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性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3
/ 3

标准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性探究

邓然

承德市标准化所  河北省承德市  067000

摘要: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生态环境承载着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垃圾以及各种影响后果。生态环境是人类发展的首要条件,是社会稳定和生存的基础。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是整个社会建设的根本。

因此生态文明标准化建设成为当前文明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生态文明;标准化建设;核心

引言

“五位一体”建设中,生态文明建设是最基本的要素,而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生态文明标准化的构建是一个以文明为基础的生态标准化建设过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指导思想,有助于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中遇到的问题,降低建设中遇到的阻力,有利于构建生态文明,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方法依据。目前,生态文明建设标准体系推进工作面临诸多挑战,本文就结合自己工作实际进行探讨。

一、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1.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重点

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中重要组成部分,紧扣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自生态文明被列入我国政府施政纲领和国家理念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开始在全国蓬勃发展。

在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方面,围绕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国家出台实施了一系列区域规划与政策,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对国土开发作出了安排部署。确立了国土集聚开发、分类保护与综合整治“三位一体”总体格局;完善了以用途管制为主要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部署了集聚开发、分类保护、综合整治、联动发展和支撑保障体系建设等重点任务。

在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方面,落后产能的淘汰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了产业价值链,推动产业向中高端升级。支持节能环保、新能源等领域创新企业的成长,启动了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计划,组织开展了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大力推动绿色循环低碳经济发展。

在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节能降耗方面,在重点领域实施了节能工程,加强了重点能耗企业节能管理,大力推动了节能减排;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得到了开发与推广;水电、风电、太阳能、核电、生物质能等的开发推动了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建立了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障金制度,建立了最严格的耕地和水资源管理制度,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开展节水产品认证,强化了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在加强环境保护能力建设方面,积极推进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制修订了污染防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建立和完善了污染防治制度和标准体系;组织开展了全国污染源普查、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全面清查了环境污染状况;加大了环保投入,加强了科技支撑,大力推动污染防治工作,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

在开展生态文明宣教和示范创建方面,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教,营造了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氛围;各部委、地方积极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活动。倡导绿色消费,组织开展了节能减排、节能宣传等系列宣传活动,提高了全体公民的节能环保意识;通过财政补贴等方式推动促进了节能产品的消费;完善和实施了标准、认证和能效标识制度;大力倡导绿色出行,推动了公共交通、城市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的发展。

2. 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标准制修订概况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系改革总体方案》和《关于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意见》都对生态文明建设标准化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以标准化工作支撑国家相关领域的行业主管部门的政策落地与实施,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标准体系的实施与推广,充分发挥标准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支撑和导向作用。生态文明标准化建设坚持把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作为基本动力,积极探索“标准化+生态文明”的机制和路径。

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需求,针对产品、企业、园区、城市等多层面,我国系统开展了节能、节水、新能源、循环经济、应对气候变化、环保产业、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标准研究。“十二五”期间,相关领域科研经费投入总数接近亿元,已初步建立了国土资源标准体系、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资源循环利用标准体系、节水标准体系、节能标准体系、绿色设计与制造标准体系、环保产业标准体系、碳排放管理标准体系、绿色产品标准体系等生态文明建设重点领域标准体系;突破了典型行业节能量测量验证技术、能量系统优化与能源管理技术、水系统集成优化技术、高效能环保装备运行效果评价技术等多项技术。“十三五”期间设立并启动了国家质量基础重点专项,将节能、节材、环境保护、新型农业、制造业转型升级等领域的500余项关键技术标准研制作为重要研究任务。

积极推动生态文明相关标准制修订工作。截至目前我国制修订生态文明相关领域国家标准1000多项,其中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领域制修订了《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等377项国家标准,计划发布《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等116项国家标准;绿色循环低碳发展领域制修订了《绿色制造 机械产品生命周期评价 总则》等66项国家标准,计划发布《再制造 机械零件剩余寿命评估指南》等66项国家标准;节约集约利用资源领域制修订了《节水型企业评价导则》等574项国家标准,计划发布《项目节水量计算导则》等213项国家标准;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领域制修订了《污水处理设备安全技术规范》等231项国家标准,计划发布《环保领跑者标识》等194项国家标准。

标准水平显著提升,实施工作成效显著,为我国能效标识、生态设计、低碳认证等十余项节能减排政策制度的落地,及《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和《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撑。

