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研究的三种范式对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启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4
/ 4

人格研究的三种范式对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启示

张龙

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西安·710049

摘要:人格心理学以整体的个人为研究对象,以人性问题为核心关切,包含特质、动机、叙事三种研究范式。特质研究考察人格的静态结构;动机研究考察人格的动力机制;叙事研究考察人格的发展过程。健康人格则具有鲜明的整体性、协调性、创造性和情感性。分析人格研究的三种范式、健康人格的理论内涵,并探讨二者对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启示,有助于更好地教育引导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人格。

关键词:人格;范式;健康人格;启示

Enlightenment of three paradigms of personality research on shaping college students' healthy personality

Zhang Long

(School of Marxism, Xi '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 'an 710049, China)

Abstract: Personality psychology takes the whole inpidual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humanity as the core concern, including three research paradigms: trait, motivation and narrative. Trait research examines the static structure of personality; Motivation research examines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personality; Narrative studies examine the development of personality. Healthy personality has distinct integrity, coordination, creativity and emo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hree paradigms of personality research and th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of healthy personality, and probes into their inspirations on shaping college students' healthy personality, which is helpful to better educate and guide college students to cultivate healthy personality.

Key words: personality; The paradigm; Healthy personality; revelation

人格,是研究人与人之间差异的领域。健康人格理念源于20世纪中叶的病态人格和理性人格理论,其提出者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主张以人为本,强调人的责任。从广义上讲,健康人格是指个体身上具有各种完备良好的人格特征,表现为生理、心理、道德、审美和社会等各种内外要素的完美统一、平衡和协调,其主要特征包括整体性、协调性、创造性、情感性。在对人格的分析过程中,先后出现过三种不同的研究范式:特质、动机和叙事研究。

一、人格研究的三种范式

(一)人格特质研究

特质理论家的主要任务是回答人格“是”什么这一问题,且力图通过特质描述来预测人的行为。尽管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不同学者在特质的界定上各有侧重。但大多数人格心理学家都倾向于认同:作为描述人格基本结构的单元,特质所标识的是那些一致的、相互关联的行为模式和可辨别的、稳定的个体差异。研究者们发现,许多不同的倾向性特质被归为五个类别就足以描述个体。这五个因素是:开放性,尽责性,外向性,随和性和神经质。这就是著名的“大五”人格模型。特质理论具有可描述性、非情境性和可比较性三个重要优点,但不足以解释全部的人格现象。

(二)人格动机研究

人格动机是对个体长期起作用的、概括性的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且与一个人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密切相关,如成就动机、权力动机、亲和动机等。人格动机是比特质更深层的东西。如果特质研究回答的是人格“是”什么这一问题,那么动机研究回答的就是人格“做”什么的问题,是对人格更深层面的理解。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认知的观点逐步介入到动机的研究中,先后形成了期待价值理论、归因理论、自我效能论等有关动机的认知理论。与特质取向的研究相比,动机研究阐述了人格的“所有”是凭借何种机制转换为不同情境和时间下的具体行为,并用交互作用的观点来考虑人与情境的关系。

(三)人格叙事研究

人格的叙事研究范式认为人们是通过人生故事来筛选和理解其自身经验的。如何通过人生故事来了解一个人的人格呢?尽管每一个人生故事都是独一无二的,但仍然有一些共同的维度可以用来对个体的人生故事进行研究和比较,进而从人生故事中去了解一个人的人格。人生故事充满着个体对生活经验的体验、表达和理解,具有建构自我和让他人认识自我的双重作用。当人们建构人生故事并把它叙述出来时,也就在体验个体生命进程和表达个人的内心世界。由此,对那些讲述人生故事的人来说,这是一种人格的重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人重整了自身的经验,把片段的情节组织成完整的故事,从而使隐藏在情节后的意义显现出来。由此,研究人生故事对于理解个人的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人格研究的三种范式对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性

