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记忆视角下城乡规划《城乡社会综合调查研究》课程思教学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4
/ 3

城市记忆视角下城乡规划《城乡社会综合调查研究》课程思教学探索

宋阳,蒋幸,张叶平,张诗涵,刘伟毅

武汉科技大学 城市建设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5

摘要:城市记忆是地方历史脉络的一种传承,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它渗透在城市发展、历史沿革、市井生活之中,是埋藏在市民潜意识里的一颗种子。武汉作为一座伴随着近现代革命历史洪流发展的城市,其城市记忆呈现出特有的先进性。以“五国租界”的老汉口为研究区域,从城市的革命历史建筑、街道、街区的依次延伸,分析了革命时期在八七会议会址、保华街和三德里发生的历史事件对现在空间形态产生的影响,以及对武汉带来的及具地方特色与时间特色的城市记忆。通过分析其空间形态来明晰革命事件发生的要素,通过史事来感悟武汉的革命文化,将城市记忆融入日常生活中不断传承,并以史为鉴,感悟先进思想,对于新时代中共党员及共青团员的思政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城市记忆;汉口租界;空间形态;革命历史;思政教育

1“革命英雄城市”武汉的城市记忆

城市记忆是社会记忆或集体记忆的一种综合表现形式。依据类型、层次及地域等方面的差异,不同的群体会表现出不同且极具地方特色的记忆。“城市记忆”这个概念是由法国社会学家哈布瓦赫在其著作《论集体记忆》中最早提出的,在他看来,个体记忆受制于集体这个大的框架,且 “群体自身也具有记忆的能力”,这种群体记忆“好像植根于许多不同的土壤一样”,在“群体各个成员的意识中生发出来”。[1]城市作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和文明进步的重要载体,更是社会记忆的密集富源。一个城市基于其特定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沿革而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等,在时间的流转中传承和沉积下来,成为城市居民日用而不知、习焉不察的“集体无意识”,这就是城市记忆。

在由现代化所带来的愈演愈烈的城市化运动中,城市记忆巩固认同和凝聚公式的功能显得尤为突出和迫切。武汉作为一座伴随着近代历史洪流发展的城市,其城市所特有的革命历史记忆呈现出别样的传承——武昌起义、中共五大、八七会议、武汉会战等等革命历史事件早已无声中融入城市的集体记忆,在时间中沉淀下来,成为武汉市民潜意识里的一颗种子。

2革命历史影响下的城市记忆

在城乡社会综合调查研究课程实地调研地点的选取中,偏重城市记忆较为深厚也即革命历史对城市空间形态影响较为大的地点,分别是汉口中共八七会议旧址、保华街和三德里,从建筑形态至街道街区的空间形态,进一步剖析其形态、历史对汉口空间形态的影响,同时在城乡规划空间形态学习的基础上,将共产主义革命历史与精神的学习融会贯通于课程之中。

2.1建筑的记忆——八七会议会址的建筑形态与革命历史

八七会议会址坐落于汉口潘阳街139号,始建于1920年,自1978年辟为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后正式对外界开放。

会址主体建筑部分是一栋坐西向东、砖混结构的三层西式公寓,又被称为“怡和新房”。 “八七”会议这个挽救中国革命于水火之中的关键会议便是在二楼靠后巷的一个房间里举行的。著名的“枪杆子里出政权”的伟大论述就在这次会上由毛泽东首次提出。


会址建筑外形与当时俄租界内的西式楼房造型无异,方便其充分融入周围的建筑中,不宜引起特别的注意,提供了隐蔽的功能空间;同时一层作为租用给外籍商人的店铺,二三层部分作为外籍人员的住房,给整个建筑引入“洋身份”,可以迷惑反革命军,保障了中共革命领袖的安全;会议举办处位于二层阁楼内部,与外部空间具有一定的分隔,适合举办秘密会议。三种建筑形态与空间条件相结合,确保了会议的顺利举行。[2](图一)

图一 八七会议旧址平面图                         

随着时代的变迁,会址原有的功能早已不再体现,但是其所蕴含的历史脉络与城市记忆相融合,引发了建筑功能的转换——原有的居住功能变为公共纪念功能,这是一种城市记忆对空间影响的典型模式。

