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川县中医医院 广西桂林541213
【摘要】目的:分析颈髓损伤后气管切开患者行单向活瓣通气抗阻呼吸肌训练对其康复的影响。方法:本次抽取58例颈髓损伤后气管切开患者进行研究分析,病例选取时间为2021年2月-2022年2月,采取随机抽签模式均分2组,将施行常规呼吸训练的29例患者设为参考组,将施行单向活瓣通气抗阻呼吸肌训练的29例患者设为实验组。比较2组干预效果。结果:肺功能指标中实验组较低(P<0.05)。FSAS评分中实验组较低(P<0.05)。气切套管拔管率中实验组较高(P<0.05)。结论:颈髓损伤后气管切开患者行单向活瓣通气抗阻呼吸肌训练效果确切,能够提升患者的肺功能,改善其疲劳状态,可促进其气切套管拔管。由此可见,此种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单向活瓣通气抗阻呼吸肌训练;颈髓损伤后气管切开;肺功能;FSAS评分;气切套管拔管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外伤引起脊髓损伤的人数不断增加,大部分的患者以颈髓损伤为特征,有些病人由于呼吸肌无力及呼吸系统并发症而需要气管切开术[1-2]。但颈髓损伤导致的呼吸功能障碍尚未完全解决,上气道完整性受损可增加肺部感染的危险,而患者由于失声导致交流障碍,大大影响其康复信心。所以有效地提高呼吸功能,恢复发声功能在患者康复进程中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本次抽取58例颈髓损伤后气管切开患者进行研究分析,病例选取时间为2021年2月-2022年2月,分析颈髓损伤后气管切开患者行单向活瓣通气抗阻呼吸肌训练对其康复的影响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本次抽取58例颈髓损伤后气管切开患者进行研究分析,病例选取时间为2021年2月-2022年2月,采取随机抽签模式均分2组,将施行常规呼吸训练的29例患者设为参考组,将施行单向活瓣通气抗阻呼吸肌训练的29例患者设为实验组。其中实验组男女比为14/15,年龄(岁)最小值24,最大值68,均值范围(43.43±3.54)。参考组男女比为12/17,年龄(岁)最小值26,最大值65,均值范围(45.32±3.53)。客观比对2组患者基础资料,差异提示均(P>0.05)。
1.2方法
1.2.1参考组
本组行常规呼吸训练,指导患者进行腹式抗阻呼吸训练、缩唇呼吸及主被动咳嗽训练等。每次训练半小时,每天1次,每周进行5次,共训练8周。
1.2.2实验组
本组行单向活瓣通气抗阻呼吸肌训练,方法详见下文:
在佩戴单向活瓣通气阀之前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评估,对其呼吸道分泌物进行检查及清除,对含有气囊的气切套管进行放气;气切套管口使用无菌纱布进行覆盖,明确患者能发出声音;操作人员一手拇指、食指固定气切套管,另一手轻放通气阀于套管进口处,顺时针方向转动,对患者佩戴期间的生命体征予以观察及记录,并观察患者的主观反应及佩戴时间,对患者是否能够耐受佩戴单向活瓣通气阀进行明确。按呼吸肌的分类,有吸气肌训练与呼气肌训练两种。
患者在训练前对其MIP、MEP进行测量,首次训练以30%MIP为训练强度。吸气肌训练、呼气肌训练均进行15 分钟,每天一次,一周五次,共八周。吸气肌训练时呼气要慢慢放松,然后用力吸气。呼气肌训练中,先慢慢地深吸气,然后用力呼气。若在训练中患者自觉头昏较轻,此为正常情况,可以间断休息,待症状减轻后再持续进行。当病人能耐受训练强度后而无呼吸肌疲劳症状时,呼气肌训练强度可以逐渐提高到50%MEP,不对吸气肌训练强度进行调整。
1.3 疗效标准
1.3.1肺功能
对2组患者的肺功能采取赛客便携式肺功能仪进行检测,主要指标为FVC、 MIP、 MEP、PEF。
1.3.2 FSAS评分
对2组的疲劳情况采取FSAS量表进行评价,主要包含精神、躯体疲劳,分数越高提示患者越疲劳。
1.3.3气切套管拔管率
观察2组气切套管拔管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所得到的数据均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处理。(±s)用于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用于表示计数资料,用(x2)检验。当所计算出的P<0.05时则提示进行对比的对象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2 结果
