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作业“遭遇”生活——2021作业“革命”例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28
/ 2

当作业“遭遇”生活——2021作业“革命”例谈

郭栋

滨城区实验小学

2021年,随着国家“双减”政策的贯彻执行,作业革命成了教育上的“热词”。本文将以“农历的天空下”学科融合的作业为例,从作业来源、作业设计,作业评价、作业成效四个方面,浅谈我对作业革命的理解。当作业“遭遇”生活,它是活波的、生动的;它有着取之不尽的素材;它更有着用之不竭的动力。一句话,当作业遭遇生活,作业革命才算是真正开始了。

一、作业来源——诗意读写共生活

四年级的寒假立春,我们班开启了“农历的天空下”课程。它以晨诵课为载体,以二十四节气为序,以作业为抓手,推进并融合了古诗词学习、户外观察探究、科学、美术、音乐、传统文化、劳动实践等一系列学习活动。

这是一段师生共同生活的美好时光,这是我们共同享有的精神生活。我们在晨诵课上共同读诗,每个节气共同观察,每个节日共同研学。因此,这份作业,并不是来自于教材与老师的权威,而是来自于我们的“共同生活”。这份作业不是枯燥的练习,而是师生在教室的共同生活中开出的活泼泼的花朵。

从此,师生的共读共写就为平凡的生活平添了文化意义;观察实践与读诗写作纳入学生的日常生活,成为学生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多学科融合的综合实践活动,将书本知识融入自我理解,形成“真”智慧与“活”能力。

二、作业设计——砥砺思维共成长

1.农历的天空下课程作业分为两种。

(1)二十四节气物候观察笔记。

这类作业是在观察后完成。重点:“物候”,就是指生物的周期性现象(如植物的发芽、开花、结果要求候鸟的迁徙,某些动物的冬眠等)与季节气候的关系。也指自然界非生物变化(如初霜、解冻等)与季节气候的关系。写观察笔记,要写能代表物候特点的植物或动物;写观察笔记,要写出两个节气之间,物候的变化;写观察笔记,还要验证一下,诗人所写与亲眼所见。这样的发现会让我们感到:我们和千年之前的诗人生活在同样的“农历的天空下”。

(2)诗歌的感悟随笔。

在读诗并理解的过程中,学生要展开与诗歌的三重对话:

①与诗歌对话:诗歌描述的画面或场景;

②与诗人对话:诗中所述诗人的心境;

③与读诗的自己对话:我从诗中读懂了什么。

  1. 作业的设计要求

立春时,作业处于起步阶段。多数同学只提交了一份简单的手抄报。节气观察流于形式,很多同学在作业中仍然在书写对春天的呆板印象,而不是实地的观察与思考。我曾经犹豫过,这样的作业难度,是不是太拔高了?

实践证明,恰恰是我们低估了孩子的领悟力。

儿童经过数年的积累之后,在四年级下学期到五年级上学期的这一年,是理解力最好的时期。作业不是知识积累,不要求背诵默写,而是生命体验,更强调精神建构。这是一种自然的唤醒,也是一种文化的唤醒,更是一种生命的唤醒。在一次次地实地观察,一次次在诗歌中,大自然中,优美的经典诗歌中穿越、吟诵之后,学生的心灵和语言一起变得细腻而丰富了。

这一点,在学生的作业中体现十分明显。例如在学了落花课程中李清照的《如梦令 昨夜风疏雨骤》之后,王梓涵在作业中写道:

王梓涵读诗:

昨天夜里,雨点密密的下着,风吼叫着,李清照心里的忧愁,不知道从哪里来,她只能借酒消愁,可是喝了一杯还想喝,似乎酒瘾也被勾了上来,唉!终于还是放下了酒杯,睡觉了。

不知不觉,到了第二天早上,李清照醒来,看见了丫鬟正在卷帘子,便问道:“海棠花怎么样了啊?”丫鬟笑着回答说:“海棠花还是之前那个样子啊!”