3. 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标准化组织建设

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相关领域先后成立了绿色制造技术等30多个全国性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其中空间布局优化领域相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8个,生态经济发展领域相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13个,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相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8个,组织并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相关领域的标准规划与标准制修订工作,在节能量评估、环保产品绩效评价、温室气体核算、水再生、太阳能、氢能等领域形成了较强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培养了一批适应国内、国际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标准化工作要求的人才。

二、生态文明标准化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由于发展方式过于粗放,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消耗、大量的浪费、严重的污染,造成了严重的资源和环境损失。当前我国已迈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时期,但中国人均GDP的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消耗远远超过全球平均水平,同时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等领域的资源浪费问题也十分突出,导致了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同时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带来的环境问题也十分严峻。为解决以上问题,中央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意义的重大决策,它将有效地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小的资源消耗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保证中国经济和资源安全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的稳定和快速发展。

生态文明标准化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和技术保障,对于优化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等相关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优化产业结构、化解过剩产能,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向高层次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然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生态文明标准化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

三、生态文明标准化建设推进的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同时与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相协同,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抉择。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总结有效做法,创新方式方法,探索实践经验,提炼推广模式,完善政策机制,可以以点带面地推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对于不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生态文明标准化是生态文明建设质量提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标准化是现代化大生产与交流、合作、竞争的必要条件。生态文明建设关联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方方面面,涉及多个领域的标准规范,建设中通过标准规范的制定与实施,做到有标可依,进而推动发展绿色、低碳和循环经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化转型,加大自然生态系统修复和保护力度,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2、生态文明标准化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重要技术支撑

作为涉及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需要依托标准技术性、规范性、可量化性强的特点,把先进的技术方法、评价指标、安全与健康意识、公益性理念、社会责任感等融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技术保障,为相关指导、考核、监督工作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增强公众生态文明意识,促进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

3、生态文明标准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经验可复制可推广的重要技术手段

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目标是探索出一条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发展模式,形成可实行、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典型模式,扩大辐射带动效应,以绿色崛起推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完善生态文明标准体系,一方面可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试点经验和成果;另一方面可为“建设模式”的“可实行、可复制、可推广”提供有效载体,有力促进生态文明标准化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应用。

四、生态文明标准化建设的核心

1、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标准体系

结合“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生态环境支撑区”的战略定位,围绕林业和草原自然资源环境保护水利技术体系建设,研究厘清生态文明建设标准体系工作的内涵、边界和主要内容,构建并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标准体系。

2、加强标准的宣贯与实施

在全面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标准体系的宣贯与实施工作,以标准化+生态文明标准化支撑工程强化标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技术支撑作用。通过采用培训等形式,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宣传。

3、建立标准化长效机制

在全市层面加强对生态文明标准化的技术服务、技术审查和推广应用,推动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生态文明标准化专家库,完善工作机制,健全技术组织,与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推进相适应,形成一套生态文明标准化建设的长效机制,突出生态文明建设标准体系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指导意义。

结语:

目前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初见成效,各方面工作有序开展。同时,对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要求日益提高,需要总结试点示范经验,复制推广成功模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目前,生态文明建设标准体系推进工作面临诸多挑战。一是生态文明建设标准体系框架有待健全。结合国家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划,林业和草原、自然资源、环境保护、水利技术等将成为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关注领域,但由于生态文明建设标准化工作涉及部门多、范围广、技术性强、影响面大,虽然目前已基本建立专业性较强的具体领域的标准体系,但是缺乏生态文明建设标准体系的整体设计。二是部分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标准有待完善,需要加快生态文明相关标准制修订工作,建立健全技术、专利、标准协同机制,开展对标达标活动,促进标准提档升级。三是生态文明建设标准实施工作有待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标准执行力度不够,监督措施不够完备,标准实施尚缺少有效的信息反馈和评估机制。

参考文献:

[1]邱振榜.国土空间规划功能定位与实施研究[J].房地产世界,2021(14):34-36.

[2]屠启宇.试论新发展阶段城市空间部署的规划协同——以上海市“十四五”发展规划和2017版空间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21(2):33-37.

[3]吴翔,许桂苹,夏雅琴.突发事件应急产品现状及趋势研究[J].包装工程,2020,41(8):63-79.

[4]顾龙友.刍议自然灾害防治与自然资源管理[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20,33(5):4-9.

[5]李欣,周林,贾涛,吴昊,邹宇量,秦昆.城市因素对COVID-19疫情的影响——以武汉市为例[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20,45(6):826-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