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市实验幼儿园 河南省周口市 466000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珍贵的文化财富需要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得到保护,继而传承并发扬光大。然而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对其漠视。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走进幼儿园,充分运用其启蒙教育功能,让幼儿从小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所认识,能够在成长过程中产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文化自觉,肩负起发扬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责任。本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幼儿园的重要意义进行阐述,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在幼儿园中的实践路径进行分析,希望可以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幼儿园;文化传承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幼儿园的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对其保护和传承的途径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校园。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以及教育领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很多校园内都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活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尤其是幼儿园,可以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提供巨大支持。首先,幼儿园是幼儿的启蒙园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像种子一样栽种到幼儿的心里,使幼儿从小对我国的优秀文化有认知。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方面众多,与幼儿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其中的美术、音乐、舞蹈、礼仪、节庆、体育等都能够通过幼儿易接受的形式来激发幼儿的兴趣,提高幼儿艺术审美能力,让幼儿不再被信息化时代的电子产品所吸引。因此,幼儿园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提供适宜的条件,也为幼儿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有利环境。其次,幼儿是我国未来的希望,将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上能够做出贡献,这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的重要群体,也能够避免文化断层。因此,在具体实施中,幼儿园教师需要对我国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各样有效方式传输给幼儿,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挖掘幼儿的创新及创造的无限潜能和动力。最后,幼儿园可以通过大量、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来培养和提高幼儿的民族文化自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幼儿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在思维方式、价值观、文化意识等方面都会有显著的改变,在想象力、艺术、创造力上也能够不断提升,使幼儿具有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在幼儿园中的实践路径
(一)为幼儿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据了解,很多幼儿园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时,通常会采用一到两个特定的项目进行实践和拓展创新,对文化氛围和文化建设却没有足够多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植根于历史文化和地方自然生态,因此,在实际进行活动时不能只实现单项技艺的教授和学习,而是要在幼儿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有所认知。因此,幼儿园需要从多方面深入传承活动,能够基于地方文化、历史文化等为幼儿营造良好的氛围,为幼儿的学习和实践提供重要基础。首先,要从幼儿园的整体视觉形象入手,幼儿园要有地方代表性,比如幼儿可以通过一些文化样式、文化符号等建立起对自己家乡文化的直观认知。所以幼儿园要在视觉形象设计中要引入地方文化符号,凸显幼儿园的特色。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五花八门,涉及生活各方各面,在进行实践时教师不仅要选择一些具体的技艺和表演类的项目,比如舞狮、抛绣球,而且要引入一些民俗或节庆,比如秧歌、刺绣,让幼儿在各样活动的参与过程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浓厚兴趣,同时也能够培养有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情趣。最后,幼儿园教室的空间设计和环境安排也需要加以规范,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对接,同时起到美化的作用。在设计和安排时可以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提炼所需元素,使教室更加富有吸引力,让幼儿不论在物质环境上还是精神层面上都能够得到熏陶,为日后传承工作做好基础,也能够凸显幼儿园的特色。
(二)提升幼儿园教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
在幼儿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为的是要培养幼儿对家乡、民族以及国家的认知和认同,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在学习和实践上更加专注。但是实际上,很多幼儿园的教师在实践上流于形式,单单注重技艺的传授,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有所不足,缺少对幼儿文化认知和文化认同的重视,长期如此,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若要实现幼儿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目标,就需要从教师着手,通过培训让教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强烈的认知和认同,明确自身的责任,在所有幼儿园传承活动中能够积极主动参与,提高自身各方面能力,才能够在实践中运用适宜的方式来调动幼儿的兴趣,逐渐培养幼儿的文化认知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幼儿的年龄、智力、体能等也存在差异,教师要有能力选择合适的项目,并且能够与现有的教学内容有效融合。在实践过后,教师还需进一步提出问题与幼儿进一步探讨,在特定的项目上进行创新和拓展,开阔幼儿的眼界,强化幼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
(三)合理设计幼儿课程内容
在对幼儿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上要注重幼儿课程的设计和内容安排,不能仅在当前的课程内容上进行添加,而是要经过重重筛选和合理设计,才能够进行实践。既要与当前教学内容相适应,也要能将其有效融合在一起。因此,在设计幼儿园的教学课程时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相融合,比如幼儿都喜欢唱歌、听故事、做游戏,教师可以在课程中加入一些民间故事、民谣、民俗活动、传统舞蹈等,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还能够摆脱单一的教学形式。不仅如此,一系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最好能够体现当地的地方特色,让幼儿有熟悉感,可以自然而然地接受。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具有很强的地方性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教师在实践中要结合幼儿实际情况选择地方技艺,有一些技艺具有一定难度,所以教师需要合理选择,才能够达到幼儿传习效果,让幼儿有强烈的民族情感和家乡认同感。所以说,如何选择和设计课程内容有很大的学问,要有基础的课程内容,还要有特色课程建设和活动项目,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能将编排课程内容当做主要目的,这样反而会增加幼儿的心理负担和教师教学负担,教师需要在自身幼儿园的真实条件和环境下制定合理、丰富的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各个活动项目的作用。
总结
综上所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幼儿园作为幼儿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地,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幼儿园教师要承担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责任。在实际实践中幼儿园要凸显自身的地方特色,安排合理的实践内容,并选择幼儿易接受的方式为幼儿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幼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解,为今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打下牢固的基础,充分发挥幼儿园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兰志娟.在幼儿园中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19(19):3.
[2]孙艳娥.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幼儿园教育的实践思考[J].基础教育论坛,2022(20):2.
[3]何宁秋.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幼儿园教育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