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技师学院 255000
摘要:课程思政已经成为高校全面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渠道。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重点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这一论述为我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与实施指明方向。高校体育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是培养大学生健康体质、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体育教学,是积极响应国家课程思政号召、实现各学科课程教育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发展的有效举措。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当代大学生作为祖国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承担着伟大民族复兴大任,依托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育人作用,使大学生体育技能与思想品德协同发展。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课程思政;路向选择
引言
高校是高素质、专业化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主渠道。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高校教育要着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亲和力,牢牢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高校体育课程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在培养大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就目前形势而言,很多高校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往往只注重技术传授,轻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这有违立德树人、全面育人的教育原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围绕当下新形势,充分认识到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重要意义,才能真正做到技能传授与价值引领同行并进。
1高校体育教学课程思政的意义
大学体育课程作为一门公共课程,是面向全校学生开展体育教育的课程,既包括体育专业的学生,也包括非体育专业的学生.大学体育课程是以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为目标而开设的一门课程,也是为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而推行的课程.保证大学生身体健康是高校对大学生实施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大学体育课程理论基础涵盖多个学科,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是教育课程的一部分。国家在不断推进思政教育“三全育人”工作,大学体育课程不仅能够传授大学生体育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够发挥思政教育的功能,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引导。这时,体育文化价值取向就起到重要的作用,它与思政教育的价值取向相契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学校体育的引导功能是指“以先进的、合理的体育文化价值取向,引导师生员工的体育生活方式向合乎人类理想的方向发展;引导着师生员工的体育意识和锻炼行为方式,主动地适应健康的、全面发展的个人和社会需求。”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踊跃报名,积极参加校运会,正确看待个人得失,正确看待比赛,真正明白通过得奖为班级和个人争得荣誉固然很好,如果没有也不会因此产生大喜大悲,做出伤害他人的事情,始终秉持体育竞赛精神。这充分体现出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是大学体育教育良好价值引导作用的体现。因此,高校开展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有助于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2新时代高校体育教学课程思政路向选择
2.1立足国家教育方针,加强思政观建设,解开“不愿”的愁苦
高校体育教师应充分认识到高校不仅是知识传授、文化传承的基地,同时也肩负着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使命。高校体育教师应从教育高度去看待体育教学工作,而非仅从学科任教的层次去教课,只有明白进行思政教育的意义,才能积极地去思索、去践行。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必须面向国际化、现代化、未来化,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其思想高度决定了行动力度。大学生必须拥有崇高的理想和扎实的知识,经得起时代的考验,因此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是建设未来的基石。只有解决了育人问题,才可能培养出国家需要并可用的人才,这是立德的必要性。法国著名作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写道:“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它可以让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但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如果说运动技术教学是体育课上的显性教学内容,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隐形教育内容,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所有学生按照统一的规则,追求体魄上的超越,精神上的充实,正确品读苦乐观和中华民族的艰苦奋斗史,进而塑造自信、勇敢、坚忍等品质。享誉盛名的英国伊顿公学,其办学理念是“运动第一,学习第二”。体育运动是其培养“绅士教育”的首选内容,该校认为体育的本质是人格教育,在体育运动中能实现育人与育才的有机统一。教育是新时代的德政工程,教师不仅要灌输学生知识,还要教授学生处世的品德,强调立德树人的重要性。
2.2显性教育要重视价值观输出,隐性教育要突出实施路径多样性
