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术共通性谈民族声乐唱法对戏曲唱腔的借鉴与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4
/ 3

从艺术共通性谈民族声乐唱法对戏曲唱腔的借鉴与运用

洪虹

昆明艺术职业学院  云南昆明 650228

摘要民族声乐唱法和戏曲中的唱腔技巧在艺术形式上有着许多的共同之处,因此在戏曲艺术中对相关技法进行理解和学习,依据艺术的共同性对特色唱法和演出形式进行借鉴和学习,有利于促进民族声乐唱法的进一步发展。例如以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楚剧《三月茶香》《万里茶道》等具有特色的民歌或戏剧代表作中,戏曲演出中所运用到的声调、唱腔、行腔等演出技法都具有各自独到的魅力,这些技法对民族声乐演出也有着较强的学习意义。本文结合笔者自身实际工作经验,基于艺术原理从艺术的共同性角度出发对民族声乐唱法对戏腔借鉴运用的例子进行分析,并以山东民歌《包楞》、歌剧《白毛女》为例进行具体分析,希望能对相关工作起到建议性作用。

关键词:民族乐;艺术形式;戏曲技法

引言:进入现代以后,我国现代民族声乐演唱技术在一系列新理论和新实践的指导下取得了较大的进步。运用现代演唱思想和技术对传统声乐中的高演唱技术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同时歌曲演唱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现代声乐艺术的声乐方法对圆润、优美、规范的演唱技法的追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民族声乐演唱中声音特征的多样性产生了负面影响。声乐演唱中运用戏曲杂技等更具特色的演唱方式,可以解决声乐训练的难题,丰富民族声乐的表现力,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凝结着一代又一代艺术家的心血和汗水,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富有感染力的表演技法深受各年龄段观众的喜爱,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在多元文化的今天,要发展中国民族声乐,必须回顾唱法上最系统、最民族的戏曲艺术。只有这样,民族声乐才能有源源不绝的艺术源泉。

一、民族声乐与戏曲声腔的渊源

(一)民族声乐的含义

民族声乐这是一个相当宽泛的范畴,但一个宽泛的表达方式,人们常说中国传统唱法、民族民歌、民族唱法等。被称为民族声乐。民族声乐是植根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土壤中的一种声乐艺术形式,其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以上。回去。母系氏族社会起源于劳动者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从由原始劳动而产生的“号子”开始,到歌、舞、乐三者结合的原始音乐的形成,后来发展到歌舞、戏曲、杂技、民歌、戏剧等多种形式,在漫长的流通过程中,这些民歌、戏曲杂技、说唱等都存在1。在民间传说中,以口头创作和口头传播的形式。它们被人们不断过滤、提炼、转化,这些融合了几代人共同思想情感的民歌,留下了宝贵的声乐遗产,构成了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丰富宝库。

(二)戏曲唱腔与民族唱法的审美共性

中国戏曲历史悠久,其源流可追溯到《诗经》,现代民族声乐是中国传统民间音乐长期发展改造中的新生事物,民族声乐除戏曲音乐外,还包括劳动小号、民歌、小调、宗教曲调等其他传统音乐形式。它们与传统戏曲相互反思、相互融合,逐渐成熟形成自己的体系,总的来说,中国民歌的民族声线与戏曲一样,不断发展更新着自己的特点和个性,但在起源上却有着审美上的共性。

、民族声乐与戏曲艺术的共同性原理

1.从文化劳动说看地域性互通

关于艺术当起源问题,当前我国学界具有较高认同性的学说为文化劳动说,这一点和地理决定论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当吻合的。即文化和艺术的表达,最初是诞生自当地劳动人民结合地方具有其所在空间特色的地理环境和自然风光所自发流露出的抒情表达。而基于这一视点,由于我国国土相对辽阔,在地理空间上变化大,南北走向和差异大,自古以来少数民族聚落多分布广,进而导致了传统文化在时间尺度上历史久,总类和多样性上也极其丰富2。依据地域的差别和时间的差别,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都表现出较大的文化差异和审美差异。但在这些差异之中,如果认真加以分析就能发觉其中关于美但特性,这部分特性在本质上是我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但文化基因部分,在历史但演变中不断传承和发展,并由各民族艺术家和演出者将其继承发展,并通过不同但演出技法进行表达。可以说,这既是当前民族声乐对戏曲艺术进行学习借鉴对基本理论原理,同时也是进入近代以后世界文化开始发觉本土传统文化独特性,并将多领域艺术融合发展所带来的历史必然需求。