李清照听了有些生气道:“怎么可能?你知道吗?你知道吗?昨天夜里下了雨,海棠花怎么可能还是那个样子?海棠花的叶子应该是更绿了,花儿被风雨吹打,落在地上,更少了!”(第一层对话与诗歌对话诗中所写场景

我读了李清照写的这首诗,也感受到了李清照对花儿的喜爱,还有丫鬟对海棠花的不屑,她们两人对花的态度一点儿也不同:一个是观察到了海棠树细微的变化——绿叶更绿了,花儿更少了;另一个应付地说一句,还是那个样子!卷帘的丫鬟连“无我之境”也谈不上,因为她的精神还没有被大自然唤醒。(第二层对话与诗人对话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我想到了“农历的天空下”第一次立春观察,我不知道写些什么,我就像李清照的丫鬟一样,因为我的心灵还在沉睡,感觉通道是关闭的,所以只写了一个200字的框架,既没有细节,也没有美感;可是走过了一个春季,我学会了观察的方法,感觉通道已经打开——学会了用眼睛来看,用耳朵来听,用鼻子来闻,用嘴巴来尝,用我的双手去触摸,用全身心去感受。我的心灵也苏醒了。(第三层对话与读诗的自己对话,“我”的思考与情感

对于优等生而言,背诵或知识积累,完全不在话下,但是这样的作业唤醒心灵,唤醒对生活的热爱,其功效完全是超越功利的。

三、作业评价——“经济”点评共进步

     对于广大的中等生或更不善于写作的孩子,如何让他在作业中获得发展呢?

一年来的实践证明,中下层次的学生,反而更能从作业中获得自信。中下层次的学生多数是在考试成绩上屡受打击。可是要说观察体验,优生差生并没有多大差别。一旦不要求背诵、默写,没有考试的负担,那么每一次的观察写作、活动参与,最积极主动的,就是中下层的孩子了。经过一次次诗歌的直觉领会,一次次心灵的唤醒之后,这个层次的孩子也是进步最大的。

在作业评价中,我充分运用“表扬经济学”。

1.闪光点中体验成功。中等生的作业,如不能全篇表扬的,我会选取作业中的闪光点,哪怕只有一两个句子,甚至是一两个词语,只要运用得贴切、生动、有新鲜感,我都会在班里一再品读。每当这时,所有人都会侧耳倾听,被表扬的孩子,更是两眼放光,两颊通红,兴奋又激动。

2.修改提升培养自信。还是有学生,无论如何也写不好,怎么办?我会动手替他修改。改好了,再品读交流。这样的时刻,成为学生校园生活中的难忘一刻。写作,悄悄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引导者和记录者。

只有当学生的写作成为班级生活的公共事件,学生才会获得不断写作的不竭动力。

3.保护热情乐写为佳

比如班里的小李逐渐喜欢上了观察,观察笔记越写越长,但语无伦次。我的策略是保护写作热情,他能写长了就很好。奇妙的是,他的作业,也越来越有条理了,有几个句子还颇令人眼前一亮呢。像这种情况,班里还有好几个,都是从无话可说到语无伦次到逐渐条理的。实践证明,文章的秩序,是在大量读写中自然涌现的。倘若,孩子由于老师的评价不着一字,那恐怕还不如语无伦次。因为没有热情和意愿,就没有实践和发展。

四、作业成效——一路同行共提升

从立春到大寒,我们组织了18次集体观察,晨诵课上赏读积累120余首诗词。我和五一班的孩子们共同写下21个节气记录,7个节日记录,40余首诗词的解读感悟,孩子们的作业人均20400余字;我的20篇相关文章(其中包含大量学生作业)在“全人之美晨诵课”公号发表,共计90000余字;

开展课程以来,认真参与的学生,呈现七大进步。一是写作,二是积累诗词,三是了解课外的科学的、民俗的知识,四是了解传统文化,五是对诗歌语言的敏感,六是孩子对周围世界的关注与热爱,七是孩子的精神世界的成长。

结语:作业革命,革故鼎新。革故,革去的是机械、枯燥的作业内容;革去的是强制、压迫式的作业理念;革去的是遮蔽灵性、区分优劣的作业评价。鼎新,新的是,共读共写共生活,一份作业能够引领师生走在去蔽善性,提升自我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