2.2街道的记忆:保华街的街道形态与革命历史

保华街处在武汉市汉口中山大道的北边,南起中山大道与南京路交叉口,北至中山大道与黄石路交叉口,呈弧形,全长200多米。虽然街道不长但是其非直线的形态与名字显示出这条街道非比寻常的历史。

保华街的位置很特殊,紧邻汉口英租界。英国人不断窃取我国土地将英租界向外扩张。至1901年,英租界已将江汉路与南京路之间的土地窃取,造成了汉口人民的强烈不满与抵制。英国人就以租界安全为由至合作路至江汉路延中山大道建立起4米高的高墙。[3

1923年商人刘歆生集资购买了黄石路、保成路一带的地皮,并在武汉各界人士、市政府的参与下多次与英方沟通交涉,最终在1930年拆除了这一象征耻辱的高墙并修建了街道阻止了英国对我国领土的侵占。(图二)

为了纪念武汉人民为争取主权完整,不畏强势的爱国主义精神,与这段保卫中国的历史,将围墙下残缺的路段命名为保华街。

图二 保华街平面图

2.3街区的记忆:三德里的街区形态与革命历史

汉口三德里,原法租界留存到现在最完好的里份之一,据《武汉地名志》记载,“清末明初,由三兄弟合资建成房里,并在此开设三德堂商号,故名三德里。”

[4]

三德里位于武汉市江岸区,中山大道北侧,友益街南侧,在海寿街和车站路之间。

三德里主巷道路宽度6~7米,次巷道宽度可达4米,最窄巷道也在1.5~2米,主巷道的宽度在汉口里份中属于少有的,使得街道开阔整洁,规划有序。三德里以主巷道为轴,石库门二层楼房对称分布于左右,呈平行排列式。在当时共有2层砖木楼房112栋;一般为三间两厢或两间一厢;细部构造带有地方传统做法;无分户厨房、厕所。[5]

汉口租界大部分里份建筑肌理内部为受西式联排别墅影响的联排行列式。沿街里份建筑一般依据道路的走向围合成街坊,外部形成了类似中国传统合院式的街坊肌理。[6]三德里街巷狭窄、四通八达,结合低矮的砖木楼房,在二十世纪初国家动荡之时,为中国有志之士提供了良好的庇身之所,有利于隐蔽进行革命活动。(图三)


向警予原名向俊贤,湖南溆浦人。1927年初,她来到武汉暗地里领导妇女革命运动,向警予通过不断地变换住址的方法躲避敌人的抓捕,辗转多处,最后住址即为当时三德里96号,她工作期间在省委负责宣传部,利用秘密机关报《大江》作为对敌斗争的阵地,积极宣传党的斗争方针,同时不断揭露敌人的阴谋丑行。[7]1928年3月20日,由于被内部奸细出卖,向警予在三德里96号被逮捕, 5月1号牺牲。

图三 三德里街区肌理形态

3以史为鉴,可知兴替

在城乡社会综合调查研究课程实地调研中,选取了城市记忆较为深厚也即革命历史对城市空间形态影响较为大的地点,学习了城乡规划空间形态知识,以及形态背后的革命历史,深入感悟到中国革命先驱者们的共产主义精神,并将此伟大精神的学习融会贯通于后续课程之中。

3.1团结一心

中共党员和共青团员要勠力同心、团结进取。回顾党的革命历程,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团结一心摆在最重要的位置,团结一切可力量,凝聚成不断前进的伟大动力。1930年的汉口人一致对外,为了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齐心合力阻挡英租界无耻扩张,最终凝聚成巨大的反抗力量,收回了属于自己的土地。1911年孙武等人齐心合力秘密在宝善里研制炸药,以身殉国。1927年的在小楼里秘密召开会议的毛泽东等共产党人团结一心,将中国从危急存亡的关头拉了回来。他们都坚信团结就是力量,积极统一战线,形成无坚不摧的坚实力量,书写了抵御侵害,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篇章。可以说团结是中华名族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前进道路上的重要保障。此刻的中国是历史上最接近伟大复兴目标的,正是在这一关键时刻,越是要经历各种困难与磨难,越是要团结一心、同舟共济,激发出自力更生、百折不挠的凝聚力,激发出积极进取、不断创新的战斗力。