在显性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方面,要重视价值观输出。如:“健美课程教师给学生观看中国健儿在世界比赛夺冠片段后,点评说:健美比赛本质上是基因和人种的竞争,我国运动员能够在最顶级的世界比赛中获得金牌,这说明我们中国人的人种和基因都是非常优秀的,这块金牌,彻底打破了西方人基因优越论的谎言。”案例可见,观看国人比赛获奖不是课程思政的重点,观看比赛后教师独到的评述,也就是价值观输出才是课程思政的重点,显性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好坏,与所输出价值观的质量呈正相关。在隐性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方面,要重视路径多样性。任何文化,都包括器物、制度和观念三个层面。隐性体育课程思政也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突出实施路径选择的多样性,而非刻板地认为只有案例展示中采用中国元素这一种方式。比如,在器物层面,教师可以通过整洁的环境,得体的妆容服饰、凝聚着思政符号的教学媒介(音乐、道具等)等给学生以无形熏陶。在制度层面,可以通过建立奖罚分明的班规、举办公平公正的比赛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建立竞争意识和契约精神。在观念层面,可以在上课环境中悬挂横幅、格言,以及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班级氛围等,让某些价值观不知不觉地深入学生的内心。
2.3增强思政育人意识,打造过硬师资队伍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任课教师作为课程实施的主体,是课程的第一负责人。全阶段的思政教育融入,首先要从教师的思政开始,必须转变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片面理解,在教师的内心构建起全面育人的观念。要确保教师自身政治坚定、思想纯洁、立场明确,对于自身育人责任和使命时刻铭记于心,有在教学中随时融入思政元素的储备和能力。只有教师充分认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提高自身育人意识与能力,才能有改变课堂的主动性,才能发散思维、积极投身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更好地把思政元素融入到体育课程实践中,从而避免思政教育实施时可能产生的形式化现象。其次,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师肩负师者身份,工作具有向师性作用,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引路人,其为师品德、政治涵养直接影响着思政教育的效果。为此,学校应调动各种思政教育资源,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方式,加强对教师思想政治理论的培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思想道德境界。而教师应从课程思政的角度主动加强学习,认真领会党的方针政策,积极完成教学理念转变,努力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业务素养,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成为学生的成长标杆、行为楷模、道德榜样。
2.4提高体育课程学生主体的思政意识
提高体育课程学生主体的思政意识,首先要在体育课堂中约束学生的行为,强化学生遵守体育课堂纪律和认真完成课堂作业的意识,扭转学生不认真的态度,保证体育课程的顺利进行。其次要扭转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使学生了解体育运动对个人发展的作用,明确体育学科领域哪些思政教育内容需要认真学习。对于不喜欢体育课程的学生,教师要对他们进行体育基本知识的普及,使他们明白体育锻炼有助于大学生强健体魄,能够保障其工作、学习顺利进行。加强体育锻炼有助于培养大学生顽强的意志,缓解紧张的心情、释放压力。学生都要遵守相应的社会道德规范,坚定政治立场,才能在个人成长成才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才有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才能有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的机会。
2.5构建科学有序的体育思政课程奖惩制度
为了促进高校体育思政课程进行改革,将思想教育与体育教学融合在一起,还需要学校各个部门、人员的交流沟通、团结合作。学校的领导干部、辅导部门、人事部门等人员都应大力支持,并主动参与到体育思想教育的改革工作中。例如,学校领导干部可以定期在学校开展课程思想教育的竞赛活动,对表现优异的教师进行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还可以鼓励教师定期参与培训,提升自己的见识与本领,认真了解其他学院体育教学与思想教育融合的进程与方法,从而取长补短。除此之外,学校的教学工作者可以根据体育教学与思想教育融合的实际情况,开展多样化的“双育”课程或者主题,支持学校体育教师与思政教师主动参与课题活动,打造教师“双育”教学的知识基础,引导教师运用理论知识去开展实践工作。学校的人事部门还可以提高教师思想观念的考核标准,将体育教学与思想教育的融合效果融入评优评先的教师考核中,支持教师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课程与方法进行反思,发现不足立即改正,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素质与教学能力。
结语
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要实现有机融合,既要明确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时代意义、理清阻碍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困境,还应对体制机制优化建设、师资队伍培养打造、内容充分挖掘利用、方式方法创新进行深入研究。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不懈探索的论题,后期的研究会围绕瓶颈问题,从多角度着手,探索适合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实施的框架,从而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赵伟.新时代高校以课程思政推动立德树人的实践创新研究[J].科技资讯,2021,19(12):134-136.
[2]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N].人民日报,2016-12-09.
[3]汪现义,王鸿林.课程思政视域下体育专业课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设计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9,12(80):32-33.
[4]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3-1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