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忠县种子管理和植保植检站 重庆市忠县 404300
摘要:为了解介结(33%噻嗪酮·螺虫乙酯悬浮剂)对柑橘蚧壳虫的防治效果、使用剂量及其使用技术,本研究采用不同稀释倍数的介结对柑橘进行喷雾处理,以清水为空白对照,进行了对柑橘蚧壳虫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介结对柑橘蚧壳虫具有明显的防治效果,尤其以1500倍稀释的介结效果最好,在第二次施药后10天和28天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75.64%和95.26%,药效持久稳定。本试验为介结的大田推广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介结;蚧壳虫;喷雾处理;防治效果
柑橘介壳虫是为害柑橘的一类主要害虫[1],一般为害柑橘果树叶片、枝条和果实。蚧壳虫以雌成虫、若虫群集在柑橘叶片、枝条、果实上刺吸汁液[2],造成枝叶枯萎,引起落叶、枯梢、树势衰弱甚至整株枯死,并能诱发煤污病;柑橘果实被蚧壳虫危害后,表面着生斑点且颜色不均,果面干皱,水分变少风味减淡。
在柑橘上发生为害的蚧壳虫种类繁多,其中危害严重且普遍发生的主要是矢尖蚧、吹绵蚧、堆圆蚧、黑点蚧、糠片蚧和褐圆蚧等[3]。柑橘蚧壳虫的防控主要有修剪虫枝、化学防治等方法。通过合理修剪虫枝,减少害虫基数从而降低虫害传播和为害,但如果虫害发生较重或虫口基数较大则容易过度修剪,影响树势且防治效果差。蚧壳虫化学防治多使用氧化乐果、杀扑磷和高效氯氰菊酯乳油等广谱性杀虫剂[4]。化学防治一般选在若蚧初孵与盛孵时期,因为蚧壳虫一旦羽化为成虫即固定生活,背部的鞘翅板分泌蜡质层形成蚧壳,此时药剂不易渗透,防治效果差[5]。本次试验采用介结(33%噻嗪酮·螺虫乙酯悬浮剂),在若蚧发生初期进行全株喷雾,以探究其最佳防治效果,为柑橘蚧壳虫科学防治提供指导。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药剂:33%噻嗪酮·螺虫乙酯悬浮剂(33% Buprofezin·Spirotetramat SC,商品名介结,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试验对象:供试蚧类为柑橘树上自然发生的蚧壳虫,发生程度为发生初期,虫态主要为若虫。
供试作物:柑橘。
供试器械:16L电动、手动喷雾器。
1.2 试验地情况
试验在蚧壳虫危害严重的忠县梦华柑橘种植场(忠县黄金镇金银村二组)进行,试验地土壤肥沃,供试柑橘长势良好。试验果园在试验前20天及试验过程中未使用其他杀菌剂或杀虫剂。
1.3 试验方法
1.3.1 试验设计
试验设置4个处理,以清水为对照,3个有效处理见表1,每个处理重复3次,共12个试验小区,每个试验小区2株柑橘。各处理小区随机排列,并设置隔离保护行。
表1供试药剂试验设计
处理编号 | 药剂 | 施药稀释倍数 | 施药方式 |
1 | 33%噻嗪酮·螺虫乙酯SC | 1000倍 | 全株喷雾 |
2 | 33%噻嗪酮·螺虫乙酯SC | 1500倍 | 全株喷雾 |
3 | 33%噻嗪酮·螺虫乙酯SC | 2000倍 | 全株喷雾 |
4 | 清水对照 | — | 全株喷雾 |
1.3.2 喷雾方法
采用16L电动、手动喷雾器对柑橘全株喷雾。用药液量为3750L/hm2,每小区喷雾20L水,空白对照区以等量清水代替。按药剂的不同稀释倍数配制药液,并在柑橘蚧壳虫若虫期进行施药,均匀喷施至整株树完全湿润。间隔7天后,对蚧壳虫危害严重区域进行二次施药。
1.4 调查统计方法
施药前调查各处理枝梢上蚧壳虫的虫口基数,并在第二次施药后10天、28天调查蚧壳虫的虫口数。
调查方法:每小区调查1株,每株在植株的东、南、西、北、中随机选5个枝梢,施药前调查虫口基数,在第二次施药后10天、28天分别剪取枝梢带回室内镜检,调查蚧売虫活虫数,其中以在体视镜下用昆虫针触动蚧壳虫无反应为死亡。记录蚧壳虫的活虫数和死亡数,计算施药后虫口減退率和相对防效。
虫口減退率和相对防效计算公式如下:
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试验所得数据采用SPSS 21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采用Tukey HSD法比较不同处理间的差异显著性。
