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孔钻颅外引流术在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5
/ 3

单孔钻颅外引流术在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陈东

松桃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  贵州   松桃   554100

【摘要】目的:分析单孔钻颅外引流术对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实际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8月-12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0例硬膜下血肿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n=15)和研究组(n=15),其中对照组患采用双孔钻颅引流术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则接受局麻下单孔钻颅外引流术,手术完成后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hs-CRP,超敏C反应蛋白)、血肿清除效果以及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评分(css,中国卒中量表),同时统计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复发率。结果:研究组各项手术相关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肿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损害程度较较治疗前明显减轻且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期间共出现1例肺部感染,经针对治疗后康复,并发症发生率为6.67%(1/15),未出现复发病例,对照组则分别出现1例肺部感染、1例硬膜下积液、1例颅内积气以及1例继发性血肿,并发症发生率为26.67(4/15),复发1例,研究组在并发症发生率上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在复发率比较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单孔钻颅外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其操作简单,对患者的创伤小,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值得临床优先应用。

【关键词】单孔钻颅外引流术;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效果

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aematoma,CSDH)是神经外科中的常见疾病,发病率随患者年龄增长而增加,好发于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且具有极高的发病率。目前,学界对该疾病的病理尚不清楚,多数情况下患者由于遭受到颅外损伤或其他因素导致硬脑膜或蛛网膜间发生血肿,致使颅内压急剧增高,并在早期出现头晕、恶性、呕吐等轻微症状,如不及时接受治疗,还会引发严重的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以及精神障碍等临床表现,对患者的生活产生严重影响。目前对于CSDH的治疗临床主要采用手术进行治疗,近年来,钻孔引流在临床上的应用逐渐广泛,相比于传统的开颅手术,钻孔引流术对患者的创伤明显减少,在提高血肿清除率的同时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辅以阿托伐他汀类药物,能有效降低CSDS愈后复发的风险。而目前钻孔引流术又通过钻孔数量发展出了多种引流术式,本文主要分析单孔钻颅引流术在硬膜下血肿患者治疗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神经外科2022年8月-12月收治的30例硬膜下血肿患者为研究对象, 采用双色球分组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5例。其中对照组男女比例为12:3,年龄45-82岁,平均年龄(65.42±2.78)岁,经CT或MRI检查均可见不同大小的低密度血肿影,其中单侧病灶13例,双侧病灶2例,血肿量30-71ml,平均(52.33±4.85)ml,病程(21.45±7.33)d;研究组男女比例为11:4,年龄42-85岁,平均年龄(66.72±2.82)岁,单侧病灶13例,双侧病灶2例,血肿量32-73ml,平均(53.82±4.76)ml,病程(22.72±8.45)d。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影响研究结果因素(P>0.05)。本次研究经院内伦理委员会讨论通过,家属及患者知情并于知情通知书签字。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经影像学检查(CT/MRI)确诊为CSDH者;(2)首次接受局麻下钻孔引流术治疗者;(3)无既往发病历史者。

   排除标准:(1)合并有其他严重肝肾功能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碍者;(2)患继发性肿瘤或相关血液疾病者;(3)临床资料不全者。

1.3方法

   药物治疗:所有患者除接受手术治疗外,均采用阿托伐他汀口服治疗,药物选择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立普妥(阿托伐他汀钙片,规格:10mg,国药准字H20051407),在手术完成后当天服用,每日剂量20mg,持续用药2个月。

