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环境修复治理措施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9
/ 2

农业生态环境修复治理措施探索

李盈盈

山东省济宁市生态环境局邹城市分局  山东省济宁市  272100

摘要: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促进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的协同发展。农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农业生态环境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而且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的质量和作物的安全。发展生态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提高生产力、保障基本民生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环境遭到了不合理的破坏和占用,不仅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的平衡,也违背了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本文就农业生态环境的恢复与治理措施展开探讨。

关键词:农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治理措施

引言

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逐步成为社会共识。当前,“三农”工作重点就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我国已进入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工作要按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部署要求来推进。

1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的要求和现场采样

《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纲要(2020—2035年)》明确指出,要认真对待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不断深化环境质量监测,动态明确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与保护现状。在农业生态环境监测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要求认真做好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尤其是确保监测数据的完整性、正确性,同时做到“保真”和“打假”,以保证监测数据质量。以地表水环境监测为例,主要有3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按照要求测量水样中的多种特征指标,主要有电导率、高锰酸盐指数、有机物、浊度、水温、阴阳离子、总氮、总磷、溶解氧、重金属,以确保全面掌握地表水的情况。二是逐步拓展流域水生态监测,建立起一个有效的水生态监测技术体系,确定出最适宜、科学的水生态监测方法与指标体系,实现水生态监测与评估的分类、分区、分级。三是认真做好水质和污染源的关联分析,对水质污染进行溯源监测,掌握水质变化规律和污染扩散规律,为后续的地表水保护与管理提供依据。具体言之,在开展农业生态环境监测时,要把握好现场采样的四大要求:一是现场采样时要对采样点布设做好质量控制,确保采样点位的准确,通常要使用GPS全程定位。二是现场采样过程中容易受到较多不利因素的影响,除针对性的控制与管理影响因素外,还需要不断完善现场质量的管理体制,实施全过程管理方法和动态管理方法,便于有效提高监测效能 。三是现场采样过程中涉及较多的专业知识,做好整个采样过程中的工作,主要是样品采集、样品流转、样品制备、采样结束后的一些工作。四是强化现场采样质量的保障措施,主要包括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基础能力保障、人才队伍保障,充分发挥好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制度优势和技术优势,以确保可以高效、高质量地完成现场采样目标任务。

2农业生态环境修复治理措施

2.1完善环境污染防治体系

在乡村振兴工作中,需要各省市、地区和部门协调一致凝聚工作合力,共同对农业环境污染进行综合治理。例如:政府管理机关可以协同农业部门和监测部门工作,让监测部门随时对农业环境条件进行监测,一旦发现污染情况,立即给出整改建议,由农业部门认真配合,结合整改意见从根源上彻底解决污染问题。同时,提高各个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预防因一个部门或地区工作的延误而影响整个环境治理措施的实施。例如,环境监管部门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或网络平台,在准确预测和观察农业环境条件变化的同时,建立完善的管理档案,及时公布出现环境污染的区域,并督促管理部门立即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将农业环境污染治理工作高效化。

2.2创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共同体

农业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治理体系是一个多元共治的综合性治理体系。修复治理过程中,要结合不同的治理主体合理进行分配和协调。应改变传统的政府单一治理模式,引导社会性组织共同参与,整合资源优化分配,构建具有针对性的农业生态环境修复治理体系。生态文化体系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存共荣的生态意识、价值取向和社会适应性。作为生态环境的受益者和治理者,在对待生态环境问题上,政府、市场、社会主体选择协同治理才能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2.3调整农业结构及合理施肥用药

政府部门应充分重视粮食安全保障,制定相应政策来保护粮食价格,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合理调整种植结构,保护土壤生态平衡。在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采取现代化的生产模式,最大化地节约肥料和水源,从根源上减少对环境产生的污染。例如:种植蔬菜需要大量的淡水和肥料,若能结合蔬菜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采取滴灌和液面施肥,就能节省大量的生产成本,同时避免对土壤和水源产生污染,更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采取种养结合的方式发展农业,畜禽排泄的废弃物可以成为种植业的良好基肥,从而减少对化肥的施用量。农作物收获后的秸秆可以制作青贮饲料,为家畜生长提供饲料来源,提高饲料转化率和养殖效益。建立动物和植物的生态产业链,实现废弃利用和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物或有毒物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的同时为广大农民创造丰厚的经济效益。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农药使用量。在种植蔬菜和粮食作物时,优先选择抗病力强的品种,通过合理密植和适时施肥,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实施轮换耕种的方式,可以减少田间害虫对农作物产生的危害。在防治病虫害时,尽量选择物理和生物防控办法,采取上述综合措施减少农药使用量,这样不仅能减少农药污染环境的风险,还可以生产更多绿色、安全的农产品。在使用农药的过程中,农业技术人员应指导种植户合理使用农药,保证农药低毒、高效,避免药物残留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

2.4制订详实可行的现场采样方案

为有效提高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现场采样质量的控制与管理水平,要早期制订出详实可行的现场采样方案,全程按照现场采样方案进行现场采样,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利影响因素。在制订现场采样方案时,可以重点从3个方面入手:一是确定现场采样的目标,二是编写现场采样的方案,三是现场采样的补救预案。在确定现场采样的目标这一方面,要在现场采样工作开始前明确任务目标,并对所要完成的任务目标做好深刻分析,确定现场采样任务目标的可行性。

2.5构建农村绿色生态发展链

当前,多数农村地区农业生态环境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地区主体经济发展对利益过度追求,从而导致生态环境的不平衡发展。因此,应激发绿色发展内生动力,建立“两山”价值理论和绿色财富观,让美丽的生态环境、优质的区域经济作物作为农村地区发展的新动力,促进山水人城景融合发展。政府在绿色发展过程中要有顶层设计意识,从上层重视绿色生态的保护和发展,这样才能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生态环境修复治理中,进而推进地区生态环境治理与经济的协同发展。 

结语

总而言之,农业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加强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是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环境治理过程中要结合当地发展情况和特点,增强农业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治理的实效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张睿.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生态农业领域中的应用研究:以安徽省生态农业建设为例[J].南方农机,2022,53(15):107-109.

[2]徐小雪,李竞芳,潘正高.农业土壤生态环境状况及修复对策初探[J].湖北农机化,2020(5):10-11.

[3]孙艳荣.毗邻风景区矿山生态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探索:以大孤山铁矿为例[J].工程技术研究,2020,5(4):263-264.

[4]陈思名,徐丽媛.江西省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法治成效和历史经验[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22,43(4):28-36.SA