2 结果与分析
第二次喷药后10天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结果显示,33%噻嗪酮·螺虫乙酯悬浮剂的三种稀释倍数对柑橘蚧壳虫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稀释倍数为1000倍时的效果最好,防效达到76.85%。
表2 喷药10天后药效情况
药剂处理 | 稀释倍数 | 施药前虫口数(只) | 施药后虫口数(只) | 虫口减退率(%) | 防治效果(%) |
33%噻嗪酮·螺虫乙酯SC | 1000倍 | 567 | 141 | 74.78aA | 76.85aA |
1500倍 | 1266 | 336 | 73.46aA | 75.64aA | |
2000倍 | 1251 | 351 | 72.04aA | 74.34aA | |
清水对照 | — | 1692 | 1842 | -8.93bA | — |
注:表中所列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为3次重复的平均值,数值后小写字母表示方差分析在p=0.05水平上差异显著,大写字母表示在p=0.01水平上差异显著。
第二次喷药后28天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结果显示,33%噻嗪酮·螺虫乙酯悬浮剂的三种稀释倍数对柑橘蚧壳虫的防治效果较7天时均有较高的提升,稀释倍数为1500倍时的效果超过了稀释1000倍的效果。具体表现为:稀释1500倍时的防治效果最好,为95.26%;稀释1000倍的防治效果次之,为91.32%;稀释2000倍的防治效果最差,为87.34%。三种稀释处理的防治效果之间差异不显著。
表3 喷药28天后药效情况
药剂处理 | 稀释倍数 | 施药前虫口数(只) | 施药后虫口数(只) | 虫口减退率(%) | 防治效果(%) |
33%噻嗪酮·螺虫乙酯SC | 1000倍 | 567 | 57 | 89.59aA | 91.32aA |
1500倍 | 1266 | 72 | 94.31aA | 95.26aA | |
2000倍 | 1251 | 189 | 84.82aA | 87.34aA | |
清水对照 | — | 1692 | 2028 | -19.87bB | — |
注:表中所列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为3次重复的平均值,数值后小写字母表示方差分析在p=0.05水平上差异显著,大写字母表示在p=0.01水平上差异显著。
3 结论与讨论
从喷药后对柑橘蚧壳虫的防治效果来看,对于柑橘蚧壳虫的防治时间尤为关键,选择在初孵若虫期喷施介结(33%噻嗪酮·螺虫乙酯悬浮剂)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药后10天对柑橘蚧壳虫的防效均达74.34%以上,药后28天对柑橘蚧壳虫的防效均达87.34%以上,最高防效达95.26%。施药时要注意均匀喷施叶片正反面至整株树完全湿润。在药剂浓度选择上,基于本试验防治效果及防治成本考虑推荐1500倍液,其药后28天虫口减退率为94.31%,防治效果为95.26%,同时该药剂各处理浓度均未对果树产生药害,因此认为该药剂在柑橘蚧壳虫防治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大面积推广应用。
[1]李树榜. 柑橘主要病虫害及绿色防控技术[J]. 现代农村科技, 2019(11):2.
[2]徐小明, 谢朝生, 郭基洋,等. 防治柑橘介壳虫药效评价报告[J]. 中国园艺文摘, 2013, 29(3):2.
[3]敖礼林, 任火英, 敖艳,等. 柑橘介壳虫的危害及综合高效防控[J]. 果农之友, 2021.
[4]周楠楠, 李明, 李荣玉,等. 蚧壳虫药剂防治研究进展[J]. 农业工程, 2019(5):3.
[5]李翠英. 柑橘介壳虫的综合防治[J]. 果农之友, 2013(01):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