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3
/ 2

个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评价

耿桂珍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急诊科 湖北 武汉 430022

摘  要 目的 评价个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21年1月~2022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利用双盲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n=32)与研究组(n=32)。在院前急诊护理中,为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为研究组患者采取个性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 研究组的急救时间、出诊反应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个性化院前急诊护理具有显著的干预效果,不仅能缩短院前急救时间,而且还能避免相关并发症的出现,值得继续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 个性化护理;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诊护理;应用价值;并发症;护理效果

前言

急性心肌梗死是以发病急骤、进展迅疾、病情严重为特点的一种心脑血管疾病,其发生原因多与长期酗酒、过度劳累以及精神兴奋等因素具有密切关系,如未能对患者采取及时、正确的救治措施,不仅会提高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休克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甚至还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有鉴于此,文章将收治的6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当做观察对象,经分组护理和观察,旨在明确个性化护理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中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2021年1月~2022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利用双盲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n=32)与研究组(n=32)。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其中包含18例男性,14例女性;年龄最大为79岁,年龄最小为44岁,均值为(56.24±3.48)岁;梗死部位:前壁梗死9例,高侧壁梗死8例,前间壁梗死8例,下壁梗死7例。研究组采用个性化护理,其中包含20例男性,12例女性;年龄最大为80岁,年龄最小为44岁,均值为(56.31±3.52)岁;梗死部位:前壁梗死10例,高侧壁梗死9例,前间壁梗死8例,下壁梗死5例。两组患者的常规资料进行比较,无特殊对比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院前急诊护理中实施常规护理相关措施,具体包括:接到出诊通知以后,医护人员应立即随车出诊;到达患者所在地以后,医护人员应对其病情进行密切观察与判断,然后针对评估结果采用支持性治疗措施,例如辅助吸氧、心肺复苏、呼吸维持以及强心治疗等;将患者抬上救护车,在将其及时送往医院的同时,还应联系医院做好接诊准备[2-3]

研究组患者在院前急诊护理中应采取个性化护理相关措施,具体内容包括:

(1)合理出诊:在平时工作中应重视对医护人员进行专业素质与护理能力的培训,组织其定期展开出诊操作模拟训练,对出诊过程中的各项流程加以熟练,比如接到求救电话以后应询问患者病情,通过电话指导制动,安排救护车出诊,在车上保持与家属的联系并询问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等。

(2)急救护理:出诊时应严格执行科室制定的出诊规范,通过电话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如神志、胸闷以及病情等)进行耐心询问,初步确定患者的病情状况,如果条件允许,可指导家属对患者进行初级急救,具体包括:①不要随意搬动患者,帮助患者松解颈部衣物,同时还应使周围空气流通,确保患者能够通畅呼吸;②因受突然发病等因素的影响,部分患者和家属容易出现不良心理。医护人员应利用电话安慰患者、家属的负性情绪,鼓励其耐心等待救援,同时还应对患者的交感神经兴奋状态加以抑制,着力改善患者的躯体症状;③患者在等待救治的过程中如果出现呼吸微弱、意识不清等问题,医护人员可通过电话指导家属持续按压患者的胸外心脏,尽可能为急救争取时间。到达患者所处地点以后,医护人员应尽可能保持镇静,严禁使患者做出剧烈运动,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帮助患者转移其注意力,减轻疼痛程度的同时,还应引导患者积极配合临床治疗。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进展状况,利用快速穿刺等方法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同时还应建立静脉通路,便于开展后期药物治疗。此外,医护人员还应对患者的体征进行密切观察,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出现。

(3)转运护理:待患者病情有所缓解以后,医护人员应将其转运至医院接受进一步的治疗。主动与患者家属进行积极交流,对患者病情予以详细说明,同时还应告知家属转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争取家属的理解与支持。将患者妥善固定在救护车上,以免在行车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晃动或移位;注意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强化静脉通路护理等相关工作,并预先做好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救治工作。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急救时间、出诊反应时间等指标进行观察和记录,并统计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以及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几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对研究所得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通过

对计量资料加以表示,t值用于组间检验;利用%对计数资料加以表示,X2表示组间检验。若组间具有差异,应使用P<0.05表示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的院前急救时间  见表1:

表1 两组的院前急救时间比较(

组别

例数

急救时间(min)

出诊反应时间(s)

对照组

32

38.72±5.52

88.52±28.43

研究组

32

21.32±4.49

50.12±13.25

t

--

13.833

6.925

P

--

0.000

0.000

2.2 对比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  见表2:

表2 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组别

例数

心源性休克

心力衰竭

心律失常

总发生

对照组

32

2(6.25)

3(9.38)

3(9.38)

8(25.00)

研究组

32

1(3.13)

0(0.00)

1(3.13)

2(6.25)

X2

--

--

--

--

4.266

P

--

--

--

--

0.038

3 讨论

有研究指出,院前急诊护理在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死率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疾病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4-5]。个性化护理是近几年临床较为常用的一种具有明确针对性、目的性的护理干预模式,将其作用于院前急诊护理中,可使患者取得良好的临床干预效果。

文章对收治的6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加以选择,通过分组观察和比较,结果显示:研究组的急救时间、出诊反应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这表示,个性化院前急诊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存在突出优势,且便于提升整体护理效果。

综上所述,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个性化院前急诊护理具有显著的干预效果,不仅能缩短院前急救时间,而且还能避免相关并发症的出现,值得继续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姗,詹婷婷,朱丽娜. 标准操作流程(SOP)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外急救中的应用[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20,15(10):1156-1158.

[2] 马艳丽,范勤琴. 全程介入护理在恶性肿瘤伴急性心梗患者经桡动脉行急诊PCI治疗中应用及对不良反应、术后康复的影响[J]. 血栓与止血学,2020,26(6):979-981.

[3] 徐婷,梁雪爱,王迎春. 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全程中的应用分析[J]. 贵州医药,2021,45(10):1661-1662.

[4] 董丽丽,郑日华,杨振. 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22,41(2):331-334.

[5] 李敏,李锦,崔萍. 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贵州医药,2021,45(3):478-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