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中医药文化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4
/ 3

四川中医药文化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

陈国庆,奉泫希,陈雅姿

成都锦城学院  四川 成都  611731

摘要:由于四川省中医历史的源远流长,和在四川盆地里大量出产的具备本土优势的中医药物,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四川的中医事业、产业、文化“三位一体”的蓬勃发展,即极大程度地促进了该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结合对四川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本文针对四川中医药文化及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现状分析及四川中医药文化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路径分析,提出了四川中医药文化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与研究背景

四川省是中医学大省,历代中医学名人辈出,川产药物资源丰富,有着"中医学之乡、中医学之库"、"无川药不成方"等美称。近年来,省委市政府重视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将中医药事业纳入我省经济健康发展长远大局,强调医疗并举、三产联合,助力企业脱贫致富攻坚战、乡村振兴,推进中医学事业、产品、文化建设协调蓬勃发展的区域经济,在卫生四川工程建设中充分发挥了中医学的特色功能,探索出了中医学传承创新健康发展"四川管理模式"。四川省的中医文化产业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助力于四川的区域产业优势提升,同时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将促进中医迈向全球,为提高中国民众的福祉水平做出新贡献。

四川是中医药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川派中医屹立杏林两千余年,自汉代至明清时期,有文书记录的四川中医专家约有一千余人,影响杏林二千余年。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贯彻"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大方针政策,中医药发展已进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在二零二零年的相关统计资料表明,目前四川共有中医医疗机构七千五百七十八所,年均治疗量约一点五亿人次,百分之九十三点四的乡卫生所和百分之八十五点七的村级卫生室都可以开展中医治疗。根据四川中药本身所具有的资源优势和价值,王海燕[1]首先对西部中药行业整体开发水平作出定量分析,形成了西部中药行业以市场经济为依托的渐进式非均衡的开发模型,提出了把中药行业打造成中西部区域经济增长新引擎的思路。所以近年来,四川省积极推行了多点多极的经济发展策略,并努力实现现代工业与城镇化之间的城乡互动、统筹发展战略和创新驱动的战略。对于该局面的出现,作为中医药之乡的四川,其中医药文化则是促进四川各地区经济协同发展的润滑剂[2]。为四川划定清晰的发展理念,即坚持以全产业链思维构筑完整的中医药格局,并促进中医药与动漫文化、餐饮、旅游行业等行业的有效融合,进一步开发中医药文创产品。这也将是形成了四川省的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三位一体”的发展形态,从而促进四川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二、四川中医药文化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路径分析

(一)全面加强中医药文化资源保护传承

中医药的特色资源文化,以及发展潜力极大的市场经济资源,原创技术资源,先进人文资源等中医药资源为四川中医药的发展打开了一种思路,即文化时生产力、是更高级生产力。可见,四川中医药文化对于四川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即如要川渝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必须中医药文化先行。故坚持以抢救为主、保护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是保护四川中医药文化的必要前提。由于互联网、新一代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科技的发展,使得传统中医药文化传承面临良好的契机。首先,可利用现代大数据和信息技术手段,分阶段开展古代中医近百部典籍研究,构建现代古籍资料数据库系统[3]。然后,可搜集梳理古代川派中医经典著作,编制出版现代四川医籍大全,并进行对近现代川派中医学术思想和方法的深入研究。再者,将积极支持青城山道医等具备四川优势的中药建设项目,申请联合国国际教科文组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等全国、全省重要非遗工作。同时,将通过建设四川省中医药文化知识传承目录和濒危中医药文化抢救项目数据库,并推动对濒危川产道地等中药资产的保护措施,从而保障四川省中医药物资源的可持续性。

(二)实现四川各区域中医药优势互补

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是四川中医药事业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省二中医院党委书记张海表示,在川渝中医药文化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之下,省二中医院也在积极开展工作:在科研上探究更多合作机会,例如已经联合重庆市第三人民医院在四川省科技厅共同申报了一个智慧养老一体化的科研项目;在资源整合上优势互补,如安排医院四川省名中医在重庆基层医院开展带教工作;在国际合作方面,也拟计划联合重庆市专家一起组团出海,让川渝中医药文化走出国门等等。在川渝中医药人文一体化发展下,双方未来也可将进一步结合重庆的中医资源,就发展中医药科学、产品、事业,以及中医药学科建设、医药人才等方面,进行密切磋商与协作[4]。同时,资阳也纳入成渝经济圈,中医药事业发展要下好先手棋,按下‘快进键’,合力唱好‘双城记’、着力服务新格局。资阳地理位置优越,区域资源优势突出,是个融合了成都、重庆双城气质的城市。川渝合力谋发展,是对群众的需求更了解,对人才和资源的需求更迫切的确切表现。成渝双方互相交流、学习,建立人才培养渠道和体系,可以选择一个地方为试点,尝试培育中医药创新型人才,针对性开展科研,采集更多样本,做好“产教研”融合;资阳的地理环境优厚,空气质量居全国前三,中药材种植和制药有良好的基础,产业较为成熟,双方可以开展合作,精准施策,高质量推进成渝地区中医药产业发展。

