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第三人民医院胸外科 610100
【摘要】目的:观察截石位经剑突下入路及侧卧位经肋间入路胸腔镜下前纵隔肿物切除术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胸腔镜下前纵隔肿物切除术患者74例(2020年9月至2021年12月),随机分为侧卧位经肋间入路胸腔镜下治疗的对照组(37例)与截石位经剑突下入路治疗的观察组(37例),观察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及恢复情况好,并发症发生率低,P<0.05。结论:截石位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下前纵隔肿物切除术治疗,患者手术情况好且恢复速度快,并发症发生率低,优于侧卧位经肋间入路治疗,值得借鉴。
【关键词】截石位经剑突下入路;侧卧位经肋间入路;胸腔镜下前纵隔肿物切除术;效果
前纵隔肿物是一种胸部疾病,在检查手段不断优化的情况下,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纵膈肿物检出率[1]。在该病治疗中,手术为主要治疗方式,在病情改善方面具有积极作用,治疗期间手术入路主要为侧卧位经肋间入路,而且随着医疗技术的提升,使得该治疗方式发展更为成熟,但是治疗期间患者容易出现胸痛等症状,而且会破坏胸膜腔完整度,使得患者呼吸循环障碍风险加大,进而截石位经剑突下入路引起了广泛关注[2]。本研究选取我院前纵隔肿物切除术患者74例,观察截石位经剑突下入路及侧卧位经肋间入路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前纵隔肿物切除术患者74例(2020年9月至2021年12月),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7例,年龄41至76(58.73±3.85)岁,肿瘤直径0.97至3.20(2.12±0.73)cm,观察组37例,年龄42至77(57.52±3.62)岁,肿瘤直径0.96至3.22(2.28±0.67)cm。一般资料对比,P>0.05。
1.2方法
对照组:全身麻醉,双腔气管插管,患者需要保持30°侧卧,将其上肢悬吊起来,腋前线第3或第4肋间做3cm切口,然后将镜头与抓钳置入,做一切口位于腋前线第5或第6肋间,将超声刀置入,然后将纵膈胸膜打开,前纵膈病变或胸腺组织可以通过超声刀、电钩进行切除,在此期间需要做好膈神经保护工作,术后留置引流管并且将切口缝合。
观察组:全身麻醉,单腔气管插管,在手术台上安装截石位的支托,并且将腿部抬高,将小腿肌肉丰富的部位置于托腿架上,然后将棉垫置于腘窝下,能防止由于手术时间过长而导致小腿血管等损伤的发生,患者需要保持上肢外展,并且将棉垫置于臀下,切口位于双侧锁骨中线肋弓,置入5mm trocar作为观察孔,建立人工气腹,将肿物附近的纵膈胸膜使用电钩打开,使用超声刀切开左右纵膈胸膜,并且将右侧心隔角脂肪切除,并且对右侧膈神经进行辨别,对胸腺右腋进行分离操作,并且对无名静脉进行剥离,左侧心包膈脂肪切除同右侧,术后操作同对照组。
1.3观察指标
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SPSS20.0,()为计量资料,t检验,n,%为计数资料,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2结果
2.1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对比
观察组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对比
组别 | 手术时间(min) | 出血量(mL) | 切口长度(cm) | 引流量(mL) | 疼痛(分) |
对照组(n=37) | 123.85±10.47 | 237.64±9.64 | 5.38±1.27 | 462.25±10.75 | 5.78±1.36 |
观察组(n=37) | 104.21±12.29 | 114.28±9.73 | 3.46±0.64 | 284.17±10.58 | 3.15±0.73 |
t | 7.3994 | 54.7842 | 8.2121 | 71.8168 | 10.3643 |
P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2.2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组别 | 胸腔积液 | 肺部感染 | 肺不张 | 并发症发生 |
对照组(n=37) | 2(5.41) | 1(2.70) | 1(2.70) | 4(10.81) |
观察组(n=37)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 | - | - | 4.2286 | |
P | - | - | - | 0.0397 |
3讨论
前纵隔肿物发病率较高,患者发病后会出现气短、乏力、胸闷等症状,其中外科手术治疗为首选治疗方式,而且治疗期间胸腔镜下前纵隔肿物切除术治疗效果较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术后胸痛症状,并且加快术后恢复速度,已经在前纵隔肿物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具体治疗过程中,手术进程以及术后康复也会受到不同手术入路的影响,因此,需要对手术入路的选择引起重视,减少机体损伤[3]。侧卧位经肋间入路胸腔镜下前纵隔肿物切除术容易破坏胸膜腔,进而加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不利于早期康复,而且该治疗方式提升了对麻醉师操作技能的要求,而且治疗期间需要积极调整插管位置,还需要保证术侧肺部良好萎陷[4]。截石位经剑突下入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对患者肋间神经造成损伤,进而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感,能加快患者身体康复速度,促进身体恢复。截石位经剑突下入路引流管引出部位为剑突下切口,在这种情况下就不会对患者术后活动造成影响,避免形成不必要的限制,使得患者进行合理的休息及活动
[5]。
所以,截石位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下前纵隔肿物切除术治疗,患者手术情况好且恢复速度快,并发症发生率低,整体效果优于侧卧位经肋间入路,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吴凯,杨大彬,任强.截石位经剑突下及侧卧位经肋间前胸腔镜手术治疗前纵隔肿瘤的效果及安全性[J].中国医药导报,2021,18(5):109-112.
[2]潘跃天,宋永彬,柳立军.剪刀位经剑突下入路与侧卧位经侧胸入路胸腔镜下治疗前纵隔肿瘤的临床分析[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20,23(10):1172-1176.
[3]贺海奇,冯锦腾,范坤,等.胸腔镜经剑突下与经侧胸入路行前纵隔肿瘤切除的早期效果比较[J].现代肿瘤医学,2020,28(15):2614-2617.
[4]江山刘政呈孙杨.超声引导下胸横肌阻滞对经剑突下纵隔肿瘤切除术患者围术期镇痛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10):1393-1397.
[5]郭清奎,郑敏,徐烨,等.经剑突下切口和肋间切口胸腔镜前纵隔肿瘤切除术临床对比研究[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20,36(11):656-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