制方法,强化制度建设,细化会计核算,推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入手,把两者融合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一、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整合的必要性
对事业单位来说,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将财务和预算相结合,可以使企业的财务和会计工作得到更好的规范和优化。事业单位在进行财务核算和预算管理时,由于二者的分离,导致了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的缺失,在信息不准确、不真实的条件下,很容易造成决策失误,造成单位的直接经济损失。
同时,由于预算编制中存在着形式化的问题,这也极其容易导致预算数据缺乏合理性、精确度也会降低,从而不能有效地矫正和约束经济活动。因而,在我国实行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相分离的情况下,相关单位既不能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又不能对其进行科学的控制。为了更好地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加强对预算的科学、合理的管理,非常有必要对机关的各项经济行为进行规范,对其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为后续的稳定、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1]。
二、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的关系
就其性质而言,其宗旨是向社会提供各类服务,并不以营利为目的,属于公益性、服务型的,也属于国有组织的某些分支,但从具体方面来说其本身也有其特殊性。根据事业单位自身的特点,它的工作主要是管理国家拨付的资金,并合理分配各种资源,实现资源合理使用目标。预算管理分为三个部分:预算编制、执行和考核,因此,对事业单位进行预算管理,就是要以提高最终的预算执行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为最终目的,依据各个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各种预算。
其实,二者应当是互补的,应当是一种共同的、为机构财政工作而奋斗的关系。不过不同的是两者在侧重点在存在差异,财务会计强调用数据来反映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情况,能从整体出发,具有全面性;预算管理则是从外部入手,占据主导权,两者相辅相成,才能让事业单位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但是,在实践中,二者常常被分割开来,因为其经费主要来自国家财政,而且各部门间的关系不密切,由于财务信息不透明,使预算编制与实施单位的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异,从而影响到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因此,把财政与预算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促进机关工作向前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必须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事业单位也要在实际举措中切实落实好这一工作。
三、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整合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单位预算编制各部门的地位不明确
事业单位的各种经营活动都是按照国家的要求进行的,其经营的质量和规模与经费的供给密切相关,所以,要提高企业经营活动的质量,就必须做好企业的财务管理与预算管理工作。首先要确保各部门的财务核算和预算管理工作能实现有效结合,但是,目前许多机构合并工作不能实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不清,各个企业在制订经营计划时,没有顾及到企业的资金情况,造成了企业的财政主导地位难以体现,在实际情况中,确实业务部门掌握整个事业单位得决策,没有财务部门的资金核算,超额支出项目无法得到推进,整个单位也因此被影响[2]。
(二)会计核算项目与预算编制项目不一致
在事业单位的财政和预算管理工作一体化的进程中,必须确保两个工作内容的一致性,而在实践中,各部门的会计科目都是按照国家有关的会计制度来进行统一的管理,而预算编制是企业自主决策的,这就造成了两个工作的不同,不能精确地衔接,使两个工作的实施变得很困难。同时,由于预算和财务核算的内容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导致了工程建设的难度加大,工程实施的难度加大,对工程建设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三)没有对预算编制内容进行论证
