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师范学院 河南商丘 476000
摘要:本文将阐述民族声乐教学发展的必要性,对多元化发展大学民族声乐教学的路径进行分析与探究,希望为相关人员提供一些帮助和建议,更好地开展综合师范类大学民族声乐教学,促进其声乐教学发展的多元化。
关键词:多元化;民族声乐;综合师范类
当今社会,各国文化频繁交流,多元化的文化使得教学工作也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尤其是民族声乐教学。在世界范围内,音乐教育体制改革的程度正在不断深化,这使得民族声乐教学迎来了全新挑战,急需构建完善的教育系统。从这个角度来看,应积极研究多元化发展大学民族声乐教学的路径。
一、民族声乐教学发展的必要性
从现阶段民族声乐教学来看,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育理论依然是借助个别声乐艺术现象机械式叠加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规律的推断,这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声乐艺术和其它艺术、其它学科间的联系,无法获得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综合型理论成果,缩小了声乐教学的知识框架和理论视野,难以从宏观角度发挥声乐教学的功能[1]。在这一背景下,综合师范类大学有必要积极推动民族声乐教学发展。
二、多元化发展下大学民族声乐教学的路径
(一)声乐教材改革
教材是开展民族声乐教学的载体,由于综合师范类大学以往的声乐教材逐渐无法满足当今社会传承发展民族音乐文化和培养民族声乐人才的现实需求,因此,应大力开展民族声乐教材改革工作。大量教学实践表明,文化遗产的继承与文化教学的练习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些遗产不仅包括民族声乐的经验、技巧、唱法、知识和理论,而且包括表现手法丰富、艺术形态多样、文化意义重大的民族声乐曲目,尤其是民族声乐的演唱,以往的表现手段和方法技巧主要借助民族曲目来流传,因此综合师范类大学应对民族声乐教学曲目的选取加以重视。要想发展和传承国内的民族声乐,就应依靠声乐教育,特别是综合师范类大学的民族声乐教育。近些年,伴随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类型的民族声乐也得到了一定的发扬与继承,不仅具备民族优良传统,而且还对西方声乐加以借鉴和吸收,推动了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繁荣与发展。然而,许多综合师范类大学设置和使用的民族声乐课程、民族声乐教材仍旧不够健全。
从教材类型上看,综合师范类大学通常采用曲谱教材,相比之下,较为重要的音响部分、音像部分并未添加到民族声乐的必修课中。客观来讲,综合师范类大学不应将民族声乐教材局限在曲谱教材的范围,还应对各类图片教材、音响教材、音像教材进行补充,确保其与曲谱教材彼此配套。各个教材曲目应由不同人员进行演唱,使其产生比较,让学生和教师对这些曲目展开交流、分析。与此同时,综合师范类大学应丰富民族声乐理论教材,既要注重特性唱法、基本唱法、发声技巧、发声器官,又要重视撰写论文、二次创作歌曲等。这样一来,学生便能全面、深入地把握感性、理性、视觉以及听觉,从而让个人的民族声乐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另外,综合师范类大学应适当调整和优化民族声乐课程。为了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加强对设置少数民族声乐课程的重视,形成音乐文化的正确观念,在民族声乐教学中添加多种类型的民族声乐技术。现阶段,人们处在文化、经济高度一体化的社会,综合师范类大学应结合时代特征,对尊重民族文化、欣赏民族文化的人才进行培养,使其成为高素质、综合型声乐人才。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综合师范类大学应为民族声乐专业设置东方声乐、世界声乐两大类型的课程,并且既要让学生熟练掌握民族声乐技能和知识,又要使学生对历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其它专业课程有一定的了解,通过对多样化知识的掌握,实现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二)完善教学结构
