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老年病医院内二科 650000
云南省老年病医院内二科
云南省老年病医院内二科
摘要:目的:了解因典型症状复诊反流性食管炎(RE)患者消化内镜的临床特点。方法:对96例经诊断为 RE的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每一病例都进行了2次消化内镜检查间隔时间3年以上;对发病部位、病情严重程度和 GEFV分级进行对比。结果:本组96名病人在前、后两次消化内镜检查有 RE的公共有75例,平均间隔年为4.80±1.38年;前后两次消化内镜检查下发病部位,差异均不显著;前后两次术后2次消化内镜下病变严重程度分级、 GEFV分级和病情严重程度分级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RE病人的食管粘膜损害多见于右前臂,且常在同一位置复发;在初次确诊和复发时,病情的严重性和胃食管瓣膜的分类是相同的。
关键词:反流性食管炎;消化内镜;胃食管阀瓣;病变部位;病情严重程度
引言
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种表现为反酸、烧心、反食、吞咽困难、胸痛、上腹不适、恶心、吞咽困难等食管外表现,如哮喘、慢性咳嗽、气管炎、咽炎、夜间阵发性呛咳、吸入性肺炎等。近年来,由于内镜技术的广泛应用, RE的检出率呈显著上升,并且随着年纪的增长而增高。严重的反流性食管炎会引起食管溃疡、食管狭窄上消化系统大出血,甚至发生癌症。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某医院内科在2019年9月-2021年9月收治了首次确诊456名 RE病人,其中96名经消化内窥镜检查间隔为3年,全部病例以反酸、烧心等典型表现为主,排除恶性肿瘤、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幽门梗阻、其他临床数据不完整的病例。研究设计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的规定,病人和家庭成员在此基础上签字。96名患者中男性56名,女性40名,60~80岁左右多为老年病人(4.87-6.44);前后2次胃镜检查结果均为RE的是75例,平均间隔为4.80±1.38年。
1.2消化内镜检查
在检测之前,应确保空腹8小时或更长时间,应用PENTAX EG-2990i电子消化内镜。常规体位为左侧卧位,两肩连线,与床平行,头部颈部和身体处于一条直线上,并注意固定脖子。术中,患者的躯干纵轴线与消化镜软镜区平行,以确保内镜前屈与口咽屈曲一致;其中,0、3、6、9四个方向是食管的前壁,食管壁与胃小曲平行,后壁是食管的右侧。两位资深的中高级消化内镜医生,分别阅读消化内镜影像,并与之达成共识。
1.3评估标准
根据 Los Angeles标准,将病情的严重性划分为 A~ D。A:食管粘膜损伤大于1个,最大直径小于5 mm,仅限于相同的粘膜皱褶;B级:未融合的病变,破坏程度大于5 mm;C级的病灶为融合环壁,病灶面积小于75%;D级的病灶为融合,环壁损伤面积达75%以上。胃食管阀瓣分类按GEFV - Hill标准进行,一般胃镜检查时,应将胃镜翻过来,注入足够的气体,以扩大胃腔后,观察胃食管交界部位的病变状况。I级:内窥镜下,有明显的皱褶凸出边缘,并在小弯曲处严密包裹;II级:局部组织褶皱隆起的边缘没有 I级那么明显,但偶尔伴随着呼吸动作的放松;III:组织皱褶不明显,不能完全包裹内窥镜;Ⅲ类:无组织的褶皱,打开的胃食管区,常伴有食道裂孔疝;在这些指标中,Ⅲ~Ⅳ是不正常的。
2结果
2.1前后2次消化内镜检查发病部位比较
前后2次消化内镜检查发病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75例RE患者前后2次消化内镜检查发病部位比较
时间 | 左前壁 | 左后壁 | 右前壁 | 右后壁 |
首次检查 | 23 | 21 | 69 | 45 |
再次检查 | 20 | 20 | 66 | 39 |
2.2前后2次消化内镜检查疾病严重程度分级和GEFV分级比较
前后2次消化内镜下 GEFV分级与 GEFV评分的比较,未发现有显著性差异;疾病的严重程度分为A-D分别是1-4分,第一次和再次消化内镜检查的平均得分为1.80±0.57,1.74±0.65;第一次与第二次消化内镜对病情的分级得分没有显著性差异。
表275例RE患者前后2次消化内镜检查疾病严重程度分级和GEFV分级比较