具体来说,音乐风格上的南北差异最为明显。北方民歌的曲调往往粗犷、犀利、豪放、质朴。南方民歌旋律柔和细腻,体现了南北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的差异。不同地区的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语言特点,民族声乐歌曲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受当地方言音节和语境的影响,例如江浙民歌《茉莉花》,如果采用当地的方言吴语来进行演唱,则民歌的旋律都往往会以小调为主,最终结合当地人文审美,所呈现出的音乐之美往往带给人一种从容安稳的体验3。而与之截然相反的则是,陕北地区的民歌犹如漫天游历,高亢嘹亮。是陕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歌体裁,唱词用地方方言唱词豪放富骨气,风格宏大优雅、充满着质朴自然的表达,黄土高原的严寒,折射出陕北劳动人民在艰苦生活中不屈不挠的精神,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真挚动人,艺术表现力很强,民歌与劳动长期相伴而生,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民族音乐体现着当地过去劳动人民真实的历史体验和民族文化表达。体现着当地人民的喜怒哀乐,反映着人民最真实的情感。

戏曲的唱腔是戏曲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分戏曲类型和形式的重要依据,戏曲种类繁多。每一种戏曲都代表着中国各族各地区人民的精神文化和文化内涵。语言特点是戏曲地域性的突出特点之一,地方戏曲名称以地域名称命名,如西北的秦腔、豫剧、川剧等。旨在表现其独特的音色、音质、节奏特点,以及语言的排列和对应,以突出当地语言的特殊特点。每种戏曲叙事抒情在不同戏曲中的功能基本相同,但在具体表现上存在较大差异,这对音乐意境乃至整个戏曲风格面貌都有潜在的影响。汉秦腔徽剧原为地方之音,传入北京后,经过历史发展吸收了北京的语言、民俗,逐渐融入京剧。从京剧声音至今仍带有地方音乐和声音色彩可以看出,本地化一直是戏曲发展的重要特征。素有民族歌剧之称的京剧也是如此。摘要地方戏曲的丰富多彩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繁荣的主要因素之一。

2.意境与韵味

民歌的轻柔演唱不仅要充分表现音高谱的节奏和速度,而且要依靠歌手歌词的处理和表演,才能丰富作品的表现力,准确、生动地表现歌曲的“意境”与“味”。这种就是情感的抒发和流露、乐感与情感的塑造,也是打动观众内心重要环节。音乐和情感的形成也是牵动观众心灵的重要一环。所有的音乐作品都离不开“韵味”的意趣,戏曲和民歌作为中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两种代表性形式,也体现了中国艺术美学的最高境界,无论是唱腔还是唱曲,音乐中的装饰音、颤音等元素都体现在每一个重要的细节中,形成音乐形象和表现形式,这种独特的音乐处理体现在民乐或戏曲音乐中4

三、名族声乐演唱对戏曲唱法的借鉴分析——以女高音技法为例

民族唱法是中国各族各地区人民根据当地风土人情和演唱习惯形成的一种唱法。民族唱法经历了较长的发展时期,早期民族唱法主要表现为原生态歌曲或地方民歌,当时的唱法以真音为主,自然具有明显的传统民歌特征。近代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在继承民族传统的同时,又吸收了西方声乐方法的科学发声技术,最终既体现了传统民族多元风格的特点,又掌握了具有普遍共性的科学发声原则,但科学发声方法本身并没有东西方的区别,从本质上来说它只是在具体的演绎过程中所可以被考虑使用的一种发音技巧或技法,其使用与否因当与演出的目的有关而非技法本身。所以从这一点来说,西方声乐中的发声技巧并非是完美(理论上也不可能是)的发声,但在民族声乐中,民族女高音的声音往往表现得更高级,声音洪亮,发音清晰,音调圆润,呼吸柔和,呼吸灵活。其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声音美、情感美、韵味美、色彩美、润腔美。

从歌唱的呼吸来说,“气息”是歌唱之本。我国的民族声乐演唱技巧中采用以腹式呼吸为主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吸气量足,气息深,形成的对抗力量集中在腰间至脐上,支撑气息灵活运用。气息的控制对于民族歌曲风格的表现尤为重要,如山东民歌《包楞》(图1)中,在全曲歌词中多次出现“白楞楞楞楞楞......”等节段。

图 1

这就要求在具体演唱过程中,需要歌唱者对气息能够相对灵活的调动。在气息的支点处做半顿半连的弹性的对抗运动,形成俏皮轻快的声音,进而达到歌曲原意中少女活泼轻快的意境。

