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9
/ 2

对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研究

钟蒙杰

镇海区蛟川街道五里牌幼儿园,浙江省 宁波市 315200

【摘要】幼儿的攻击性是幼儿社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在心理学中,攻击性被定义为他人不愿接受的故意或工具伤害。这种故意伤害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语言伤害和间接的心理伤害。因此,大班这个阶段的发展对于儿童未来甚至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只有正确理解儿童攻击行为的表现和影响因素,我们才能进行有效的干预,帮助儿童克服攻击行为,学会合理地解决问题,促进其社会化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 大班幼儿  影响因素 

3-4岁是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个抵抗期,心理发展的状态会影响未来人格和情绪的健康形成和发展。随着儿童活动能力的增强,知识的不断丰富以及心理的快速变化,尤其是儿童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教育者仍然停滞不前,导致教育者的需求和儿童的心理需求不同,从而导致儿童的各种叛逆行为和叛逆倾向。正如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须顺着他继续增高地培养上去,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倘使培养得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攻击性行为作为一种问题行为,应尽早矫正,否则,以后矫治就会变得十分困难,或者这个问题解决了,那个问题又出现了,劳神费力,但事倍功半。 

一、攻击性行为相关综述

1. 攻击性行为类型

动作攻击:动作上的主要指通过身体做出的相关行为,包括 抓、挠、 扯、打,破坏物品等。

语言上的攻击:具体指通过言语表达对他人的不满、辱骂、诋毁等等。

间接产生的攻击:是指在第三方的接触下产生的行为,例如散播谣言,产生社会影响等。

关系攻击:关系攻击就是通过普遍的人际关系开展的,主要目的是对良好的人际关系做出破坏性活动。

工具性攻击:表示行为发出者要得到别人的东西、活动空间等产生的争夺、鲁莽性的攻击性举动。这类举动不是要伤害被攻击者,而是为得到一些物品或空间做出的攻击性行为。

敌意性攻击:主要指针对人进行的打击性强、伤害意图明显的攻击举动。

主动性攻击:主动性攻击表示攻击发出者没有受到任何刺激的情况下做 出的攻击举动,具体包括抢夺物品、攻击同伴等。

反应性攻击:表现为攻击者受到外界刺激和影响下产生的攻击举动,这 样的行为基本上伴随着攻击者的恼怒、生气、丧失理智的 行为状态。

  1. 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原因

    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有很多,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

内部因素包括幼儿的生理与心理影响,如孩子在遇到挫折时,情感得不到满足时都有可能影响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同时个体认知发展水平的受限,孩子自我意识敏感期、触觉敏感期的出现也都有可能触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外部因素包括幼儿之间的同伴关系、父母的教养方式(如家长过分溺爱,没有规则,家人使用暴力解决问题等)以及环境(动画片里的暴力画面、环境的闭塞、材料不充分等)

二、研究对象行为表现 
情景一:

在区域活动时,小朋友们自选区域游戏内容,由于小朋友们共同选区,浩浩因个人原因,导致到达想玩的建筑区时,人已经满了。他就脱掉自己的鞋,对个子比较矮小的明明说:“我要玩建筑区,你去别的去玩。”

他见明明没有离开,就用手推了明明,把他推倒在地上,于是明明就哭了。而浩浩就好像不关他的事一样,跟其他的小朋友玩起来。

情景二:

在排队洗手时,浩浩用力把前面的两个小朋友挤到了后面,自己当了第一名,其中一名小朋友被挤倒在地,哭了起来。

其他小朋友说:“我告诉老师你不排队。”浩浩并不理睬,接下来他们就开始争吵起来,你推我,我拉你。

情景三:

