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安溪县沼涛实验小学 362400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影响下,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还应重视学生思维的多维发展与创新应用,从而推动学生数学素养的良好培育。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学情合理运用核心问题驱动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活跃学生思维,从而构建高效教学课堂并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与思维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问题;教学策略
核心问题是数学课堂的中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问题如果设计得好,就可以明确整节课的中心和重点,使整节课的内容很好地串联在一起。但如果核心问题设置得不好,则会影响整个教学流程,进而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小学数学核心问题驱动相关概述
数学新课程标准曾明确指出教师应在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数学问题思维,学会问题的提出与理解,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解决,从而实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育目标。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加强对问题教学的研究与重视。
另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问环节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其是以年级为基础依据不同年级的数学知识结构展开提问,在符合学生学习发展需求的同时确保在提问、应答的过程中学生综合能力可得到提升与发展,因此课堂提问教学主要具备以下基本特征,即年级特征、学生特征以及综合特征。另外在课堂提问环节中还应重视教学条件与学生需求,依据不同学生设置分层问题,强调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学习,进而确保每个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并有效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
二、小学数学中核心问题的应用策略
(一)以具有层次性问题的提出,实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有效发挥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深度教学实践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应在对班级内学生学习层次进行细致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具有层次性问题的设计与提出,对各个学习层次的学生实施问题的驱动,这样不仅更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发挥,同时地满足了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以此实现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实施。
例如,进行“乘法分配律”相关内容的深度教学时,教师可以进行问题驱动策略的实施。教师可以依据科学的划分标准对班级内的学生进行相应学习层次的划分,这样班级内的全体学生就呈现出了学习基础好、学习基础一般以及学习基础不理想等具有梯度性的学习层次。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层次划分,设计不同难度的课堂问题。例如,给学生4个算式:(7+3)×5;7×5+3×5;8×5+2×3;97×15+15×□。依据这4个算式提出不同层次的3个问题:1.第一个算式和第二个算式为什么相等?2.能不能把第三个算式也改成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计算的算式吗?3.□里藏着一个数,你猜会是几呢?你最喜欢的是几?提出以上具有不同难度的关于乘法分配律的问题,这样就使每个学习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相应问题的引领,都能在相应问题的驱动下,获得相应的进步与发展,并在促进各个层次学生共同进步的基础上实现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有效开展。
(二)结合学生实际,增加启发式问题设计
教师应根据学生所处年级阶段以及班级中学生整体的知识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来设计问题,充分发挥课堂优势,最大化地利用课堂时间带领学生学习.可以将小学阶段的学生划分为两个阶段:高年级阶段学生与低年级阶段学生,每个学生个体的学习能力、知识消化能力、思维逻辑能力各有不同.低年级阶段的问题设计应符合幼儿心理,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年级阶段要注意问题的逻辑性,教师要由浅入深地启发式提问,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予以互动,对于能力强一些的学生,教师可以把问题逐渐深入,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更深一层的理解.对于能力稍弱的学生,教师要把握问题的深度,问题过难,学生回答不上来,会产生挫败感,这样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平时渗透问题驱动式教学时,要结合班级中学生的整体情况,设计适合学生思考和解决而又紧扣教材内容的问题,有效启迪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利用问题这条线,引导学生高效学习.
比如,在带领学生认识和学习“年、月、日”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提出“每个月有几天?”“是否每个月的天数都一样?如果不一样,分别是多少天?”等问题,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来进行集体讨论,等学生通过讨论有效解决问题后,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将“年、月、日”有关的知识有效传达给学生.另外,教师在设计驱动问题时,要注意结合学生学习内容的阶段,“由浅入深”“由个体到整体”地递进式推进,通过简单的问题逐步启发学生进行交流和思考,然后将教学内容有效引出,提高教学质量.
(三)重视追问环节,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数学课堂上,老师可以借助有效的追问环节,让学生能够不断拓展思维,加强对数学知识的思考能力。数学教学当中,通过有效的追问能够实现举一反三的效果。通过初步的提问,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整体上的印象,并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潜意识,也就是对知识的内涵和应用有较好的理解。追问环节就是在这一基础上,通过有效的提问,让学生的思维不停留在原地,而是通过问题导向进行相关知识的联系,建立知识体系架构,通过一个问题引导出更多的知识内容,提高数学课堂成效。
例如,在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中,数学老师通过提问,让学生对简单的分数有一个认知。如数学老师问:将一张纸对折,对折线所分割的每一部分,是原来纸张的多少?这个问题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是较为简单的,学生能够很快回答:一半!老师继续追问:果将纸张继续对折呢?其中的一个部分应当怎样表示?有的学生说:一半的一半吗?数学老师:这样太复杂了,如果老师让你们继续对折,那岂不是需要说很多个一半?学生们听到这里会沿着数学老师的提问思路,让老师讲一讲需要怎样表达才能够准确、不啰嗦。这时,数学老师就可以基于追问技巧,为学生讲解分数的定义,以及分数表示方法下的数学内容。仍然让学生来回答纸张对折再对折的表示方法时,学生会积极回答:四分之一!在讲到这个知识环节时,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数学老师可以提出让学生自行动手来折纸,看到学生折纸方法不同时,追问:学们采用不同的方法折纸,分数这种表示方法都是有效的吗?这时,基于这个追问的问题,让学生会加深思考和探究。面对不同的对折方法,小学生看到折纸的结果不同,很多学生会根据老师的追问,采用测量或者对比等办法,判断不同的四分之一是否一样。这个过程对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分析能力进行了积极的锻炼和强化,学生通过老师问题的启发和引导,能够很好地总结出分数在使用时的规律和特点。
(四)严格把控提问力度,注重学生自主思考意识的培养
在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提问力度的合理优化与有效把控,从而确保学生思维的启发与自主思考意识的培养。教师在提问前应深入了解教材内容与课程结构,结合数学知识进行研读并分析其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可能发生错误的易错知识,结合已学知识与新课知识合理预设问题,确保问题设计的针对性与质量性。另外在课堂提问环节教师应依据教学过程与知识讲解在恰当时机抛出问题供以学生思考探究,而不是一味的提出大量问题,有效把控提问质量与力度。同时在提问时还应强调学生的心理性格与学习能力的均衡性发展,把控提问力度的同时兼顾难易程度,从而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以及思维能力的多维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以核心问题为驱动推动小学数学教学有着重大意义。在小学数学的课程设计中,设计适当的核心问题,会对教学效果产生极大的影响,有利于教师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讲解数学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可以将学生需要学习掌握的知识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让学生在求解问题答案时学会自我思考。
参考文献:
[1]贾妍.核心素养驱动教学,优化设计核心问题:例谈初中数学优化课堂核心问题设计的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03):101.
[2]孙娟.探讨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和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7(14):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