  手术治疗:患者入院后立刻做好各项围手术期准确,通过影像学结果确定最佳穿刺位置,排除存在手术禁忌证患者以及已钙化患者。常规局部麻醉后指导患者取侧卧体位,于头皮预定部位作3-5cm切口,于骨膜剥离子区域将骨膜剥离后使用颅钻钻孔,常规电凝止血后在硬脑膜上作+字切口,将血肿外膜的暗红色血性液体缓慢放出并置入引流管,后使用0.9%氯化钠溶液反复冲洗血肿腔,确保无小型凝血快以及局部絮状物残留,在冲洗液清亮后逐层闭合切口后完成引流操作。双孔钻颅引流术第一孔与上述流程相同,待第一孔血肿腔液体溢出后暂用无菌棉布封堵血肿腔破口,第二孔位置选择在额部发际线位置,同样切口硬膜与血肿包膜,置入引流管,使得冲洗液能够反复在孔之间反复流动,冲洗期间时刻注意调节角度。待冲洗液清亮后于额部最高位放置与第一孔角度的相同的引流管,随后依次关闭两处切口,而后抬高引流管注水排出气体。手术完成后对所有患者使用生理盐水加速脑膨胀,CT复查后如血肿清除较好则可拔除引流管,如影像学结果显示仍有血肿残留,则可使用3-5万U尿激酶冲洗血肿腔。

1.4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hs-CRP,超敏C反应蛋白、CSS评分)。CSS(卒中量表)共从意识、水平凝视、面瘫、言语、上肢肌力、手肌力、下肢肌力、步行能力8个项目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损害情况,共计45分,其中0-15分表明患处神经功能处于轻型损害,16-30分表明处中型,31分及以上表明为重型。

(2)统计两组患者血肿清除效果以及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评分。血肿清除效率通过对比术前与术后1周的影像学资料,如血肿清除率高于90%,则定义为显效,血肿清除率为50%-89%,定义为有效,未满足上述条件者定义为无效。

(3)统计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并发症(肺部感染、硬膜下积液、消化道出血、继发性血肿)发生率以及复发率。

1.5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运用SPSS20.0软件进行处理,组间计数资料对比行2检验,计量资料()表示,组间计量资料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研究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hs-CRP明显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

hs-CRP(mg.L-1

对照组

15

65.33±9.62

13.16±2.15

研究组

15

41.99±5.64

10.38±2.06

t

8.106

3.615

p

<0.05

<0.05

2.2两组干预前后神经功能损害程度变化比较

  神经功能损害程度较较治疗前明显减轻且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神经功能损害程度变化比较(n/%)

组别

例数

轻型

中型

重型

手术前

手术后

手术前

手术后

手术前

手术后

对照组

15

4(26.67)

3(20.00)

5(33.33)

2(13.33)

6(40.00)

2(13.33)

研究组

15

3(20.00)

1(6.67)

7(46.67)

3(20.00)

5(33.33)

0(0.00)

2.3两组血肿清除率比较

   研究组血肿清除率为93.33%(14/1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12/15),见表3。

表3 两组血肿清除率比较(n/%)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清除率

对照组

15

6(40.00)

8(53.33)

1(6.67)

14(93.33)

研究组

15

3(20.00)

9(60.00)

3(20.00)

12(80.00)