浩浩喜欢在教室里跑来跑去,一不小心就撞到其他小朋友,有时他是故意去碰碰小朋友,教室里经常会听见小朋友说:“老师,浩浩他打我;老师,浩浩抢我的玩具。”等等。

三、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1. 家庭因素

浩浩的父母因为工作原因很少陪伴浩浩。浩浩一直以来都是由爷爷奶奶带着,而且他又是独生子,爷爷奶奶对他百依百顺,父母对他更是溺爱,因为不能长期陪伴浩浩,对浩浩提出的要求,从不拒绝。

由此他知道,只要我想要什么东西,爸爸妈妈一定会帮我得到,正因为父母和爷爷、奶奶对他的宠爱和放纵,导致了浩浩为所欲为,稍有不如意就采用攻击性行为,来发泄他心中不满的情绪。

2. 社会因素

电视传媒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伴随着电视传媒进入千家万户,幼儿在电视机面前的时间越来越多,电视对幼儿的影响不可忽视,现在很多动画片都是带有打斗的行为,但孩子们并不懂,他们只是觉得这样打打闹闹很好玩,无形中就学习了一些不好的榜样。

  1. 缺少与同伴的交往

同伴关系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幼儿园是同伴交往的“小社会”,幼儿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作用。

同伴关系差、社交技能缺乏的幼儿容易受到同伴的拒绝,被拒绝的幼儿往往会对来自同伴的信息做出错误的归因,认为别人都是怀有敌意的,所以会更加频繁地使用攻击手段,从而使二者之间的关系形成恶性循环。

浩浩一直被小朋友排斥,他不懂得怎样与其他小朋友交往,缺少与同龄人交往的技能。从小浩浩就很少去接触大自然,父母也没时间带他去逛逛超市,去公园玩玩,平时都由爷爷奶奶带着,他们年纪大了,考虑到浩浩的安全问题,放学回家后就让他待在家里看电视,玩玩具,几乎是不让他出去的。

三、解决方案

1. 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引导幼儿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有些儿童之所以在解决冲突或人际交往中出现攻击性行为,主要是因为这些孩子所能得到的解决冲突或进行沟通的方法少于一般儿童。因此有必要进行解决。

家长往往在听到老师说:“今天你家孩子把班里的小朋友打了。”回到家家长也不会向孩子了解情况,直接对孩子进行惩罚,指责或是打骂。

这样不正确的教育观念对孩子造成了伤害,在无形中助长了孩子们的攻击性行为,因为他们在家长身上学到了,做错事是可以通过打骂等行为来解决的。

  1. 通过亲子陪伴,满足幼儿的情感需要

浩浩有强烈的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有很多,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也是重要的原因。平时他只感受到爷爷奶奶对他的爱,很少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关爱,浩浩内心的情感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要宣泄心中的不满,从而导致了他的攻击性行为。浩浩需要与父母交流的机会,父母工作再忙也要抽出一定的时间来陪孩子,与他谈谈心里话,听听孩子内心的想法,问问他在幼儿园的生活快不快乐。

四、结论

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是长时间养成的,有一定的顽固性,他们不仅对教育中的“寒风”有很强的抵触心理,而且对“暖风”也有一定的麻木性。因此,要使孩子真正出现转变,教育者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保持“南风”长吹不停。另外,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其实是孩子向周围寻求帮助的信号,也是孩子的一种语言。了解孩子攻击性行为背后的原因,读懂孩子的语言,看见被我们忽视的生命力,是成人使命。同时,成人也可以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是否也出现过隐形的“攻击”,如何与自己、与他人更好地相处是我们一生都要学习的事情。

【参考文献】

[1]施雪奔.陶行知思想在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研究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9, 16(04):223

[2]周燕.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矫正策略[J].数码世界, 2019(2):132-132

[3]王红美. 浅谈大班幼儿交往活动中攻击性行为的改善策略[J].启迪:教育教学版, 2020, 000(001):P.81-82

[4]武旭晌.幼儿攻击性行为发展特点及其与隔代教养的关系研究[D]. 2019

[5]范林玮.4-5岁幼儿攻击性行为表现及对策研究[J].文渊(中学版),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