事业单位的预算经费是单位能进行各项经营活动最重要的依据,且活动的规模和深度是决定其经费来源的关键。在编制年度预算时,要对各部门的经营活动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梳理,以确保年度预算的可信度。但是,目前许多机构在编制预算时,都是以去年的经营活动为基础,由于预算方法不能与新年度的工程相结合,预算的内容也不能得到充分的证明,从而使其与现实存在着很大的偏差,难以实现有效的实施。
(四)预算编制方法缺少科学性
目前,许多事业单位都有一套固定的预算制度,其编制方式也是一成不变的,预算编制人员在编制时,会依据业务水平定性并以一定的业务水平为基础,这种做法就容易导致预算与现实的要求不相适应。由于预算编制方法缺乏科学性,而且预算编制工作一直处于闭关自守的状态,许多有效的财政信息没有被纳入编制,导致了预算编制的质量下降,财政和预算管理的一体化也越来越困难。
(五)预算执行的力度不强
由于机关预算执行力度较低,影响了财政收支协调的成效,许多机关在完成了预算后,由于未能切实地落实预算成果,造成了财政拨款的不合理,也影响了许多工作的开展。
(六)预算编制质量不高
事业单位在进行预算时,经常会根据一定的业务量来确定其编制的依据,这会导致预算编制与实际情况相矛盾。在实际的预算编制中,一些人对于财务信息的收集不够及时且不能科学地进行集成,就会影响到资料信息的使用效率。而且,对于特定的商业发展状况的预测与分析如果缺乏精确度,会严重影响到预算的实施。
四、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整合的有效措施
(一)统一规范预算编制方法
从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角度,对其进行规范,并进行及时地完善,是刻不容缓的。在实践中,事业单位要注重信息化技术在预算编制中的运用,保证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由于预算编制的内容较多,涉及面广,所以要建立一个科学的财务指标,同时还要考虑到企业的内部和历史层面,从而使企业的财务核算与预算能进行深度融合。
(二)做好财务会计和预算管理的工作定位
在实际工作中,机关财务部门要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确保所有的数据都是正确的,并能有效地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加强工作人员的交流,让业务和财务部门的信息能进行准确地交流。同时,财政部门还必须将准确的信息传达给国家和当地政府,确保财政预算执行的有效性,确保下一年的预算控制,提高财政数据的准确性。在按照财政部门的要求进行预算编制的同时,可以利用财政部门的年度收入为依据,对具体的预算进行汇总,如果有很大的差异,要及时与各业务部门沟通,合理地调整预算的内容,并对其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指导。在预算管理中,各业务单位要主动与财会沟通,财会工作者也要充分利用自己的预算职能,准确地向各部门传达数据信息,预算部门人员依据收支情况制定下一年度的计划,对预算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最后再提交有关部门,从而提高预算的准确性[3]。
(三)明确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的相关地位
在企业进行财务和预算管理一体化的过程中,要想使企业的预算管理得以切实实施,管理层就必须明确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在预算编制的时候,他们可以灵活运用“两上两下”的方式对财政和企业的关系进行梳理,“两上”中,一是单位财政按照国家财政政策、地方财政机关的拨款统计、单位的活动情况,对本单位的财政收入进行收支预算,同时将本单位的财政收入和财政部门的收入进行汇总,此外还需要将本单位的前三个季度的实际支出和第四季度的支出情况进行汇总,汇总结束生成报告后,将上述的财政信息向各业务部门传达。“两下”中一是指业务部门接到财务部门的财务信息后,按照公司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经营策划分析,并根据实际情况编写一份业务预算,对一般业务的预算采用定额标准,对大额业务则采用可行的办法进行论证,并将业务预算报告提交财务部门进行审查。
“两上”中二是指财政部门接到业务部门的预算报表后,要对预算和收入进行分类,以保证收支平衡。在此过程中,财务部和各业务部门必须加强沟通、通过沟通、协调来调整预算,并通过各单位的预算主管机关进行最终审核,最后形成最科学的预算报表。“两下”中的二是指由财务部门向业务部门提交初步的预算,各个业务部门都要严格按照项目的要求去做,这个过程中,财务部门的主要职责就是监督,保证业务部门的各项业务活动都能顺利进行。
(四)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在财政与预算一体化过程中,财务与预算部门要做到实事求是,不能急功近利,要与机构实际相结合,进行科学的决策。不同类型的机构在财政预算分配和内部经营收益方面也各有特色,其预算管理方法也不尽相同,所以在整合的过程中要做到实事求是,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战略。具体来说,就是在这两种模式的融合中,事业单位可以制定一段过渡期,让企业的财务和会计的管理能适应正在发生变地化,让财务会计转变为财务与预算相结合,从而达到控制改革成本的目的。为实现财政预算与预算的全面协调,单位也必须给予预算来维持实施的灵活性。在目前的信息化环境下,要使信息系统在预算管理中得到充分的运用,就要不断地增强各部门对预算的认识,确保相关单位能有效地实施预算,建立健全的信息回馈体系,最终实现财政与预算的全面协调。
