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共奋进,同心逐梦谱新篇——县域高中家校协同育人现状及对策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24
/ 2

凝心聚力共奋进,同心逐梦谱新篇——县域高中家校协同育人现状及对策分析

李晟桢

崇化高级中学 

摘要:学校、家庭、社会是三位一体教育体系构建的核心要素,它们各司其职,又相互关联,共同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工作如果没有家长的关注与支持,就很难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高中生大部分时间都寄宿在学校,正处在心理上脱离父母的心理断乳期,他们的身心发展仍然离不开家庭教育的支持。笔者就自己先后任职的两所高中展开了调研,发现一些家校合作方面共性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做法,以期探索高中阶段家校共育新的模式。

关键词:高中;协同育人;调研报告

一、调研的背景:

我县的高中基本都是寄宿制学校,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校园里度过。家长在上学期间难以掌握学生在校园的情况;周末,教师也难以准确摸清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

现代家庭普遍重视教育,但不可否认,家长的教育观念没有完全跟上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因为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相比初中小学,高中生的家庭教育缺位得更加严重,家校共育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同时,当代高中生承受着巨大的升学压力,他们怀揣着“只要考上重点大学就成功了”的信念,夙兴夜寐,殚精竭虑,日复一日过着苦行僧一般完全违背生理规律的生活,日子枯燥且单调,缺乏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少有社会实践的经历,导致很多高中生尤其资优生,存在着生活自理能力差、学校适应不良、情绪易失控、人际交往困难、亲子关系紧张、自我价值迷失等各种各样的问题。

二、调研的结果:

通过调研,笔者发现当下县域高中家校共育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囿于低下的经济文化水平,家庭教育存在责任缺位

我县地处山区,经济水平相对落后,青壮年就业不充分,很多家长只能去外地谋生,导致很多学生成了留守儿童,即使放假回到家里,也只有自己孤身一人,无以为家,何来家庭教育?即使有爷爷奶奶,因为文化水平的限制,不会使用现代化的通讯设备,缺乏教育经验,给到孩子最多只是生活上的照顾,难以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少有深度的陪伴,更难以顾及孩子的学业……

2.家校合作方式、内容单一

近年来,各个学校勇于探索,家校合作已然初见成效,却也存在着教育水平较低、资源短缺等问题。

加之疫情此起彼伏,给家校沟通带来了诸多不便,家校之间更多是通过打电话或是互联网,尤其是微信群、QQ群来沟通,且多是以打卡接龙、通知提醒、布置作业、成绩发送等方式。即使是开家长会,也是线上家长会,家长缺乏跟各科老师和孩子的校园近距离接触的机会。

3.错误的思想观念导致家庭教育缺位

一是部分家长过于溺爱孩子。校有校纪,班有班规。笔者在担任班主任期间,发现有的家长因为孩子不愿意参加军训,竟能帮孩子开来腿部骨折的证明;有的家长担心孩子在学校吃得不好,频繁来学校给孩子送餐;有的家长对孩子失范的言行极度宽容,不仅不愿意批评,听之任之,更有甚者为孩子找各种借口开脱……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越来越自由散漫、害怕吃苦、目无尊长、目无法纪,给学校教育带来很大不便。

二是部分家长对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不够关心。有些家长,因为长期疏于对孩子的管理导致孩子在校表现不佳,怕见老师。而恰恰是这类家长是老师急于联系,急于要求配合的。调研显示,高中生的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比母亲角色的缺位更为严重。尤其是一些离婚再婚家庭,孩子的内心敏感脆弱,而父亲对孩子的态度依旧简单粗暴,疏于陪伴,缺乏爱心和耐心,导致孩子根本不愿意跟大人沟通。

三是部分家长认为教育学生是学校的事,是老师的事。有的家长忙于自己的事业和生活,面对老师的沟通电话或者家访意愿显得不耐烦,认为教育学生是学校的事,“孩子只听老师的话”,读书是孩子自己的事,要靠孩子自觉而非家长的督促,孩子大了自然会懂事。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过于“佛系”,学校教育就会陷于被动。

四是部分家长一心只想孩子学习好,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劳动教育和道德教育。他们只关注学生在校的学习成绩,导致一些学业表现出众的学生“只会考试,不会做事,不会做人”;过高的期望值又使得一些学业表现一般的孩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毫无价值,这与现代高中教育要培养“完整的人”和“有用的人”的初衷是相悖的。

