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冲击的现代货币理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4
/ 2

遭遇冲击的现代货币理论

刘潇雨

四川财经职业学院

摘 要:新冠疫情之后,美国实施了大规模的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2008年次贷危机地成功应对是其经验支撑,现代货币理论则为其提供了理论支撑。现代货币理论认为,财政支出创造货币,也对应非政府部门的财富增加,所以,财政赤字应该是常态,不应刻意维持财政平衡;在实现充分就业前,大规模的财政刺激不会引发高通胀,即使引发了高通胀也可以通过财政紧缩得到控制。然而,现实是美国正经历持续高通胀的困扰。本文将详细阐述现代货币理论的主要观点,分析其阶段性失灵的原因,最后探讨其在中国的实践前景。

关键词:现代货币理论  通货膨胀

一、现代货币理论起源与主要观点

现代货币理论(MMT,Modern Monetary Theory)是研究货币起源与本质,以及政府财政政策与央行货币政策如何协调实施的理论,是对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一种传承与发展。MMT起源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Minsky(1977提出金融不稳定与金融脆弱性假说)、Moore(1988提出货币非中性论)等为代表奠定了MMT的萌芽。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二十一世纪初,以Randall Wray(1998系统全面阐述了现代货币理论)和Bill Mitchell(2008系统研究了最后雇主计划)等为代表的学者为现代货币理论构建了系统的框架。

(一)现代货币理论的主要观点

首先,关于货币起源与本质。主流传统货币理论认为,货币最初的诞生主要是为了方便交易的达成,是一种交易媒介。现代货币理论则认为,在主权信用货币时代,货币的本质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税收驱动货币,是一种政府债务。政府规定居民以某种货币来缴税,不仅是为了财政收入,更是为了保证本国居民使用该货币,赋予该货币以信用,让居民信任它并愿意使用它。试想一下,如果本国居民不信任该货币,平时的社会生活中就不会接受它和使用它,那么,政府拿着该货币向居民采购物资就会遭到拒绝,积极的财政政策就难以执行下去。又因为最开始居民手中没有该种货币,所以,政府必须先支出该货币从居民手中购买物品,让货币进入社会流通。政府的支出创造了货币,也形成了居民对货币的需求。

其次,关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选择。一、现代货币理论认为,财政赤字并不可怕,追求财政平衡意义不大,财政政策的目标应该是充分就业。政府部门的赤字就对应着非政府部门的盈余,因此,财政赤字应该是一种常态。如果,财政政策的目标是追求财政平衡,就会压制非政府部门的收入增长。所以,财政赤字不应该成为政府支出的硬性约束,政府可以通过货币创造来支撑赤字,进而,现代货币理论认为本币负债不会导致政府破产。二、现代货币理论认为,央行并不需要过分追求独立性,也并不能做到真正独立,货币政策的执行必须依赖财政政策的配合。政府发行债券吸收资金,会导致市面上资金减少,利率走高,其效应与银行的准备金和利率调整政策类似。三、现代货币理论认为,超过实现充分就业的财政赤字规模会导致通货膨胀,但当通货膨胀走高时,政府可以通过提高税收,或者发行债券将流通中的多余货币收回,从而达到控制通胀的目的。四、政府应该按照“最后雇主计划”,为想工作的人提供就业的机会,成为稳定就业的最后一道屏障。

再次,关于国际贸易。现代货币理论认为,出口,导致国内的资源被海外消费或应用于海外生产,并未被本国消费或投入再生产,出口并未带来实质性好处;相反,进口,得到了并不需要本国生产的物品;所以,净进口,贸易逆差,意味着获得实质性净收益。

(二)支撑现代货币理论的经验范例

以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的主要经济体为例。美国在次贷危机之后,为了稳住经济形势,快速反应,通过多次降息,将利率降至零附近,同时,从2008年到2013年,配套实施了三轮量化宽松政策,在此期间美国的政府债务大幅飙升,美国也不断上修债务约束率。在美国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推动下,经济得以逐步复苏,但美国并没有出现恶行通货膨胀,反而整体维持在2%的通胀目标之下,如下图所示: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欧洲和日本,它们也实施了超常规的量化宽松政策,也并未导致通货膨胀飙升,日本大多数时候通胀处于零下的水平。

