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中凌市政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江苏无锡 214000
摘要:城市高架桥属于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城市建筑,它对缓解城市的道路交通压力和景观环境保护具有很大的作用。由此形成了一种新的空间形态:桥下空间。本篇文章针对高架桥下环境场所的营造与景观再利用分析,从而对目前高架桥下环境场所营造及景观再利用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架桥;环境场所;景观再利用
The construction of landscape greening in the environment under the viaduct
Shuai Fei
Jiangsu Zhongling Municipal Landscape Engineering Co., Ltd. Wuxi 214000, Jiangsu
Abstract: Urban viaduct is a kind of urban building with special functions, which plays a great role in relieving the traffic pressure of the city and protecting the landscape environment. Thus, a new form of space is formed: space under the bridge. This article aims at the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landscape reuse of the environmental sites under the viaduct, so as to analyze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landscape reuse of the environmental sites under the viaduct, and propos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relevant work.
Key words: viaduct; Environmental sites; Landscape reuse
城市高架桥既减轻了景观空间与城市景观的冲突,又促进了城市的整体和谐,对于美化城市的空间、营造新的景观、节省土地、提高生态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高架桥下环境场所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使人对公共空间的需要得到充分的发挥,为居民创造了一个开阔的、舒适的娱乐场所。对整个城市来说是从城市绿道到生态网络的形成,生态网络可带动老城区和新城区的发展和衔接。现有的高架桥景观设计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大型高架桥梁的园林设计,因此本文就对高架桥下环境场所的营造及景观再利用进行探究,从而保障高架桥下环境场所营造及景观再利用的合理性。
一、高架桥下环境场所营造及景观再利用的意义
(一)能够体现出地方文化特色
高架桥作为一座城市的主要交通路线,桥下景观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地区的风貌与特点。因此,通过改善高架桥下的环境,以激发城市的生机,激发城市的活力来创造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景象,使之最大限度地绽放其魅力。另外,将更多的人带到此类区域来,因此,对高架桥下进行有效的使用,既提高了市区的生机,又能够宣传城市区域特征。
(二)能够提高生态效应
高架桥下的空间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区域,而高架桥下的绿化景观建设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在城市立交主干线交叉口、主要公路等部分,应在主干上适当地栽植五颜六色的观赏花草,运用艺术的方法来造景,并结合花期,以四季鲜花来点缀沿线和路口的景色,灵活地利用盆栽木本花草进行摆设造景,营造城市交通要道的景观氛围。并且高架桥下的环境是连接城市公共环境的一个关键环节,具有无可取代的功能,同时,大量的绿化工程还能够对城市道路起到了降尘降噪、改善城市生态效果的效果[1]。
三、高架桥下环境场所营造及景观再利用策略
(一)路段高架桥下空间景观营造模式
1.结合地区特色
地域性是不同于其他地方的一种标记,它具有独特的个性和独特的风韵。高架桥下段空间的景观特征建设,要求从该地区抽取当地的人文象征,并通过景观规划作为媒介,将地域文化的象征应用于桥下的空间设计中。总体上,鉴于高架桥的空间景观特点,这种表达方式让人一目了然,独特的人文气息让人感到轻松和难忘[2]。
2.加强植物造景
在景观设计中,应考虑到和立体交通功能相结合,为驾驶者提供充足的视野距离,可通过植物的序列栽植来产生方向诱导,确保车辆行驶的安全性。在高架桥主干道路上,立交桥下方的空间布局可以采用小节点花镜,例如:种植常绿树种金叶女贞、苏铁、常绿球类进行搭配,而最下面的绿地则是一些应季的鲜花和石子、树皮等。中央隔离区以八角金盘、海桐、红叶石楠等为主,以季节植物为点缀,代替了常见的混凝土隔板,以多种植物为特色,营造出一片充满生机的城市走廊。