时间 | 例数 | 疾病严重程度分级 | GEFV分级 | ||||||
A级 | B级 | C级 | D级 | Ⅰ级 | Ⅱ级 | Ⅲ级 | Ⅳ级 | ||
首次检查 | 75 | 34 | 28 | 10 | 3 | 21 | 17 | 14 | 23 |
再次检查 | 75 | 38 | 24 | 10 | 3 | 17 | 15 | 15 | 28 |
3讨论
反流性食道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近年来在东亚尤其是我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由于食管下段括约肌的功能减退或消失,胃部或十二指肠的内容物会逆行进入食道,造成粘膜损害,导致发炎。过去的文献中已有关于好发部位及病变特点的报道,但对长期复发病人的追踪与消化内镜下的追踪研究则比较少见。
本研究共收集96名复发性 RE病人,经临床观察发现,胃粘膜损害多发生在食管右前壁上,而复发的病灶多发生在同一位置。而在连续3年或以上的长期追踪后,复发 RE的病情和 GEFV的等级与上一次相比都接近,并且在初次和第二次消化内镜下的病情分级得分上没有显著的差别。国外的研究表明,在 RE病人的胃肠道内窥镜表现中,70%以上的病人与初次确诊时的症状相似,80%~90%的 RE病人更容易发生同一部位的食管粘膜损害;另外一些报告指出, RE病人的病情恶化或改善与其病情的严重程度等级无关。随着随访时间的增加,不同程度的 RE病人的胃酸反流机制没有改变;在不同的位置,胃粘膜的损害通常会导致胃酸反流的改变。
因此,在内窥镜下,加强对病变的边缘部位的观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评价病情的发展。以往的研究证实, A、 B级 RE病人更容易发生食管胃粘膜损害, C级和 D级的 RE病人以食管背面粘膜损害最多,这种差别与姿势有关;A、 B级 RE以日间直立、坐姿为主, C、 D级 RE以夜间仰卧位为主。RE的不同病程表现的病理生理学机理仍有争论,有学者提出,轻度 RE的发病与食管下括约肌一过性松弛有密切的联系;而夜间酸逆流清除时间的延长是造成 RE严重程度的主要原因。一篇关于 RE病人的测压影像报告显示,下食管下括约肌的压力在左侧高于右边,这是因为食道下括约肌接受不均匀的膈肌压力而导致的。另外,还有一项研究发现,左食管下括约肌的压力高于其它部位,而右侧食管下括约肌的压力最小。
总之, RE病人的食管粘膜损害以右前壁最常见,且常发生于同一位置;在初次确诊和复发时,病情的严重性和胃食管瓣膜的分类是相同的。
参考文献:
[1]邹小平,莫红.探讨老年人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特点[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12(13):1862-1863.
[2]美丽克扎提·安扎尔.反流性食道炎与体重指数等危险因素相关性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4.
[3]杨英,郑斯杰,陆永高,王炳芳.老年人反流性食管炎268例内镜分级及临床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4,30(07):1029-1031.
[4]尹宏伟,周慧芬.达力通颗粒联合泮托拉唑治疗老年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临床效果[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32(04):929-931.DOI:10.13193/j.issn.1673-7717.2014.04.076.
[5]徐谷清.奥美拉唑联合伊托必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10):69-70.
[6]苟丽.重度反流性食管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13.
[7]祁小鸣,陈恕之,周步良,郭磊,方华梅.老年人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特点分析[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2,21(10):933-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