(五)细化财务会计核算
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异,因此,要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就需要会计人员和预算人员进行沟通和协调,明确每一项的涵盖范围,并尽可能地让预算部门能够准确地预测下一年的财政收支情况。在事业单位的财务核算中,相关工作人员要对各项收支、成本费用、基建项目等进行细致的核算,并做好成本费用的汇总和分摊,为各部门的预算和绩效评估提供详尽的数据,使单位的资源得到最优化,从而达到单位的预算管理水平。
(六)加快信息化建设
为实现财政和预算一体化,机关应加强财政信息系统的建设。事业单位要建设符合新政府会计制度改革要求的会计信息系统,并对各部门的经营状况进行实时地统计,为进一步强化预算管理工作奠定基础。财政部门也可以运用该系统的功能,可以根据系统在一定时间内自动产生各阶段的会计报表信息,去科学来评估预算目标的绩效,如专项经费管理、预算支出管理、预算资产管理、负债管理等,从而加强对预算资金的事中、事后评估,最终达到不断提升预算管理水平的目标[4]。
(七)统一规范科目设定
事业单位的财务核算与预算管理有本质的区别,其工作重点也各不相同,因此,在具体工作中,要针对具体的具体情况,制订具体的计划,以保证后续工作的顺利进行,避免受到某些因素的制约和制约,从而使预算管理更加规范。比如,机关在实施项目的预算管理工作中,必须对其所包含的内容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计划,计划中财务与预算等能紧密结合,此外,还要对其进行核算和规范。加强对财务会计的前期培训和管理,能让其更快掌握统一规范科目中的工作重点,让职员更加专业化,从而能有效地提高企业的预算管理、达到统一规范科目的目标。
(八)打好预算编制基础
在事业单位,许多经营活动都带有公益性质,其经营活动的经费主要来自于国家财政,少数来自于单位的有偿经营活动。事业单位的支出,包括公务支出和人员支出,有些单位则还会出现较大的运营支出,因此,在编制预算时,要对本单位的具体业务项目进行详细的分析,并按一定的预算原则对其进行定量,实现量化管理,财政预算内的支出,要做到能收就收,这种做法只是为了确保财政收入每年都要增长的目标;对经营活动的支出,要做到既要保证供给,又要做到节省开支,做到低支出、高效益,为编制预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九)增强预算执行力度
要提高机关的财政、预算能力,就要做好预算等工作,即事业单位必须进一步强化各部门的预算执行,并对其实施进行有效的监督。事业单位要根据具体情况、不同的年度目标来编制预算审批制度,有了稳健的审批制度各部门就能按规定执行预算审批程序,严格控制预算收支,并按计划执行。加强预算执行,最关键的是要加强对经费的管理,要明确单位内部专项经费的审批程序,保证专项经费的使用得到切实落实,严禁将专项资金用于其他业务,从源头上杜绝公款私用[5]。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形势稳定发展的情况下,事业单位去强化财政和财政的统筹,能够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深化机构改革,也能让《政府会计制度》真正贯彻到实际工作中。然而,在具体实施和整合的过程中,由于单位员工的工作态度和单位体制机制的不完善,制约了整体管理的成效。所以,这就意味着事业单位应该将改革工作放到目前发展的首要位置,时代的发展也意味着单位要随之改进。信息化手段、全面的制度体系等多项举措都能为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工作增砖添瓦。无论是什么举措,都能为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都是单位的一大保障。
参考文献
[1]邹岩.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整合的途径分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1(01):66-67.
[2]李海清.刍议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的整合[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0(08):55-56.
[3]李海燕.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的结合研究[J].财会学习,2020(33):97-98.
[4]张宁宁.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的结合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20(10):44-45.
[5]李燕.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的结合分析[J].时代经贸,2020(26):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