全面加强中医药文化国际交流合作

首先,加强中医药国际合作,不断增进中国同海外的政府部门、国际机构、海外友城,以及与国外知名文化宣传组织的交往合作。建立了"一带一路"中国西部地区中医药交流中心,主要负责举办中国国内的出土医药文献和古代文物研讨等活动,这将形成多渠道、全方位、多形态的中医药文明海外传承交流活动。其次,建立了一个海外药物中心,以进行多方位的国外中医药诊疗业务。再者,继续开展与国外高校的联合办学,把中医药专业知识作为在我省与国外孔子学校等重要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机构教育培养教学内容。通过开展国外中医药服务体验、产品展销等活动,从而充实中医药的海外文化交流内涵,全面展现中医文化的特色魅力。其中,最直接有力的方式就是强化中医药交流协作,即建立了川产道地医药交易中心和西部地区中药产权交易服务中心,并积极举办、参加推介会、论坛、国际技术贸易交流会等活动,以及对港澳的重点交流工作。在此基础上,引导具有四川优势的中医药名优产品到国内进行宣传介绍和交易洽谈,促进中药交易平台和中药材交易中心建立。同时,随着人们疾病谱和健康要求的改变,中药行业因其自身优点成为具有前景的朝阳产业。我国西南部作为中医学的发祥地,具有丰厚的中医学资源,有着发展壮大中医学领域的先天优势。而这为探索西方中医药领域可持续发展道路,对欠发达区域探索经济增长道路、增强地方经济实力、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功能的提升有实际战略意义。

三、对策建议

全面加强中医药文化融合创新

在"十四五"规划下,我国经济和大健康行业的新发展趋势已逐步凸显,中医药文化在继承的同时,也须着力探索大变局时代下的融合创新。发扬中医药文化的前提是牢牢抓住成渝区域双城经济圈构建等重要战略时机,顺应中医药文化发展规律。同时,以适应广大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和保健需要为出发点与落脚点,进一步发掘与弘扬四川中医文化精华,从而积极推动中医药文化融合创新,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通过传承创新、转型创新,积极形成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发展文化相适宜、与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文化创新体制。其次,可以通过创新打造西部大卫生科技城,通过设计和制作一大批体现川派中医药渊源、厚德仁术精神内容的文创制品,以促进高校、科研机构实施职务科学技术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造,以促进中医药创新发展与科学技术转化。再者,大力发展具有中医药诊疗思想、技术和方法的各种医疗产业,加强花椒、川芎、麦冬等中医药的资源发掘和大保健产品开发,并进行藏医文化外用药物的深入研究和中医经方目录清理,可以有促进中医药文化的发展。

加强川派中医药文化资源系统梳理

通过全面总结中医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演变脉络和基本走向,将进一步说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医共存共荣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将深入阐述四川省中医传统文化的特殊价值,和弘扬四川省中医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其次,深度发掘中医药的文化内核与价值理念,并赋予全新的社会内容与形式,进而促进现代中医药文化学术出版。还可以整合利用全国各级各类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组织、高校、地方学术团体、行业学会社团等社会资源,以促进传统中医文化、藏彝羌文学等少数民族的医学文化研究利用。在此基础上,重点开展中医文化继承性人才工程,建立西部地区中医药文化高级人才基地,从而培养一支学识渊博、造诣精深的研发队伍。再者,可以通过聘任和引入了一大批中医文化产业的高级研发人员,以提高全省中医文化研究阐发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去探寻整理中医的历史古籍资料,便有助于梳理推出了彭祖、涪翁、唐慎微、苏东坡等一些有关川派中医历史上的著名典故与名家传说,从而促进对“天回医简”等中医药出土医学典籍的深入研究和利用,进而打造中国国内首屈一指的出土医药典籍和器物研发机构。

健全我省中医药服务体系,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四川省的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人力资源充足,资源优势突出。为了充分维护中医药相关产品的市场秩序,习近平主席总书记提出的“建立健全中医药法规”,即建立健全中医管理的重要举措,建立健全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具体可表现为,政府可着力完善中医发展政策和法律保护制度。二零一九年12月1日,第五届版《四川省中医药条例》开始实施,更加强了地方人民政府对发展中医药的主体责任,把中医药发展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进一步统筹调整了中医药地区发展布局,完善防治保健、疾病诊疗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现代中医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和政策机制,有效继承发扬川派中医学。整合社会投资项目,实施扶优扶强、补齐短板、筑牢网底战略,仅二零一九年的社会投资就比上年提高了百分之一百四十三,并带动国家对部门地方重点中医护理机构补齐发展短板,加强人才培养、技术、专业等基础创新能力提高。再者,通过支持和引进社会资金开展中医业务,全国民营中医院达到了一百二十家,中医(备案)医院六千六百家,居全省首位。

参考文献:

[1]王海燕. 中国西部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4.

[2]张雄,朱胜.四川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J].价值工程,2020,39(01):116-119.

[3]敬国东,刘晓莉.基于“互联网+”的中医药文化传承保护理论研究与平台设计[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9,31(21):90-92.

[4]陈相新.我国高等中医药人才培养现状分析与思考[J].医学与社会,2012,25(07):84-86.

基金项目:四川中医药文化协同发展研究中心项目(2022XT74);四川中医药大健康产业与乡村振兴研究中心项目(DJKQN202201)。

作者简介:陈国庆(1993-),男,安徽和县人,讲师,研究方向:数理统计与产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