五是学校也过于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过度强调教师的主体功能,忽略了家校协同育人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迫于高考的压力,学校不得不将更多的时间用来关注学生的学习,教师的精力大都用来进行知识传授和监督学习,这也导致家庭协同育人受到很大限制。

三、讨论和建议

上述家校共育现状的出现不是偶然,更非我县这两所高中所独有,这与社会发展带来的一系列变化有关;和地域文化有关;和“读书是改变命运最佳途径”的观念有关;和疫情之下经济衰退,人们对编制对学历的盲目崇拜有关;和高中生家庭条件和家长的文化素质有关。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与社会全面发展相统一的发展,是与自由发展相统一的发展,是一个具体实践的过程。它包括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和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

和谐的教育需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和谐发展。基于此,高中生的家校共育需要构建新的模式:

  1. 全社会都要倡导为国育人、为社会教子的教育观。

社会是人与人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中的人。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竞争的

加剧,个人的未来与国家和社会的未来会更加紧密相连。人们从社会中获益,同时也应该为社会创造效益。社会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并非只有学霸才能为国家做贡献,也不是只有高学历的人才能有高收入。高中生即将成为社会的新鲜血液,县域高中和家庭应该把格局打开,转变观念,相信“天生此材必有用”,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求职意愿,引导学生更多关注自身优势和社会需求,关心国家发展,支持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允许学生试错,多一点耐心,少一点焦虑。

  1. 学校牵头班主任,多管齐下,制定完善且适用的家校共育规划

每所学校都需要成立家长委员会。在新冠疫情精准防控的基础上,把校门打开,定期组织家长委员会成员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同时,学校发挥主导作用,通过不断完善学校决策机制和评价机制,建立学校与家长委员“联席会议制度”等措施,形成规范透明的工作流程,给家委会更清晰的参与决策与监督的空间,由上到下地落实家委会在教育实践中的角色定位。

定期召开家长会。班主任应通过召开家长会,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让家长全面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也可利用家长会的机会,让有成功经验的家长分享自己的育儿心得,供其他家长参考。班主任还应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告知家长共同培育学生的具体措施,督促家长配合学校工作,共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校应创新培训形式,通过问卷调查,搜集家长急需解决的困惑,定期邀请专家,为家长和教师开展不同层次的培训。专家引领,能针对性地向家长传播家庭教育的艺术,帮助家长正确处理好跟孩子沟通的方式方法,带领家长学习家校共育新模式的内容、作用和有效措施,以便家长清楚如何操作、老师明白如何实施。

学校应让家长轮流参与到学校的集体活动中来,如学校的美食节、体育节、艺术节、教学节等。学校可设置“教学开放日”、“食堂后厨开放日”、“一日校长助理”等活动,支持家长去了解学校、理解学校、参与管理。通过活动的开展、家长的参与,学校不仅能使自身的管理日臻完善,还给家长们提供了互相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为孩子和家长提供了亲子互动的平台。

  1. 人人参与,多点用力,实现全方位教育

家校共育新模式的实现,需要教师和家长全部都参与进来,建立良好的活动

阵营,完成多方位的沟通,达到育人的目的。

班主可以利用班级微信群,邀请任课教师一起,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的情况,便于家长及时掌握学生的在校的情况,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同时,学校可以将有关家庭教育、学生安全教育等方面的文章和专家讲座推送给家长,与家长共同努力,实现合作教育。

任课教师如果发现学生言行异常,也应该及时反馈给班主任,由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一起联系相应家长,了解学生的过往和家庭情况,沟通教育的方法,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寒暑假期间,学校应组织工作组对学生进行家访。家访活动,能让教师了解学生真实的家庭情况、学习环境、作业情况,鼓励学生亲近大自然,走近社会,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促进学生全方位的进步。同时,教师还可利用家访机会,向家长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长认识,改善亲子关系。

四、小结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家校共育是家长和老师共同的心愿,是培养合格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更是一项涉及校内外教育资源整合的改革探索。

一切合作的实现都必须发自真诚,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合作更要落到实处、争取共赢,切忌“做做样子”、“雷声大雨点小”。在家庭和学校双方真诚、主动意愿的基础上,科学设计、互相尊重、及时沟通、畅通渠道,同时注意可操作性和可行性,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转变,才能真正达成家校合作的目标和实效。

参考文献:

【1】胡飒.论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2】江诚,宋琳.当前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黄山学院学报,2011,(02).

【3】王涛.对寄宿制高中家校合作共育的探索思考[J].山东教育,2020(Z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