其次,“字正腔圆”是我国民族声乐演唱的重要审美特征。在咬字吐词上,要求字音正确、清晰,唱腔圆润,流畅。“咬字”通常是指字头,也就是指声母的发音,准确的“咬字”决定着歌词的正确表达,让观众一听就能明白歌词所表达的意思。此外,共鸣的技巧在具体的演唱过程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运用好共鸣可以使声音色彩在呈现出的表达上更具有表现力和层次感5。歌唱时,喉、咽、口喉和喉的三个共振场在歌唱时并不是相互独立的,需要演唱者将其作为一个整体去调动,需要在具体的演唱过程中随着旋律音高的变化而灵活地协调配合。高歌猛进时,注意头、咽腔的共振介质,注意口腔共振,但头、胸腔的共振必须同时存在,演唱低音时则侧重于胸腔共鸣,同时也要有口腔和头腔的共鸣。只有把共鸣腔体的运用做到有机结合和高度协调,才能达到扩大音量、扩宽音域、丰富色彩的目的。民族声乐演唱中善用润腔技巧,以此来体现出演唱的地域风格和民族风格。根据作品内容与思想感情的的不同,运用不同的情绪和音色,以及加入音、波音、颤音、弹跳音、舌颤音等多种装饰音,来丰富艺术表现力。

、戏曲唱腔与民族声乐唱法的共通性分析

在当前,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和具体实践中,更多的会采用更加具有现代性的乐理知识和概念进行展开。如“气息”、“共鸣”、“通道”、“支点”、“位置”等关联技法的调度。作为相关的工作者和学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的理论框架并非是演出的绝对目的,这些演唱思路和技术要求,在事实上只能保证一个专业歌手的技术能力和在演出技法上的合格,对于演出的目的。或者说艺术工作所需要表达和实现的最终美的体验及思想的传达并没有过多的涉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突出民族声乐作品的风格,以彰显民族声乐的艺术魅力,是以传统戏曲声学系统最规范、最系统、最专业的传统唱法,是民族声乐工作者需要了解和学习的重要对象之一。这也就一位置民族声乐演出者不仅要通过学习掌握戏曲的表现技巧来提高自己的演唱技巧,同时也要兼顾对戏曲艺术和民族音乐中对于美学的共同表达进行揣摩。在丰富自己的艺术内涵,提高自己的艺术境界的同时加深艺术理解,即两者具有相同的文化基因和艺术内涵。总的来说,抒情声乐受当地方言和文化特色的影响,已经在很早的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开放的声乐和演绎模式,是一种半开放式的地方艺术体系,具体的归总和传承需要作为现代人的相关艺术工作者进行进一步深入的考虑和仔细研究分析,对其中不变的具有共通性的美的部分进行深入挖掘,最终进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总结,并通过技法上的互通完成艺术上的表达,以声乐的载体像世间呈现。而在这之前,首先需要确认的是,正是由于民族声乐唱法和戏曲唱腔属于同宗同源的艺术形式,才为二者互相借鉴促成了坚实的基础。具体来说大致可以细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1. 同文化的戏曲唱腔与民族声乐唱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在艺术特色的内容和审美特征上是统一的。
  2. 追求真善美智是中国民族声乐和戏曲艺术的共同艺术基因,表现在追求正义和批判丑恶上。
  3. 民族声乐艺术的共性艺术风格与戏曲艺术一样,植根于民间传说,具有质朴自然、真挚质朴的音质、优美的说唱力、强大的说唱力等特点。两人的艺术创作大多以民间故事和民间传说为基础。它是在时代的传承与发展中具有一定共创品格的艺术形式。
  4. 具有相同地域特色的民族声乐作品,都具有地域特色和演唱技法上的相通之处民族声乐唱法充分调动腹部和胸腔的共鸣,经过规范的呼吸技巧训练,更好地控制气息稳定,使演唱者的声音表现更为轻盈,增强唱腔的灵活性。

、结语

正确理解民族声乐与我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密切关系,能够在艺术原理上准确把握二者的区别,汲取和借鉴戏曲艺术的精髓,有利于促进中国民族声乐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戏曲唱腔,使民族声乐在演出技法上更完整、更成熟、更有魅力,相关工作者需对其原理进行进一步的正确把握和分析,以期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顾晶.中国传统戏曲演唱技巧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作用研究[J].戏剧之家,2022(23):27-29.

[2]高凯.声乐演唱技巧与戏曲唱腔的融合探究[J].艺术评鉴,2021(10):80-82.

[3]赵小林.以戏曲“唱技”改良民族声乐演唱技法的探析[J].四川戏剧,2020(11):144-146.

[4]杨丹.中国民族声乐审美探讨[J].参花(上),2017(11):136.

[5]章莉.试论民族声乐与戏曲的“四同五异”[J].四川戏剧,2014(02):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