2.4两组并发症发生率与复发率比较

研究组治疗期间共出现1例肺部感染,经针对治疗后康复,并发症发生率为6.67%(1/15),未出现复发病例,对照组则分别出现1例肺部感染、1例硬膜下积液、1例颅内积气以及1例继发性血肿,并发症发生率为26.67(4/15),复发1例,研究组在并发症发生率上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在复发率比较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CSDH在神经外科中十分常见,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复发率,好发于老年患者。有研究显示,患有缺血性心脏病的患者更容易发生慢性硬膜下血肿,其原因可能与此类患者长期服用抗凝药物有关。随着对CSDH研究的不断加深,多项研究表明CSDS属于炎症血管生成性疾病,起因多是由不同程度的外部创伤引起血管撕裂或动脉破裂。而硬膜下血肿的堆积亦会引起局部发生炎症反应进而使得血肿型膜内表面被成纤维细胞所覆盖。同时,患者还会有显著的颅内压增高现象,早患病早期,由于患者无明显症状,在老年患者群体间有较大误诊可能,但随着病情进展,患者的头痛程度会剧烈增加,且血肿一旦形成,还会导致周边新血管受到牵拉而造成破裂引起进一步出血。伴随着血肿的持续增大以及液化,患者会逐渐出现不同程度的头痛、意识障碍以及偏瘫,还会引起脑部功能障碍,出现失语症和昏迷。目前临床针对CSDH的传统治疗方式仍是以手术为主,近年来还会将用于降胆固醇血症的药物如阿托伐他汀来治疗CSDH,均取得一定成效。传统开颅手术虽能一定程度上解决短期症状,但复发率较高,还存在清除不彻底以及术后积液问题,且研究发现,CSDH患者普遍存在恶化加重倾向,在保守治疗基础上进行钻孔引流治疗对控制病情进展以及降低复发率展现出积极的临床意义。钻颅引流术相比于开颅手术,其对患者造成的创伤更小,且操作简便,术中通过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血肿腔,并进行持续引流也能有效防止血肿复发。目前钻颅引流术存在单孔以及双孔两种术式,本次研究对单孔、双孔钻颅引流术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发现相比于双孔,在血肿腔冲洗以及闭式引流的辅助下,单孔钻颅引流术足以完成硬膜下血肿的清除工作,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应用单孔引流术的研究组血肿清除率与应用双孔引流术的对照组效果相当,复发率更低,手术时长明显缩短。此外,用于反应患者手术创伤程度的血清hs-CRP炎症指标也明显小于对照组,究其原因便在于单孔引流对患者的创伤更小,而手术时间也明显更短。同时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表明单孔引流并不会增加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手术后仅发生1例肺部感染病例,而对照组则分别出现1例肺部感染、1例硬膜下积液、1例颅内积气以及1例继发性血肿,分析原因在于单孔引流术的手术时间较短,引流速率较慢,进而导致脑组织移位速率较慢,相比于双孔引流术,其对血肿的排除速率控制程度更高,因颅内压力波动而引发颅内积气的几率更小。但相关研究也表明,单孔钻颅引流术亦存在一定的局限和不足,如对粘稠度较高的血流清除效果不佳以及压迫病灶周围脑组织致使患者脑组组功能恢复受影响等,但整体而言,单孔钻颅引流术具有减少患者疼痛、缩短手术时间以及手术费用等优势,且并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对神经功能的损害程度更轻,在适用性上仍略高于双孔钻颅引流术。我们认为,尽管目前针对CSDH存在多种治疗方式,但多数治疗方式整体上并未完全达到患者的期望,需要针对不同患者的病情采用合适的手术方式和药物,找出一个相对完美的解决方案,以实现临床有效的永久治疗。

   综上所述,采用单孔钻颅外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其操作简单,对患者的创伤小,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值得临床优先应用。

参考文献

[1]闫瑜波.慢性硬膜下血肿双孔与单孔钻颅外引流术的治疗效果对比[J].中外医学研究,2022,20(13):123-126.

[2]赵勇杰. 阿托伐他汀联合颅骨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分析[D].延边大学,2021.

[3]薛航,张伟涛,刘顺顺,刘健鹏,杨洪发.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多次并发急性硬膜下血肿一例[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21,37(04):418-420.

[4]张小林,蒋峰,张文静.慢性硬膜下血肿引流术后颅内急性出血原因及手术治疗[J].浙江医学,2021,43(06):663-665.

[5]宗海亮,许洪升,何晓光,尚明.慢性硬膜下血肿钻颅术并发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1,13(07):150-153.

[6]孙季威,张鹏,郑红绪,张少军.钻孔引流术术中生理盐水冲洗联合术后阿托伐他汀口服对慢性硬膜下血肿短期疗效分析[J].包头医学院学报,2020,36(12):57-60.

[7]张俊虎.单孔钻颅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及预后观察[J].实用临床医学,2020,21(03):28-29+32.

[8]刘文浩.单孔钻颅冲洗并外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价值[J].中外医疗,2019,38(15):36-38.

[9]王天荣,黎志洲,黎华清.慢性硬膜下血肿单孔与双孔钻颅外引流术疗效比较[J].中国医药科学,2019,9(05):173-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