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28
/ 2

关于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思考

徐丽

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 250109

摘要:高校实验室是指各学院、校级科研机构和直属单位开展科研、教学的实验场所,包括各类科研实验室、教学实验室、校内试验(实训)基地等。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实验室的管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然而原有的管理制度无法满足当前实验室改革的需求。因此,新形势下建设和完善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项工作标准、确保实验室工作有章可循、规范实验室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才能有效推动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走向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有效预防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师生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学校事业和谐、稳定、快速发展。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

引言

“安全第一”是实验室日常运行的首要理念。对各高校来说,实验室管理是校园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工作能够有效提高学校师生的安全意识,提升落实安全防范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当对实验室安全教育工作予以高度重视。这就需要各高校从自身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相应的规章制度,制定有针对性的安全管理办法和安全教育措施,建立完善的实验室安全保障体系。

一、高校实验室的基本特征

总体来看,高校实验室具有分散性,人员流动性大,实验内容具有多样性和不确定性。高校专业覆盖范围广泛,实验内容种类多样。危险源种类繁杂,包括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生物类和辐射类等。高校实验室往往数量多且高度分散,运行时间较长,甚至趋于全天候。高校参与实验的人员类别多样,主体为学生,学生入学及毕业造成人员流动频繁,存在多人接替进行同一实验的情况。同时,实验内容往往具有创新性和探索性,因而未知风险大。高校的职责之一是进行科学研究,而实验室承担了这一功能,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并将成果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生产,最终推动科技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安全教育要以人为本

高校实验室存在与运行的最终目的是为师生所用,辅助高校的育人工作,并在满足这一要求的前提下实现各方面工作的协调发展。就实验室的安全教育工作来说,起决定性因素的是人,师生以及实验室其他人员的安全意识、安全操作等直接决定着实验室的安全与否。在进行实验室安全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应当时刻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将人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并充分挖掘人的主观能动性,共同为保证实验室的安全而付出努力。

(二)经常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

经常教育是保证高校实验室安全的有效办法,要求高校将安全教育贯彻落实到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实验人员应时刻注意安全问题,秉持安全理念,经常性地开展安全教育工作。除此以外,还应当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加强对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归纳,分阶段地集中进行安全教育,确保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理论教育与现场教育相结合

对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工作来说,理论教育更加侧重教学内容的系统性,而现场教育更侧重教育的实践性。想要充分发挥安全教育的效果,应当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各项理论知识都落实到实践操作之中。例如,消防器材的使用需要结合现场教学,增强实验人员对消防器材的直观认识,保证教育效果。

三、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策略

(一)实验室危险物品安全准入

实验室放射性物品、有害生物制品和危险化学品等危险物品实行安全准入制度,其存储、使用和废弃须符合安全要求规范,实验室现有条件应该满足要求。危险化学品应当根据性质不同隔离储存,其中管制品还应当双人双锁保存,易燃易爆化学品如果需要低温保存,应放置到防爆冰箱中;气体钢瓶及其附件应符合国家的相关技术标准要求,管路的材质和连接正确、标识清晰,而且应该在检验的有效期之内,气体管路无老化、破损现象,易燃、易爆、有毒的气体管路的连接处应配备报警装置;菌毒种的保存设施和环境应符合要求,暂存于带锁的低温保存设备中;病原微生物存储于具备防盗设施的场所及储存柜中,并且安装监控报警装置;特种设备应进行注册登记,设备及其压力表和安全阀需要定期进行检验,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超速离心机应该满足放置和使用的距离要求;高压、高速、高温、电磁辐射等特殊设备需要配备安全警示线,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高功率设备应满足其电容要求;加热设备的周围应保证其周围具有一定的散热空间、并且不能放置冰箱、气体钢瓶、易燃易爆化学品以及杂物。

(二)完善实验室安全风险管控体系,提升防控能力

进一步完善实验室安全风险管控体系,实施实验室分级分类管理,全面开展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制定防控措施,建立管控清单,提升防控能力。根据实验室类型和具体危险源特点,对全校实验室进行安全风险等级评估,提升安全管理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开展危险源辨识,编制辨识清单,建立安全风险分布档案和危险化学品风险一张图,开展风险评估。明确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原则和责任主体,层层落实风险管控职责和风险管控清单,分类制定安全风险管理、应急等防控措施。

(三)建立健全实验室应急预案

高校要高度重视事故应急预案的建设和管理,建立一套针对化学科研实验室的切实可行的危机处理机制和安全管理措施,并及时进行培训和演练,培养实验人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少事故对人员、环境和社会造成的危害。每学期进行消防知识讲座和演练,让学生实地操作灭火器等消防器材,提高对消防安全事故的应对能力。每学期举办红十字救护员培训班,主要培训红十字运动基本知识救护新概念、创伤救护理论及实操练习、心肺复苏理论及实践操作、常见急诊、意外伤害等。另外,举行实验室化学品泄漏安全处置演练和培训,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责任感,提高应急处置水平和自救自护能力。通过一系列安全活动的举办和培训,增强了实验室人员的安全意识,保障了实验室的安全稳定。

(四)开展实验室安全教育实践活动

在开展日常实验室安全教育工作的基础上,学校要开展专题实验室安全实践活动,以月份或季度为周期,组织实验室安全知识宣传活动、实验室意外事故演习活动等。开展上述活动,能够为师生提供仿真的紧急事故发生环境,让师生有机会将自己掌握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办法应用到实践中,切实提升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高校还可以开展危险化学品专项处理行动以及特殊设备的巡检活动,在减少实验室安全隐患的同时切实提升全校师生对重点领域的关注程度。与此同时,学校可以将线上培训与线下培训相结合,组织本校实验人员到其他高校的实验室进行参观,学习其他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和安全教育办法。在自媒体时代,各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小红书等平台,每天定期推动实验室安全常识以及典型的安全事故,让师生可以随时学习实验室安全知识,筑牢安全防线,将实验室安全意识贯彻落实到日常生活的各个细节。

结束语

要想夯实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基础,必须树立人本观念,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安全是学校发展的基础,高校要落实安全发展要求,牢固树立底线思维,不断提高规矩意识和红线意识。化工类高校危化品管理是重中之重,必须规范危化品使用,提升师生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防范和减少安全事故发生,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姜亮.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分析与思考[J].决策探索(中),2020

[2]顾丹.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思考[J].广东化工,2019

[3]陈丹.关于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化工管理,2019

[4]刘丽艳,杜光玲,张宏馨,廉海晨,白洁,韩艳梅.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问题引发的思考及启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

[5]闫旭宇,李玲.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分析与思考[J].山东化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