人格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健康人格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心理健康的人,更可能是三观健康的人,也是符合社会发展与个人进化方向的。社会和谐的根本是心理的和谐,社会发展的根本是心理的发展,社会的和谐发展都是以个体的人格健康作为基础的。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的主体,是未来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希望,本应该拥有自身存在发展的价值和意义感。但事实是大多数学生进入大学后往往会有层出不穷的感想和困惑。“孤独”“沮丧”“空虚”“没劲”“无聊”“崩溃”等成了他们挂在嘴边的高频词。所谓的“空虚”令他们长期处于孤独迷茫的状态中,精神追求日益淡化,对生活目标和自我价值的追寻早已抛诸脑后,他们更加无从感知和理解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的价值。缺乏精神追求和人生目标的大学生一旦遇到挫折和压力,就很容易出现自我偏差,引发严重心理问题。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越高,生活目标越明确,生命意义水平越高,其幸福感越强,也能够珍爱生命,实现自我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人格研究的不同范式旨在帮助人们理解人格,认识自己,了解他人。从当事人的角度看待问题,通过倾听人生故事,进入到故事叙述者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全面深入地了解这个人。进而达到超越自我中心,适应群体生活,融入周围环境,自由驾驭生活。这不仅对心理疾病者有重要的治疗作用,而且对于普通的正常人来说,也是其健康成长的重要参考标准。对自我和他人认知水平高的人是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能寻求和探索生活意义的人。如果自我存在的意义被个体忽视或者缺乏探索,个体就容易缺失生命的无意义感,出现空虚孤独、百无聊赖的症状,患上所谓的“存在空虚病”,它会使个体无法体会到活下去的意义,最终将导致自身价值观的缺陷,引发人格障碍。有研究表明,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形势不容乐观,各种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暗潮涌动,人格障碍等心理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困扰大学生的严重问题。

不同的人生阶段,个体的心理发展任务是不同的。对于大学生而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任务就是要通过干预和引导,在感性认知、理性反思、综合实践的基础上,采取一些得力的教育措施,帮助新生重构和提升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精神追求,引导学生找到支持自我不断前行的内驱力,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成为价值的融合体。在人格的研究范式里,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自我认知水平高、共情能力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人,这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个人生活、群体生活问题,还是人格健康的基础,也是心理健康的基本保证。由此来看,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与人格研究的理论范式之间有一定的共通之处,因此对人格研究的相关理论进行概念分析,开展实践与应用,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有着至关重要的启示作用。

三、人格研究的三种范式对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启示

(一)内容启示:树立健康人格正确认识,建立合理归因方式

在个体的心理结构中,人格近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健康的人格是个体维持良好状态,拥有良好人际关系,有效应对并解决问题的必要保证。健康的人格可以使个体有效控制自己的生活状态,有能力及时且良好地调整自身情绪,适应环境,认清并接受现实,也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可。因此,首要的就是树立大学生对健康人格的正确认识和理解,了解健康人格的标准。具体可以通过开设相关课程,组织相关讲座等。

心理学中有一种解释风格理论,该理论将人格分成“乐观型”和“悲观型”两种风格,认为具有不同人格特征的人在看待同一件事情时会有不同的归因方式,从而产生乐观和悲观这两种不同的心态。乐观型解释风格的人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整体倾向会更积极,他们认为此时的失败仅代表此次,具有特定的情境性,失败只是暂时的,并且造成失败的原因大多是外部的,从而会更加乐观地看待自身和失败。相反,悲观型解释风格的人则会产生一种糟糕至极的想法,认为失败将会长期持续下去,对未来的一些事情也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并且将失败的原因更多归咎于自身,产生内疚自责的心态,对事物的认知也更加消极。反观面对成功时,乐观型解释风格的人会把成功的原因归结为自身努力,而悲观型解释风格的人会认为成功是一时的运气。总之,乐观型解释风格的人无论是面对成功还是失败,都能体验到更多的高兴、满意、自信、愉悦等积极情绪,而积极情绪体验对于健康人格的塑造更有益。因此需要引导大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善于转换注意的焦点,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形成合理的归因方式,探寻事件的积极意义。

(二)方法启示:引导情绪自我管理,增加积极情感体验

研究发现,尽管个体先天的“生理因子”对其人格生成不可或缺,但是人格形成的关键影响因子依赖后天的“社会生活体验”,正是基于这一缘由,人类个体才呈现出多样化人格特质,因此培育大学生健康人格的最主要途径是增进其积极情绪体验。情绪与健康人格有着直接和紧密的联系。积极情绪能促进发散性思维和创新,帮助个体塑造健康人格;而拥有健康人格的个体也会表现出更多的积极情绪,有益身心健康。

