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是临床上最基础的一项检查。血常规的检查主要是根据病人的检查结果来判断是否存在造血功能异常、贫血、感染等。而且还可以帮助在早期发现全身疾病,为以后的治疗提供依据。目前,血液常规的监测手段是静脉血和末梢血的采集。有学者认为,不同的抽血方法会直接影响到最后的检查结果,因此,本文就血液检查中的不同采集方法的差别作一简单的说明。
一、血常规检测中不同采血方式
(一)、静脉血采集
此次采血主要是为了提取静脉血和各种检查。主要用于本科进行血常规、免疫、生化等相关的血液样本的收集。静脉血采集时,尽可能选择前臂内侧静脉、肘正中静脉及肘窝静脉;如果对儿童进行静脉采血,取血点主要是大隐静脉和颈外静脉。
行血液检验项目的患者,一般需要在抽血之前禁食八到十二个钟头,抽血前一天不能吃高蛋白高脂肪食物,不能喝酒,取静脉血样本要在早上起床1个钟头进行,采血的时候最好是早上7-9点,抽血当日不宜进行激烈的活动,对于门诊患者建议静坐15分钟后实施采血,通常坐位采血。
(二)、末梢血采集
该方法的主要目标是指导病人接受和收集末端血液中的正常样本,保证样本中被测成份不受影响,保证了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用于门诊检验科的各种检查,包括末梢血、血糖检查、儿科血常规检查等。
二、血常规检测中不同采血方式的差异
(一)、静脉血采血
在采静脉血过程中,可收集大量血液样本,采用真空抗凝技术,采用压力差法进行血液采血,可有效地避免外来因素的影响,因此能有效提高血样中的血液浓度。
静脉采血可以有效地缩短采血时间,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溶血,而且采出的静脉血稳定性好,受限制少,能全面反映出患者的血液状况。在对受检者进行静脉采血时,通常采用肘前静脉作为采集点,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体温对血液成分的影响,并能客观地反映受检者的血液循环状况。此外,血液分析仪需要大量的血液,给予患者静脉采血,可确保患者的血量充足,方便了血液分析仪器的测试,也可以有效地控制测试结果的偏差,为临床诊断工作的进行提供依据。
(二)、末梢血采集
它具有使用方便、应用范围广等优点。但由于手指末梢的血管比较细,所以抽血过程中,病人的血液流动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从而延长抽血的时间。另外,在采集末梢端血的过程中,周围环境的低温会使血液样品出现溶血,会影响测试的精确度。
末梢血的采集主要是通过手辅挤压来获得,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血液样本的质量,容易造成白细胞的稀释和破裂。另外,在末梢血采血时,主要是采集患者的手指和耳垂部位的血液,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 PLT指数,使游离血小板减少,从而能提高溶血情况的发生。除此之外,末梢温度与操作速度等也会一定程度影响检测结果,末梢采血血样的组成主要包括动静脉血和组织间液、细胞内液和毛细血管学等,血液循环交叉,而且在采集血液时血量较少,出血不畅,能一定程度加大采血难度,从而无法对受检者全身的血液循环情况进行客观且真实的反映。
三、小结
血液常规是临床检验中最基础的一项检查,其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不仅是诊断和治疗的基础,同时也是临床检验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进行血常规检测时,要依据实际情况选取不同的方式,并严格按照标准操作,遇到可疑结果须手工复检方能报告,以便为疾病提供重要数据,更好地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