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妇幼保健院
【摘要】目的:分析在儿童多导睡眠监测的护理中应用综合护理模式的有效性。方法:使用电脑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本院收治的59例需行多导睡眠监测的睡眠障碍患儿分成两组(2020年1月-2022年10月),其中参照组29例患儿实施基础护理,研究组30例患儿开展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患儿护理后的家属护理满意度、监测成功率高于参照组患儿(P<0.05),且研究组干预后的患儿监测过程中负面情绪评分、睡眠质量评分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在对睡眠障碍患儿实施多导睡眠监测的过程中给予综合护理模式的有效性较为显著,能改善患儿的睡眠质量,提高监测的有效性,总结出睡眠障碍发生的原因,增进护患沟通,提高家长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关键词】儿童多导睡眠监测;综合护理模式;护理效果;家属满意度
儿童睡眠障碍主要是指发生在2-12岁之间儿童群体中的睡眠异常表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身体某系统的功能失调、疾病因素、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等导致的[1],患儿会出现程度不一的入睡困难、睡眠不安稳、夜惊、梦游或夜间遗尿等等症状,不仅影响患儿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学习,还会对患儿正常的生长发育产生严重威胁。临床中寻找睡眠障碍的原则给予对症治疗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临床中一般对患儿实施儿童多导睡眠监测的处理,在这一过程中应给予相应的护理服务,提高患儿的依从性和配合度[2]。以往的护理中一般对患儿实施基础护理措施,虽然能达到一定的护理效果,但对于改善患儿心理压力和提高监测成功率方面的价值并不十分显著。因此,护理中提倡为患儿开展综合护理模式的干预,为了分析在儿童多导睡眠监测的干预中给予综合护理措施的有效性,本院针对收治的睡眠障碍患儿59例展开了对比护理的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本院2020年1月-2022年10月期间收治的需行多导睡眠监测的59例睡眠障碍患儿实施电脑随机分组法分成两组,其中参照组29例患儿中男17例,女12例,年龄2-11岁,均值为(5.02±1.46)岁,病程时间3个月-22个月,平均病程(11.52±2.63)个月;研究组30例患儿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3-12岁,均值为(5.05±1.42)岁,病程时间2个月-21个月,平均病程(11.50±2.61)个月。
对两组睡眠障碍患儿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组间差异小且可比性高。
1.2方法
为参照组患儿实施基础护理,主要是在临床中对患儿实施对症护理、环境护理、病情监测等护理措施。
对研究组患儿开展综合护理,具体如下:(1)监测前的综合护理:在为患儿实施监测之前,护士应耐心热情的接待患儿,通过玩具和零食奖励、动画片诱导、讲故事、玩游戏等手段增进护患沟通,让患儿对护士产生信赖和依赖,提高患儿的配合度及依从性。此外,护士影响患儿家属实施多途径的多导睡眠监测健康教育工作,提高患儿家属的认知程度。并通过亲切、吻合的语言告知患儿睡眠监测过程中不会存在疼痛,表示自己会陪同在旁边,减轻和缓解患儿监测前的负面情绪。(2)监测过程中的综合护理:在实施睡眠监测的过程中,护士应陪同患儿排空膀胱后指导患儿躺在床上,监测过程中密切监测患儿情绪上的变化,一旦发现患儿出现抵触和反抗的行为,应通过语言疏导、肢体抚触和安慰等等方式进行缓解。对于配合度较低且年林较小的患儿可以允许家属陪同在侧。护士在这一过程中应观察和记录患儿的肌电图、眼动图及脑电图等的参数和结果,以此得出最准确的监测结果。(3)监测后的综合护理:监测结束后在患儿睡醒之后将仪器关闭,轻柔的去除胶布和电极的过程中应主动的夸奖患儿,主动询问患儿是否存在不适反应,并对患儿出现的一系列反应和症状实施第一时间的对症处理。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睡眠障碍患儿护理后的负面情绪评分、睡眠质量评分、家属护理满意度、监测成功率等指标的差异。(1)负面情绪评分:采用SAS焦虑自评量表评估患儿监测前、监测中的负面情绪,分数越低负面情绪越低;(2)睡眠质量评分: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总分范围为0-2l,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3]。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的处理,当P小于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睡眠障碍患儿护理后的负面情绪评分、睡眠质量评分
研究组睡眠障碍患儿护理干预后的负面情绪评分、睡眠质量评分均低于参照组患儿(P<0.05);见表1:
表1:两组睡眠障碍患儿接受不同护理后的睡眠质量评分及负面情绪评分(分)
组别 | 例数(n) | 睡眠质量评分 | 负面情绪评分 监测前 监测后 | |
参照组 | 29 | 14.20±1.63 | 45.56±3.65 | 53.35±3.38 |
研究组 | 30 | 11.37±1.50 | 42.17±3.69 | 49.10±3.30 |
t值 | - | 6.943 | 3.547 | 4.887 |
P值 | - | <0.001 | 0.001 | <0.001 |
2.2 参照组与研究组患儿干预后对比的家属护理满意度、监测成功率
研究组患儿干预后对比的监测成功率和家属护理满意度相对于参照组患儿明显更高(P<0.05);见表2:
表2:两组睡眠障碍患儿的监测成功率、家属护理满意度对比(n/%)
组别 | 例数(n) | 家属护理满意度 | 监测成功率 |
参照组 | 29 | 22(75.86) | 20(68.97) |
研究组 | 30 | 29(96.67) | 28(93.33) |
X2值 | - | 5.445 | 5.773 |
P值 | - | 0.020 | 0.016 |
3讨论
研究显示,多导睡眠监测属于临床中较为多见的一种创新睡眠监测技术,能很好的监测出患儿睡眠过程中的惊醒次数、睡眠时间、入睡时间、睡眠状态等等,帮助临床中明确睡眠障碍发生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和患儿预后的判断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但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患儿年龄较小,监测中极易产生严重的负面情绪和反抗行为,不利于监测成功率的提高[4]。因此,在这一过程中给予有效的护理措施显得十分重要,综合护理措施主要是指在多导睡眠监测的过程中结合患儿的实际情况、护理需求、身心状态等开展的一系列以患儿为中心的全面护理措施,包括监测前、监测中和监测后的护理措施,最大程度上缓解患儿监测前和监测中的心理状态,提高患儿的配合度,改善患儿的睡眠质量水平。且通过综合护理干预还能提高监测的成功率,增进护理人员和患儿家属之间的沟通,改善患儿家长对于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5]。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模式用在儿童多导睡眠监测中的应用价值和护理效果十分显著,建议在日后的睡眠监测护理中推广实施。
【参考文献】
[1]董菲菲,李爱求,张丹,李田田,姜允丽,彭红英,徐晓婉.儿童多导睡眠监测中个性化健康教育应用效果评价[J].当代护士(下旬刊),2021,28(04):4-7.
[2]李娟.全程护理模式在儿童多导睡眠监测中的效果研究[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20,7(07):1226-1228.
[3]吴智霞.多导睡眠监测失败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21):96-97.
[4]张祎静,丁姗姗.学龄前肥胖儿童多导睡眠监测中应用童趣化干预的护理效果探析[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20,7(03):430-431.
[5]文玉敏,李江丽,赵华殿,黄彩芬.童趣化护理干预在学龄前肥胖儿童多导睡眠监测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8,15(14):137-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