对情绪进行管理,首先需要熟悉人类的情绪,了解什么样的情绪是适当的,积极的,提高情绪感知能力;以及情绪表达的一些原则和渠道,比如语言表达是最好的渠道,躯体表达则是相对较差的方式。另外,可以通过团体辅导的形式,教给学生情绪管理的有效方法,譬如明确自我身份的界限,提高自身角色认知水平。还可以多举办一些公益性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助人的同时体验着奉献、满足的积极情绪。或者鼓励大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多加入一些社团,培养业余爱好,增强幸福体验,也能很好的缓解现今大学生的学业压力等。具体包括:(1)用积极情绪体验开发大学生潜力。心理学的积极情绪体验为大学生人格培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即通过积极情感体验去发掘和塑造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潜力,形成其应对生活和学习压力的有效技能。如果高校教育者进行的知识教育、道德教育等不能激发大学生内在的积极情感体验,那么这就是一种“灌输式教育”,在他们内心就无法引起“情感迸发”和“智慧萌动”。因此,高校教育者要注意采用那些能使大学生产生积极情感体验的方法,不管是在理论素养训练课程,还是开展各种文化艺术实践活动课程之中,高校教育者要常态化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并形成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促使他们成为各种活动的主体并产生积极情感体验,从而达到人格塑造目的。(2)在大学生心理咨询中要贯彻实施积极情感体验。心理学视角下的积极心理治疗尤为强调“积极体验”,认为来访的患者具有“认识能力”和“爱的能力”,这种潜能致使他们可以自己解决面临的棘手问题,咨询师只不过发挥着次要地创造条件功用而已。鉴于此,高校心理咨询教师要积极借鉴“来访者中心疗法”去化解大学生存在的各种人格心理问题。

(三)环境启示:营造良好环境,构建积极社会组织系统

环境是人格发展完善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能够让个体更直接的产生积极体验,并且成为塑造健康人格的支持力量。当前大多数大学生是全日制和寄宿制的,因此校园环境显然变得更为重要。良好的校园环境包括蓬勃朝气、向上、健康文明等特点。首先,教育理念在每所学校里都是非常关键的,从心理学视角来看,应当树立积极的教育理念,多关注学生身上的积极品质,挖掘积极力量和潜能,让学生看到并且学会利用这些自身积极的品质和力量去不断地完善自己,塑造健康的人格。其次,学校也应当关注校园文化的建设,因其拥有潜在而又巨大的教育功能。高雅的文化对于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康人格更有益,包括高雅的建筑,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赏心悦目的绿化等硬环境建设,此外还有一系列的软环境建设,比如组织一些画展、歌剧、舞剧等,引入重大历史现实题材的经典影视作品,举办读书会,鼓励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这些都能引起学生对于真善美的思考,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塑造。

心理学认为创造一个健康的外在环境对个体获得积极情感体验和生成积极人格至关重要。健康的社会组织系统能为个体提供情感、信息和物质等多种支持,其核心价值在于促进个体选用积极应对方式。具体来说,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可以助推大学生更好地减缓由压力所导致的身心伤害,增强大学生对压力环境做出积极的认知和应答,也能提高他们认同感和价值感,最终增升他们的自尊和自信。显然,积极社会组织系统既能为大学生人格发展供给支持力量,又能为他们最初产生积极体验供应环境资源。对大学生而言,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如何适应环境变化带来的困扰,这在客观上需要社会组织系统提供一定的支持,其缘由在于社会组织系统对健全个体形成提供了积极力量,反过来,大学生从社会组织系统中获取后续的支持能量,促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生存环境。在大学生人格培育历程中,尤其要注意以下两点:(1)主动构建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积极社会支持系统。全社会要积极为大学生提供温馨的家庭、健康的学校、和谐的社区、充满正义感的媒介等社会组织系统,与此同时,要求这些社会组织的教育标准与要求一致,避免给大学生带来混乱与冲突。最终通过多方通力合作,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积极社会支持系统。(2)要引导大学生主动获取社会资源的意识和能力。在现实社会中,高校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室、社区有各种援助中心等。此时,高校教育者要注意培养大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促使它们形成积极地利用、挖掘社会支持资源的能力,避免这些宝贵资源的耗损,从而为大学生健全人格生成筑牢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

参考文献:

[1][美]舒尔兹.成长心理学[M].李文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朱红艳.大学生健康人格及培育路径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0).

[4]尤瑾,郭永玉.“大五”与五因素模型:两种不同的人格结构[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

[5]姚红.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与塑造[J].江西社会科学,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