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生命·生态·安全》拓展教学的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4
/ 1

刍议《生命·生态·安全》拓展教学的策略张莉

四川省安岳县城南九年制学校

九年制教育《生命·生态·安全》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旨在帮助学生学会安全生活、健康生活、智慧生活、和谐生活,提升学生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的实践性课程。该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建立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自 我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但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 不少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缺少相应的拓展,忽视了学生的生活实际,缺乏学生的深入体验与探究,导致课程知识没有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和行为。

如教学“西瓜子的旅行”,有老师的教学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对生命的起源进行了解与学习,认识生命的可贵;2.激发学生对地球生命保护的欲望,保护自然生态,尊重每个生命。

教学过程1.教师给学生讲故事,主题为《西瓜子的旅行》,学生边看教材, 边听教师讲故事;2.教师提问: 听完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3.学生讨论发言;4. 教师总结:西瓜子在妈妈的肚子里是不能生长的,同学们想知道他是怎么长大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植物生命的成长”这堂课,揭示生命的成长过程。

整节课,教师紧紧抓住教材中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展开教学,引导学生交流,谈收获,课堂呈现出“口语交际” 式的教学模式。这样的课看似紧扣教材,实则拘泥教材、照本宣科、 浮于表面,学生缺少课前、课中、课后的参与体验,缺少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脑分析的探索过程,缺少广泛联系、深化认识、内化为行的实践过程。这样的课堂自然无趣,学生应有的认知仅仅落在书上,而不会植根于心;学生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更是无从谈起。

一、挖掘教材,注重层次性和连续性

教师应熟知《生命·生态·安全》教材的编排有一定的连续性、层次性,要融会贯通、适当拓展,使孩子对“生命”的思考层层深入,逐渐将认知内化为行动。比如“西瓜子的旅行”旨在让孩子们了解植物生长的条件,为学生播下生命科学的种子,引 发孩子对植物生命的思考,懂得每 一种植物的生命都有一段旅程,都来之不易;如“蓝色的地球”则把孩子视野从关注植物引申到关注人与动物等方面,引导孩子懂得植物生长的条件也是所有生物所必需的,同时让学生懂得生命的无价,从而学会尊重生命、 敬畏生命;如“小心马路杀手”则重在引导学生遵守规则、增强安全意识,学会珍惜生命、保护生命。这样的编排是相互衔接层层递进,教师只有通晓教材的编排特点,才能明确目标、前后联系而又重点突出; 才能有针对、有层次地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大胆探索;才能广泛挖掘生活案例,做到有的放矢,从而加深学生对“生命·生态·安全”的体验。

二、走出课程,与语文课有机整合

“防范胜于救灾”。生态教育是最有效、最持久的生态保护手段。人类和自然之间有一种科学的联系,二者相辅相成,维持着人类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有了这个 “平衡”,人类社会才得以蓬勃发展。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受到破坏,让人触目惊心。因此,对小学生进行生态教育刻不容缓。关于生态教育,曾经有节语文课让笔者印象颇深。老师教学 《走,我们去植树》时,将生态教育和课文教学巧妙结合,以文中“一棵树就是一座绿色工厂”为切入点,由“为什么说树是绿色工厂?”引申到“森林受到了哪些灾难?”“怎样保护森林”这些问题,引发学生深度思考。通过大量触目惊心的图片及绘声绘色的文本学习,学生逐渐明白:树木通过叶片能够过滤掉空气中很多看不见的有害物质,有着净化空气的作用;树木和人一样,需要营养、需要水分,也会生病;大树虽然身躯高大,但也需要我们的悉心照顾和浇灌;树木茁壮成长,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舒适……教学结束,教师还向学生普及了植树节的由来,呼吁学生在植树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鼓励学生回家向家人传播本课学到的知识 ,发动家长为保护生态环境献策献力,自然而然将生态教育拓展到了课外。

语文课因其图文并茂、语言优美、情感强烈、思维缜密、注重表达等特点很容易让学生受到感染,产生共鸣。因此,将“生态教育”与语文课有机整合是激发学生生态意识、促进学生生态保护的有效途径。

三、围绕重点,与学校活动无缝结合

《生命·生态·安全》课程本质 上说就是要让孩子明白生命的脆弱和可贵。一个人对生命安全不重视,就是轻视自我生命存在的价值,也将不尊重别的生命,更谈不上关注生态。 树立危机意识,可使学生在危机面前临危不惧,保持清醒头脑及客观理性的分析,从而做出 准确的判断,采取切实可行的行动 。因此,学校必须让学生从小树立“生命安全第一”的意识,期进行安全教育与演练,使学生在危机面前不恐慌、不乱套,在保证自己生命安全的基础上,兼顾他人的生命安全。

三年级上学期“安全生活”这个版块安排了“安全乘电梯”“热闹中的自我保护 ”“公共场所失火怎么办”“公共场所如何避震”等我们经常遇见的生活场景。如何教会学生面对突发的安全问题,尤其是一些重大灾难?笔者认为,把教材内容迁移到生活中,让学生平时参与各种演练,让他们设身处地进入各种模拟的灾难现场,学生对“生命脆弱”的领悟才会更透彻、对“生命至上”的体验才会深刻,从而达到锻炼和提升学生的逃生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