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州中学附属小学
随着国家“双减”政策的出台,我们教师面对更大的机遇和挑战,既要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又要保证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作为小学低段来说,一二年级要求不能布置书面家庭作业,那我们在作业设计时就不仅要杜绝那些机械重复的繁杂作业,更要改变作业的完成方式,一定要考虑到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注意设计的多元化和层次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获得成功。
彭州中学附属小学构建“1+1+S”课程体系,不仅符合全人教育理念,更符合国家“双减”要求,第一个“1”是将国家基础课程落实在课堂学习之中;第二个“1”是将能力课程体现在项目、单元拓展课程的学习;第三个“S”是将特长课程是做实在全员选课走班中。附小课程体系满足了孩子的个性化学习要求,特别是能力课程(也叫“好玩”课程),更是让娃娃们在乐玩、巧玩中发展思维、拓展能力,呈现蓬蓬勃勃的发展状态。下面我代表数学组向大家汇报一下附小能力课程之好玩数学:
首先,生活中“玩”数学,有效利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只有让数学扎根于生活这个肥沃的土壤中,注意以学生的生活实践为基础,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事,才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觉得数学学习是有意义的,这样更有益于学生对提出的问题产生想象,产生出积极地情感体验和开拓意识。比如在我们学习了分类以后,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怎样让孩子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对身边的事物进行分类整理,初步养成有条理整理身边事物的习惯。这一目标如何达成呢?于是我们就将眼光投入到了生活中,首先让孩子放学后将家里的物品进行分类整理,然后再到超市去了解超市的物品分类情况,并且向充当小导购给大家介绍一下超市物品的具体分类情况,最后帮忙将没有及时对应放置的物品摆放好,通过操作进一步体验分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其次,阅读中“玩”数学,感受数学文化的熏陶。
以一二年级孩子为例,受识字量和注意力的影响,相对于语文等学科而言,数学显得更为抽象,拥有丰富画面和动人情节的绘本是低段儿童阅读的首选。在数学绘本阅读中,能够将数学知识与图片故事内容巧妙地结合起来,学生会认真观察绘本中的图片内容,还可以借助图片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既能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又能培养理解和想象能力。如适合一二年级孩子阅读的绘本丛书《数学帮帮忙》系列,就郎阔了“数字与运算”、“量与计量”、“图形与几何”、“探索规律”和“统计与概率”五个板块的内容,几乎涵盖了小学阶段所有的数学知识。每一本书都会讲述一个发生在孩子身边的故事,由故事中出现的问题自然地引入一个数学知识,让孩子在阅读过程中不知不觉被生动的故事所吸引,一步步地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数学绘本阅读,对于低段儿童的数学学习而言,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选择适当的数学绘本,让孩子带着浓厚的兴趣展开学习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孩子的学习兴趣,他们的学习效率也会得到有效提升,在孩子主动参与和思考的过程中发现课本上那些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也可以这么地简单、有趣!
第三,跨学科“玩”数学,重视学科的融合性。
数学学科和其他学科一样,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其他科目,比如语文、体育、科学、美术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不能将其与其他学科分割开来,因此,我们在研究数学问题时特别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比如,我们在学习了《认识钟表》后,就开发了设计钟表这个内容,让孩子们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创作。这是一次数学学科与美术学科的有效合作,要想制作一个精美的钟面,需要孩子们对钟面知识相当熟悉,他得知道:钟面上有12个数字,这12个数字依次是怎么排列的,还要知道钟面上有12个大格,这12个大格是等距离的,钟面上的三根针的长短粗细特征他们都要门清。在此基础上,再从美术层面上做要求,怎样绘图,怎样设计,怎样配色……等等这些。通过这一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将数学知识熟练掌握,更加培养了学生大胆设计、勇于创新的科学意识。此外,我们还可以让数学与体育、音乐、科学等学科有效融合,比如在学习完《找规律》后可以让学生继续探讨音乐中的“规律”。学生可以自创一套有规律的舞蹈动作,或是用拍手的方式创作有规律的节奏。这些练习轻松好玩,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规律”,同时也给了孩子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让他们的创造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更浓了!
第四,和爸爸妈妈一起“玩”数学,让家长成为孩子的学习伙伴。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最完备的教育模式是‘学校---家庭’教育,学校和家庭是一对教育者”。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学校无疑已经成为孩子学习的主阵地,未来,家庭和学校的合作也将变得更加重要。因此,如果将家长发展为孩子的伙伴,让家长配合孩子一起学习,不仅对孩子的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于亲子关系的发展也将锦上添花。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购物》
的教学目标就要求孩子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在购物情境中进行有关人民币的简单计算,学会付钱、找钱,感受付钱策略的多样性。这一知识点对于六七岁的孩子来说太抽象,当下我们国家的科技日益发达,支付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微信、支付宝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极大的便利,但也对我们孩子的学习却制造了一大难题。事实上,我们的孩子难得有机会接触人民币,更不用说细化到不同面额、不同材质。考虑到这些因素,我们就让这一课程走进了各个家庭,家长朋友把家里大大小小的物品贴上价格标签和孩子一起玩起了购物游戏,于是家里面就充斥着这些声音:“老板,这个文具盒多少钱?(6元5角)好的,我给您一张5元的、一张1元的和一张5角的可以吗?(可以)谢谢老板,那我可以给您一张10元的,您再找钱给我好吗?(好的,应该找你多少呢?)请您找给我三元五角,谢谢……老板能帮我换一点零钱吗?(换多少?)换100!(你要换成几元的?)5元的。(那要换多少张呢?)嗯,20张……”就这样,每家每户都成了“小卖部”,每位家长都当起了“老板”,“生意”如火如荼地“经营”着,人民币这一无比抽象的难点问题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化解了。
第五,用数学益智游戏“玩”数学,有效替换电子产品。
“双减”后,孩子在家的空余时间相对增加了,那这部分时间做什么呢?玩手机?看电视?这显然是不行的,对孩子百害而无一利。这个时候,像七巧板、华容道、24点这类数学游戏就该闪亮登场了。比如二年级我们就学习了好玩的华容道游戏,华容道是古老的中国民间益智游戏,以其变化多端、百玩不厌闻名于世。我们带领孩子从了解三国故事延伸到国际大赛,从课本上四枚棋子拓展到10 枚棋子,孩子们兴趣高涨,个个摩拳擦掌想一展身手,结果发现这个游戏并没有那么简单,想要成功放出曹操需要好多步,原来不止是靠关羽放水那么简单。数学游戏就是有那种魅力,让人沉迷其中,不断探索,不言放弃!最终,孩子们凭着那股越挫越勇的劲头,渐渐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从开始的不会到会,从四十几秒到三十几、二十几秒,有的孩子信心满满地说再过几天就可以打破世界纪录了! 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大大提高,手机和电视对他们来说也毫无吸引力了!
第六,角色扮演“玩”数学,培养“小讲师”。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正确思维的表达离不开准确的语言。为了促进理解与迁移,发展儿童的数学关键能力,我们积极开展“小讲师”的活动,让孩子把学到的数学知识讲出来。通过训练我们发现“小讲师们”语言简练,自信大方,分析问题清晰透彻,他们突破课堂的束缚,展现对知识的精准掌握,更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有效地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小讲师们”也深深地体验到了“学数学、讲数学”的无限乐趣。
古语有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新时代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要努力做到“负双减,质双增”,在保证不给儿童增加负担的前提下,我们以课程建设作为“双减”落地的助推器,以“好玩”数学为撬点,优化课程资源,拓展教材内容,开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借助有趣、有用的作业,让孩子获得知识和真正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