次贷危机之后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的表现无疑给现代货币理论提供了正向支撑:通货膨胀似乎并不那么可怕,通过税收或举债等手段就可以控制住;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配合使用似乎是政策趋势,两者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

(三)冲击现代货币理论的范例

新冠疫情发生之后,各主要经济体在现代货币理论和过往成功经验的加持下,再次实施了大规模的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然而,这一次,却出现了意料之外的情况,如下图所示,美国的物价指数从2021年之后不断走高,快速突破2%的目标位,2022年甚至突破了8%。为了应对快速飙升的通胀,美联储从2021年开始加息,并逐步缩减QE,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通胀仍处于高位。

这样就出现了与现代货币理论主张的观点相冲突的情形。现代货币理论认为,在没有实现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国家通过积极的财政扩张政策创造货币、提供就业刺激经济不会导致高通胀,而且即使引发了高通胀,也可以通过反向的财政紧缩控制住通胀。但美国的现实情况是,极低的失业率,与高通胀并存,且紧缩政策持续一年高通胀仍无实质性好转的迹象。

二、现代货币理论失灵的原因分析

(一)忽视了各“主权货币”之间的相互影响

现代货币理论认为货币的本质是政府债务,税收驱动货币,这里隐含的一个假设就是本国政府对货币拥有绝对主权,且政府负债为本国货币计价的内债不是外债,这样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执行只对本国经济产生影响。因为美元是全球储备货币,所以,美国是一个极端的存在,它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会影响全球经济体的政策方向,进而反噬自身。在新冠疫情之后,美国开始了新一轮QE和财政刺激政策,其它经济体迅速跟随,带动全球通胀往上走。当通胀过高之后,美国政府和美联储希望通过持续的加息、缩减购债规模、税改等手段来控制通胀。这些手段的确控制了国内货币的规模,但加息周期导致的强势美元,在其它经济体经济增长前景并无明显的比较优势的情况下,非美国家的货币会迅速流向美国,流入美国的货币无疑制约了美国本土的紧缩政策,导致遏制通胀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实际落地过程中的难点

    第一个就是紧缩的财政政策并不那么容易落地,尤其是选票制度下,在党派更替的周期中,政策不得不做出妥协,比如美国面临中期选举时,为了获得选票,更容易推出的是税收优惠而不是税收紧缩。第二个,就是突发情况,本轮通胀居高不下,有新冠导致的全球供应链中断,以及俄乌冲突导致的粮食、能源危机。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也有过石油危机导致的高通胀,所以,突发重大事件的冲击导致的高通胀不能完全归结于现代货币理论的解释失灵。

三、辨证看待其在中国的实践前景

(一)现代货币理论本质上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延续,在特定的历史阶段贡献其价值,次贷危机后美国,持续的高财政赤字、高贸易赤字、低通胀、低失业率的组合就是例证。但其局限性和不完备性也非常明显,没能考虑到政策实际落地时市场参与主体的相互制约,以主权国为主的政策思路,没能很好的解释在开放环境下,本国与其它经济体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而导致本国政策的失灵。从理论角度来讲,MMT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但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广受重视的原因之一,就是传统的货币政策框架不适用于当前的实践,也出现了某种失灵。

(二)现代货币理论主张通过财政赤字扩张,本质上仍是总需求管理,已经不太适合我国的现状。尽管我国的利率水平相比欧洲、日本有优势,通胀水平也较温和,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仍有空间,但从2011年开始我国工业化进程进入后期、人口增速下滑,潜在经济增速逐步下台阶,总需求刺激的边际效果是逐步走低的。政策导向从过去依赖地产、基建、出口的总需求管理,过渡到供给端的潜力挖掘,寻求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增长更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参考文献:

[1]《现代货币理论》[美]L.兰德尔·雷(L.Randall Wray)2017。

[2] 张晓晶、刘磊:《现代货币理论及其批评——兼论主流与非主流经济学的融合与发展》,《经济学动态》2019年第7期。

[3] 孙国峰:《现代货币理论的缺陷——基于财政视角》,《国际经济评论》2020年第5期。

[4] 贾根良、何增平:《为什么中央银行独立是伪命题——基于现代货币理论和经济思想史的反思》,《政治经济学评论201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