3.2坚持理想

中共党员和共青团员要始终坚持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不动摇。近代中国领土主权遭侵犯,国破山河危,人民深陷战争之苦难,此背景之下,民族衰落的屈辱孕育着民族复兴、实现共产主义的共同理想。无论是在几百平米的小楼里召开八七会议的毛泽东等中共党员,还是与汉口租界英国人反抗斗争的汉口各界人民,或是潜伏于隐蔽性强的三德里的党员向警予,在与敌人反抗斗争的同时,维护国家主权,保持民族气节的根本是有着共同的理想——拯救民族于危亡之际,建设新中国于片瓦废墟之中,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崇高的理想,指引中国人民不断斗争、不断前行、不断奋斗的不熄火炬、不竭动力。时至今日,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就是加快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将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时代的我们仍然要学习前辈们坚持理想不动摇的精神,将现阶段人民的共同理想作为自身的最高理想,并为实现这一最高理想武装自身,奉献自己。

3.3临危不惧

中共党员和共青团员要积极汲取前人的革命历史经验,传承革命先辈临危不惧的勇气与气魄。鼓起勇气,临危不惧,全力以赴,为改革开放奉献自己的一份力,不断把改革推向进步。中国的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英国人的大炮轰碎了清政府妄自尊大的不切幻想,为了保全所谓的傀儡政权,丝毫不顾及人民的苦难:割地、赔款、设立租界……耻辱的条约签订了一条又一条,外国人的气焰亦越发嚣张。在这样的国家存亡危难之际,有些人选择卖国求荣,与侵略者狼狈为奸;但仍有着无数的先进志士愿意挺身而出,将自己的生命置于民族大义之后,向着敌人做出顽强抵抗——无论是为了土地主权与英国势力抗衡所形成的“保华街”;还是为了起义配置炸弹不慎爆炸被处死的共进会孙武等人;亦或是俄租界在敌人眼皮子底下召开的“八七”救国会议,无不彰显先辈们临危不惧的革命决心,为了国家复兴的不懈努力。现如今,祖国的建设已经初具成效,但未来仍有着很多的不确定的因素等待着新时代的接班人去探索。在革命先辈救国之勇的激励下,临危不惧这一美德必将被新时代中共党员和共青团员发扬光大。

4结语

从研究汉口租界典型街区的建筑形态、街道和街区的空间形态出发,探寻空间形态形成的影响因子:武汉独特的革命历史文化城市记忆,并融入思政教学课程之中。以八七会议旧址、保华街以及三德里等街区的建筑肌理、街巷尺度、街区组团布局研究进行多层次延伸,分析了革命时期历史事件对现在空间形态产生的影响,以及对武汉带来的独特城市记忆。在思政课程教学中通过分析空间形态演进来明晰革命事件发生的背景,通过历史事件感悟武汉的先进改革精神,并以史为鉴,感悟先进共产主义思想,提升新时代城乡规划大学生思政水平。

参考文献

[1]孙德忠.论现代化进程中武汉城市记忆的开掘与更新[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659-663.

[2]赵丽.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J].档案记忆,2021(10):14-18.

[3]彭建新.《凝固的记忆:武汉老街巷》[M].武汉:文化出版社,2008:136-138.

[4]王汗吾.三德里、公德里和宏伟里[J].武汉文史资料,2014(1):51-56

[5]万雍曼.武汉近代里弄住宅居住环境发展进程——以武汉三德里社区为例[J].中国住宅设施,2015(2):114-121.

[6]宋阳.社会变迁中的武汉历史街区肌理原型及文化意义[D].湖北:华中科技大学,2019.

[7]刘瀛璐.为妇女解放事业奋斗终身向警予:中国共产党唯一女创始人[J].国家人文历史,2021(5):12-1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1年度湖北省建设厅湖北省建设科技计划项目“形态基因视角下的武汉历史街区城镇平面格局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16

本论文为2020年度武汉科技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城乡社会综合调查研究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0X081

第一作者简介:宋阳、男、1983年05月、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建设学院城乡规划系教师、湖北武汉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城乡历史遗产保护。

通讯作者:刘伟毅1980—),博士讲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城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