优美的声乐既要由强大的技术提供支撑,又需要声乐演唱人员的倾情表达。为此,民族声乐学生应对声乐发声结构、发声技巧充分把握,同时,综合师范类大学也应为学生提供于少数民族地区接触的机会,让学生对相应地区的风俗民情有一个深入体会[2]。现阶段,许多综合师范类大学都有民族声乐专业,这些专业的学生能够从宏观上系统地把握中华民族传统声乐。然而,许多学生和教师并未充分重视民族声乐专业课程。实际上,将该课程学好具有一定的必要性,民族声乐课程能够将理论上的声乐指导提供给学生,对学生的技巧训练加以补充。
除此之外,综合师范类大学的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声乐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民间声乐艺人的唱法进行模仿,注重民族声乐的原汁原味,帮助学生寻找运用声乐技巧和表达声乐风格的契合点,加强民族声乐学习理论和学习实践的有机结合。教师也应在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引入各种民族声乐知识,带领学生共同研究声乐传统,使其逐渐养成民族声乐相关文献、典籍、学习资料的阅读习惯。比如,明代艺术家魏良辅所创作的《曲律》、清代艺术家徐大椿所创作的《乐府传声》、元代艺术家燕南芝庵所创作的《唱论》等都可作为民族声乐学生的业余阅读内容,在这些优秀的作品中学习历史上或老一辈艺术家的民族声乐演唱经验,对民族声乐传统加以了解。这样一来,学生的民族声乐视野便会进一步拓宽,全面构建一个系统的民族声乐知识结构,同时也让民族声乐教师的教学结构更加完整,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促进综合师范类大学民族声乐发展。
(三)注重传统民歌
为了进一步发展民族声乐教学,综合师范类大学就应将传承艺术传统的相关问题充分解决。对综合师范类大学声乐教育来讲,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音乐是基础和前提,只有在把握民族性的文化和音乐的基础上,学生才能习得更优秀的音乐技巧、音乐技能与音乐文化。
一方面,综合师范类大学应聘请传统民歌歌手。现阶段,综合师范类大学民族声乐教师大多由学院派进行培养,其把握的民族声乐未必和原生态民族声乐相一致,如声乐旋律、声乐风格、民歌吐字等。相比之下,传统民歌歌手则更具优势,这些传统民歌歌手的个性、艺术性、地域性更为突出,能够真实地展现出民族声乐。比如,侗族的传统民歌歌手能够更好地展现大歌,羌族的传统民歌歌手能够更好地展现酒歌,苗族的传统民歌歌手能够更好地展现飞歌,而蒙古的传统民歌歌手能够更好地展现呼麦与长调等。由此可以发现,综合师范类大学对传统民歌歌手进行聘请,使其对学生进行民族声乐演唱方法和技巧的传授,既能够让民族声乐教学内容得到充实,又可以使其与真实民间唱法相接触。
另一方面,综合师范类大学应扩大民歌特长招生。客观来讲,对具有传统民歌特长和优势的学生进行招生也是一个多元化发展综合师范类大学民族声乐教学的有效途径。此类学生由小到大一直生活于民族地区、偏远山区,这些地方属于得天独厚的民歌环境,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民间音乐与民族音乐,是对我国传统民歌进行延续的重要力量。综合师范类大学招收具有传统民歌特长的学生后,需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加以培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将其个人演唱方法、演唱特点保留,并让学生对耳练唱视等知识进行学习。学习这些多元化的知识后,有利于后续传播、传承、整合传统民歌作品,使大量原生态音乐得以完整保留。
总而言之,研究多元化发展大学民族声乐教学的路径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关人员应充分把握民族声乐教学发展的必要性,能够通过声乐教材改革、完善教学结构、注重传统民歌等方式开展多元化的民族声乐教学,从而提高综合师范类大学的民族声乐教学水平,促进民族声乐专业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丰.新媒体背景下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评《艺术的传播:声乐教学艺术发展研究》[J].新闻爱好者,2021,(07):111-112.
[2]李亚云.对中国民族声乐舞台吸引力的思考——评《中国民族声乐的演唱技法与舞台魅力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1,(06):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