在生态学上,主要采用了垂直绿化、海绵城市的理念,并与高架桥梁的特点相融合。垂直绿化就是用攀缘植物在桥梁和横梁上攀附,在某些关键的地方还可以采用盆栽和堆砌的方式来形成形态或图形;在城市高架桥下空间建设中,采用了海绵城市的理念,其具体表现为雨水的采集与使用,比如增设蓄排水池和初期的雨水处理装置,以及加大对雨水的利用,使得高架下方的空间能够形成一个回收和再生的循环系统。
3.加强立体绿化的设计
近几年,在北京,上海,广州,以及其他一些大的城市都在进行着立体绿化的建设。高速桥下部空间,选用适宜本地生长的花草树木,以利于表现区域特征,并利用多种色彩搭配及地形形态,形成具有区域特征的平面型景观,既可推广区域文化,又可作为桥下的一道特色,带来一种视觉上的舒适感。在绿化设计中应充分注意行人的视觉问题,本着人性化的设计理念,结合绿化的设计手法,尽量避免在道路拐角处种植乔木
4.增加视觉色彩
目前大多数的桥梁都是以混凝土表面为主,灰色的路面加上阴沉的桥下空间,不但没有引起游客的注意,反而让桥下的环境变得索然无味。因此可以对桥梁立柱进行彩色涂装,特别是对下部桥墩进行装饰,从而使高架桥景色充满升生机,颜色的选择应以轻盈、活泼、生动、富有人文意蕴的图形和绘画形式,把它从一个灰暗的地方变成一个生动活泼的城市景观[3]。
5.加强对艺术人文的植入
采用安装艺术装置和城市家具,为桥下空间增添了艺术性的色彩,提升了整个城市的环境情况。装置艺术作为点睛之笔,它具有浓厚的精神文化内涵和人文意蕴,容易被人们所接纳和喜欢。城市家具既有助于塑造城市的精神与文化意象,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市民的实际生活问题,既能满足市民的实际需要。
考虑到高架桥下的独特的空间特性,需要增加的艺术性要素要简洁、协调、符合周边的建筑风格和高架桥下空间特点。设计中的艺术性要素应该是以安全性为先决条件,考虑车行与人行的视线特性,在通行速度较低处设置,也可与桥墩、桥柱相结合。
6.加强照明亮化
特色照明主要是桥身亮化和风景灯光。桥身亮化应该以梁、墩腹部为中心,突出建筑的美感,以色彩,光和影的改变来塑造大桥的夜晚景观;或者用植物、小品等来装饰风景要素;还可以把灯具进行园林化,把它融入到城市的人文和艺术中,让自己变成一个园林的要素。
7.加强对复合功能建设
可以针对高架桥的特性,在桥梁空间嵌入其它的功能,以增加桥的使用效率。例如,高窄的高架桥可进行停车位设置,可根据空间比例,布置停车位的方向和位置,既可以解决部分市民停车难,车位紧的问题,又可以缓解整个交通停车压力,也必定受到市民的欢迎[4]。
(二)立交高架桥下空间景观营造模式
立交桥下空间由外部扩展的开阔区域构成,是一种更加公共性的面状空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立交高架桥下空间的开发与使用已由单纯的绿色植物移植走向街头公园,其功能变得更加复合。立交高架桥下空间的改建,可以借鉴休闲娱乐区高架桥下的空间,通过增加视觉色彩,艺术人文植入,增加生态措施,特色照明和增加复合作用等多种形式来进行,但在整体的空间建设上,要注意如下:
1.对桥梁自身进行美化
立交桥作为一种典型的交通要道或门户位置,它自身也是一种象征着整个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立交桥本身的绿化是最直接的方法,它能给人带来最直观的审美体验,也能扭转人们对立交桥的传统观念。
2.加强对城市文脉的延续
由于“文脉”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提炼出一种典型的地域文化象征,运用到桥梁下的景观中去,使之与周边的自然融为一体,从而构成一个有特色的城市空间,传承着城市的文脉,发扬城市的精神。
3.加强功能人性化设计
在高架桥下景观营造中,要突出人文精神,要注意居民的参与。在设计上要从用户的需要,以人为中心,针对本地环境进行相应的调整,既要突出地方的特点,又要兼顾功能性和审美的需要。高架桥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要从功能与美学两个方面入手,对周围的住户进行分析,以达到种植空间的目的,提升其使用效率,为市民提供方便、快捷、舒适的生活娱乐场所。
4.加强空间开敞化
立交桥对交通性功能需求使其桥下的大部分空间都处于封闭式状态,而随着城市的发展,桥下的密闭空间逐渐形成了一种灰色地带,这种灰色地带很可能引发新的风险。因此可以在保证道路畅通的情况下,增设步行通道,扩大高架桥下的空间,让原本被堵塞的桥下空间恢复到人们的视野中,同时通过桥梁的结构美化,将原本密闭的天桥变成了一个宽敞的、舒服的地方。在此期间,要特别留心留出视野,避免由于视觉障碍造成的人身伤害[5]。
四、结束语
随着城市公共空间的日益紧张,高架桥下空间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从居民的自发使用和政府的某些改革举措可以看出,社区的空间价值正在逐步受到人们的关注,期望能够在高架桥下的空间场所的营造,提升城市的活力。依据周围土地的功能,合理引入桥下功能,多功能利用的一体化方式,创建人性化、满足使用者需求的桥下高架桥,并根据高架桥的特点,因地制宜地采用多种技术形式,以满足不同地区的高架桥的特点,为其他地区的类似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经验指导。
参考文献:
[1]刘承灏,韩沛.高架桥下停车空间使用评价与优化策略研究——以青岛市胶宁高架桥沧口路段为例[J].重庆建筑,2021,20(02):17-20.
[2]刘丹丹,顼书平.从“失落空间”到“乐活空间”——高架桥下的社区公园设计营造[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9,2(08):68-70.
[3]陆雨.成都高架桥下空间利用方式分析与阐述[J].艺术科技,2016,29(12):297.
[4]李文博.城市高架桥下环境场所探讨[J].现代园艺,2014(24):119.
[5]顾德海.城市高架桥下绿化设计简析[J].工程与建设,2013,27(06):762-7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