2.1两组肺功能指标对比分析
表1所见肺功能指标中实验组较低(P<0.05)。
表1两组肺功能指标对比分析()
组别 | 例数 | FVC(L) | MIP(cmH2O) | MEP(cmH2O) | PEF(L/min) |
实验组 | 29 | 3.45±0.34 | 56.54±6.54 | 75.43±14.32 | 184.32±63.22 |
参考组 | 29 | 2.56±0.32 | 34.43±7.65 | 56.54±11.24 | 146.54±34.54 |
t | - | 10.265 | 11.830 | 5.588 | 2.824 |
P | - | 0.001 | 0.001 | 0.001 | 0.001 |
2.2两组FSAS评分对比分析
表2所见FSAS评分中实验组较低(P<0.05)。
表2 两组FSAS评分对比分析()
组别 | 例数 | 精神疲劳 | 躯体疲劳 |
实验组 | 29 | 62.34±12.34 | 62.14±6.53 |
参考组 | 29 | 74.54±14.32 | 77.65±6.54 |
t | - | 3.475 | 9.037 |
P | - | 0.001 | 0.001 |
2.3两组气切套管拔管率对比分析
表3所见气切套管拔管率中实验组较高(P<0.05)。
表3两组气切套管拔管率对比分析[n,(%)]
组别 | 例数 | 气切套管拔管率 |
实验组 | 29 | 27(93.10%) |
参考组 | 29 | 19(65.52%) |
χ2 | - | 6.724 |
P | - | 0.010 |
颈髓损伤后气管切开所致呼吸功能障碍可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及生活质量,怎样在短时间内恢复其呼吸功能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常规呼吸训练,患者处在气管造口情况下,以致于无法和患者进行交流,从而影响治疗效果。此外,因气道完整性受到损伤,导致肺内压异常,这就降低了咳嗽训练在减少痰液潴留的效果。
研究指出,单向活瓣通气抗阻呼吸肌训练能够在不导致呼吸肌疲劳的基础上对患者的发声功能起到改善效果。同时能够使患者通过口感受呼吸气流以及呼吸训练强度,有助于其呼吸肌运动功能的恢复。此种方法的原理是患者佩戴单向活瓣通气阀于气切套管口上,在患者吸气期间活瓣开放,吸气末关闭,呼气期间气流通过气切套管外周和气管壁间,经声带于口鼻排出。此外此种方法能够当作堵管过渡,不会产生因堵管导致患者呼吸困难,相比较气管造口更符合生理结构,减少气管内各种应力。此种方法可对声门下压力、上气道气流予以恢复,提升上气道感觉功能,有助于恢复患者的咳嗽能力,促进其堵管耐受性[3]。此次研究结果显示,肺功能指标中实验组较低(P<0.05),FSAS评分中实验组较低(P<0.05),气切套管拔管率较实验组高(P<0.05)。提示单向活瓣通气抗阻呼吸肌训练能够提高患者肺功能,有助于缓解其精神上及躯体上的疲劳感,可促进其气切套管拔管。由此可见,单向活瓣通气抗阻呼吸肌训练的效果优于常规呼吸训练。
综上所述,颈髓损伤后气管切开患者行单向活瓣通气抗阻呼吸肌训练效果确切,能够提升患者的肺功能,改善其疲劳状态,可促使其气切套管拔管。由此可见,此种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美英, 谭志洪, 任兰芬. 观察反馈式抗阻吸气肌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J].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 37(1):4.
[2]任炳开、郑怡彬、黄磊文、吴繁辉、杨东. 呼吸道管理及纤维支气管镜治疗创伤性颈脊髓损伤的价值[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1, 25(18):6.
[3]林静静,林晓克,吴文秀,李海燕.单向活瓣通气抗阻呼吸肌训练用于颈髓损伤后气管切开患者康复的疗效[J].江苏医药,2021,47(08):8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